《司马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停顿恰当,有“语断音连”之感。
3.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将课文读流利、背诵课文,读出“语断音连”之感。
2.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看图猜故事
1.在进入课文之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小游戏,请同学们看,谁来说一说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曹冲称象)是的,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曹冲当时才七岁,便能解决大人们都不知该如何是好的问题,真是太聪明了!
2.那这幅图呢?(孔融让梨)没错,孔融4岁便懂得兄弟姐妹之间要友好相处的道理,这种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去学习。
3.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新朋友,他就叫做司马光。(板书课题)既然我们要认识他,就再来呼唤一下他的名字吧!(司马光,学生开火车读,平舌音要读准确)
4.通过题目可以知道,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司马光)他姓什么?(司马)有同学说对了,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一个复姓,我们在《姓氏歌》中也学过许多复姓,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复姓?
5.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以前的语文书里面啊,也有司马光这篇课文,你们看,这是以前的课文,但是你发现,它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之处吗?(文言文,字少)
6.是的,文言文虽然字数少,但是内容却十分丰富,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认识认识文言文,谁来读一读?(指明学生读)
7.这篇文章选自700多年前的一本书——《宋史》,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至少已经有——700多年了。今天要学700多年前的一篇文言文,有难度,敢不敢来挑战一下
【设计意图】利用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看图回忆旧知,顺势引题,也为结尾拓学做铺垫。通过对比旧版课文和现在的课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同时营造历史的氛围,鼓励学生挑战学习,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二)读顺: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小古文,注意将字音读准确。
2.正音,同时教授文言文学习方法。
(1)出示生字“瓮”,谁有自信读好这个字?
①指名学生读,分组读。
②同学们请看,这里有两幅图,谁知道哪一个才是“瓮”?
③生答,你怎么知道它就是瓮的?(瓮是肚大口小的陶器)对了,在书上呀,有着关于“瓮”的注释,在学习小古文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借助注释的方法去理解。不仅如此,书上也有关于“瓮”的图片,谁能在课本上找到这只“大水瓮”,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借助图片的方式去理解小古文中的字词。(板贴:借助注释、借助图片)
在我们老南昌的大街小巷,也有“瓮”,不过这只“瓮”里装满的可不是水,而是汤,同学们平时在吃早点时可能也吃过用它煨制而成的瓦罐汤。那么我们就把这样的容器叫做“汤瓮”(生读词语)
④右边的容器又是什么呢?谁认识?(缸)我们经常被“司马光砸缸”给误解,现在我们可算弄清楚了,司马光砸的是缸吗?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2)除了“瓮”,文中还有一个比较难读的后鼻音生字“迸”,请同学们齐读。
①谁能用我们刚刚学习到的方法告诉老师“迸”的意思?(刚刚学习的方法就已经能被你运用自如了,你真会学习)
②老师这里还有一组句子,想请两组同学来对比读一读。(分组读)你觉得“迸”和“流”的区别在哪里?
小结:没错,“迸”更加能体现出瓮中之水流的非常急的特点。
3.我们把难读的字都给读准了,那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谁来挑战?老师希望你们在听同学读的时候,认真听他有没有读准确,有没有流利,开始吧。(指名读——评价——齐读)
过渡:字音读准了,但是呀,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还要读好停顿。
4.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的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光)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有哪些人?
5.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圆圈内容,你们读余下的部分。
6.你们看,朗读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就能朗读好文言文。老师还给大家找了一个小帮手,他就是“停顿线”。
7.要读好停顿,光找到人物还不够,还要找到表示动作的字词。(1)课件出示(足跌没水中)
①这一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在哪里?谁找到了?(跌)
②从这个字的构成,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字由“足和失”构成,反过来就是“失足”,同学们,失足是什么意思?是啊,这个孩子不小心跌倒了,这就是一个动作,所以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出示课件:足跌/没水中)
(2)课件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谁来找一找这一句话中,表示动作的两个词语。(持石/击瓮)
②生读。
8. 停顿线已经全部划好了,我们现在把停顿线全部送回课文,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这篇小古文,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好吗。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三)读懂:理解课文大意
过渡:读好了停顿,但是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我们还需要深入学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运用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思考:这些人物分别都做了什么事?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法宝。谁来读一读课文?(指名读)
1.学习故事的开头
课件出示句子(群儿戏于庭)
(1)谁来结合文中描绘的画面来给这三个字组组词?(群、戏、庭)那么连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句子,谁来说一说可以组成什么句子?
小结:是的,通过组词,我们可以理解小古文中一些字词的意思。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作“组词法”。文言文真有趣,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差不多,组组词我们就理解啦!
(2)小朋友们在庭院里嬉戏用古文来说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小朋友们在庭院里跳舞就是“群儿舞于庭”,在庭院里唱歌就是“群儿歌于庭”。
(3)庭也是本节课要学会写的生字,请同学们先观察,在书写“庭”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范写——生写——巡视)
(4)是呀,这群孩子们在庭院里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尽情地嬉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开心)那么你能用开心的语气读一读课文的这句话吗?
(5)可是,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什么事?
①出示句子“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②“登”是什么意思?(爬)我们经常说爬山,换成登字就可以说成是“登山”
③在这句话中,还一个多音字就是“没”,他的另一个读音读“mei”,为什么在这里不读“mei”而读“mo”呢?(生答)
④我们通过之前学习到的“迸”可以知道,水瓮里的水非常多,流出来的时候非常急,那么你认为这个孩子失足跌入水瓮后,水会没过他的哪里?
⑤是啊,当时的情况真是太危急了,搞不好就要出人命,当时在场的孩子们看到这一幕,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担心,害怕)请你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故事的经过
(1)学习“众皆弃去”。
①是啊,孩子们都很害怕,所以大家的反应是“众——皆弃去”
②理解“皆”。“皆”是什么意思?(全、都)你还知道带有“皆”字的成语吗?
③想象情景,加深理解。这些孩子都跑去干什么了?抽生交流。
出示:大家很害怕,纷纷离开了,有的……有的……还有的……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2)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这个时候谁出现了?他做了什么?(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②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这里表示动作的两个字。(持、击)
③这是持和击的篆体字,我们发现持的左边是“手”,击的下面也是“手”,所以这两个字都和哪个部位的动作有关?
④请同学们做一做“持”的动作。拿起石头是持石,那么拿起书就叫做(持书),拿起笔就叫做(持笔),举一反三,真会学习!
⑤请同学们再做一做“击”的动作。
⑥请同学们带着动作来读一读这一句话,一起帮司马光救人吧!
(3)对比读,面对同伴落水,大家都吓跑啦!(众皆弃去)司马光怎么做的?(光持石击瓮破之)
(4)真惊险啊!在这篇课文的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司马光?假如你是那个不小心跌入水瓮的孩子,你会想对司马光说什么?
3.学习故事的结果
(1)因为司马光这一“持石击瓮”的举动,事情最后的结果就是“水迸,儿得活”,这真是皆大欢喜啊!
(2)弄明白了意思,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谁能读好?
(3)全班齐读。
(4)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带着动作读一读,你们跟着我读,好吗?
4.简单讲故事,检测理解。
(1)司马光的故事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同桌之间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展开想象,适当增加情节,带上自己的动作。待会儿老师请同学上台表演。
(2)抽生讲故事。(2个)
(四)读好:熟读成诵
1.故事讲完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形象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为了检验同学们的朗读成果,现在老师设置了3个朗读关卡,同学们想不想挑战?
(1)古人写文章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你们能读好吗?
(2)古人写文章不仅没有标点,而且还是竖着从右往左写的,能不能再挑战一下?
(3)接下来一关有难度,这是篆体的课文,大家还能读好吗?
2.这篇文言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要知道,司马光幼年时期不仅聪明机智,沉着冷静,而且勤奋好学。后来他可是大有成就。他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还主持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今天所学的这篇文言文,也是值得我们去背诵积累的“重要之书”。
4.想要把这篇文言文背诵下来一点儿也不难。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文中的人物提示,尝试着把小古文给背下来吗?
5.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叫做《司马光》,也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体会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聪明机智、沉着冷静)。是啊,美好的品质在岁月的沉淀里历久弥香,我们遇到事情也向司马光一样,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问题。
(五)读后:布置作业
1.将这篇文言文背诵下来。
2.将这个故事分别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形式讲给父母听。
3.(选做)将这个故事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