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生活在水中的鱼受到水的压强,如果把笼罩着地球
的大气层比作浩瀚的海洋,我们就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
部,大气是否对我们也产生压强?是什么力把饮料瓶压扁了? 情境引入观察思考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第3节 大气压强 六坝九年制学校 吴万文瓶“吞”鸡蛋实验讨论:这是为什么?一、见证大气压的存在亲自尝试覆杯 实验思考:
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们周围的大气产生压强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表面包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大气压的产生原因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 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大气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因而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就证明了大气有压强历史回顾:马德堡半球实验 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长葛里克,将两只直径约37厘米的空心铜半球,密合后抽走里面的空气。当时用了16匹骏马向两边使劲拉了很久,最后才在一声巨响中拉开了两只半球。如果空气不抽去,用手轻轻一拉就能拉开。最早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很大再想想哦!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实 马德堡半球实验 还有吗?如吸盘、用吸管喝饮料等用很长的吸管能吸到吗? 如果用水做实验,多高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强才与大气压相等呢?猜一猜:二、探索大气压的测量 思 考:P不变时,h如何减小?↓↑ (1)我们在教室采用这套装置测大气压可行吗,为什么?
(2)讨论: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怎样改进一下,方便我们进行测量呢?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测定了大气压强大小。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思考:B、玻璃管选择粗一些或细一些。C、向水银槽再注入水银,使液面上升。D、玻璃管上提(管口未脱离液面)或下降E、玻璃管内不小心进入少量空气。F 、玻璃管顶部突然破裂,出现小孔。3、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下列几种情况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1、刚开始水银柱高度为什么会下降?
2、当水银柱不再下降时说明了什么问题?A、试管倾斜 玻璃管外所受到大气压强=玻璃管内760毫米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计算:
P气= P液 = ?水银 g h 生活中把这个气压值叫标准大气压(用 P0表示)。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取 Pa105760mm真空液片 =13.6×103kg/m3×9.8N/kg×0.76m大气压的值=1.013×105 Pa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P0=1.013×105 Pa注意:托里拆利实验中,上部必须为真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只与外界大气压有关,与试管倾斜角度、粗细、长短、形状、上提、下压,水槽中水银多少等均无关。验证大气压存在
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测量大气压实验
标准大气压的值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1.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照图那样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漏出水面的部分
(1)是空的;
(2)有水,但不满;
(3)充满水。
猜一猜哪个说法对?
练一练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使玻璃管倾斜,那么管内水银柱( )
A 长度减小 B 高度不变
C 高度增大 D 高度减小B课后探究 因为房子内也有大气,房子内外受到大气的压力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房子不会被压塌。在课本上算一算P0取105 Pa你 真 棒 !再见第3节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2015年4月17日
授课地点:六坝九年制学校 授课班级:八(3)班
授 课 人:吴万文 课 型:新 授
教学思路:
1、通过游戏和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通过多个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为依托建构新知。
本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有质量等。
3、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STS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联系实际,处处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所学大气压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大气压强现象,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充分合理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通过电子白板介绍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大气压的巨大威力,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托里拆利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较难理解,但水银有毒,不宜在教室给学生演示。这时可通过播放托里拆利实验的视频录像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创新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教材内容用两课时来完成。在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中,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大气压的测量教学中突破教材局限,设计中通过大气压支撑水柱引申到支撑水银柱,再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本节课还留给学生一个探究问题:屋顶会不会被大气压塌,让所学知识再回到实际生活中,激发了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也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6、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灵活巧妙地开展教学。
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第一主人,教师参与、协合、组织学生逐步完成学习。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大气压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事实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的测定方法,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游戏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学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学 法
实验探究法、分组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仪器
材料
单孔橡胶塞、小口瓶、广口瓶、水槽、烧杯、硬纸片、两个大的橡胶吸盘、塑料瓶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活动法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备注
导
入
教师展示塑料瓶被压扁实验
质疑:什么力把饮料瓶压扁了?
(根据力学知识分析,教师实验验证)
引出主题: 大气压强
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大
气
压
的
存
在
教师演示实验:“吞鸡蛋”实验。
学生亲自做“覆杯”实验
引导讨论实验现象并解释大气压强的存在。
思考:
(1)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得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引出马德堡半球实验,利用多媒体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
4、两个橡胶吸盘正对后,挤压一下,先找两个女同学,然后找两个力气大的男同学进行拔河比赛。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回答
拔河
其余同学加油鼓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互相之间合作的能力
大
气
压
强
的
测
定
2、引入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我们又如何来测量呢?
3、学生体验:喝饮料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引导学生研究大气压到底能支撑多高水柱?
4、放录像:大气压支撑10米高水柱视频。
提出问题:
(1)我们在教室采用这套装置测大气压可行吗,为什么?
(2)我们怎样改进一下,方便我们进行测量呢?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的视频录像。
提出问题:
刚开始水银柱高度为什么会下降?
当水银柱不再下降时说明了什么问题?
下列几种情况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6、布置任务: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大小,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联系实际,切身体验
看视频录像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观看录像
积极思考
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快速计算
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归
纳
小
结
及
评
价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本节内容的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2、让学生做一做、练一练,考查他们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作业积极思考回答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
后
作
业
课后2、3、4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课件24张PPT。大气压强说课课件
为什么?六坝九年制学校 吴万文 第3节 大气压强 说课流程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来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这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事实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本节课是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研究流体压强的基础,知识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对压强有一定的认识,在液体压强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的辅助,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三、教学目标(细化)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事实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方法,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游戏和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掌握托里拆利实验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即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和等效替代法。
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
1.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活动法:通过这两种方法设疑激趣。
2.实验演示教学法、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法:通过这两种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使他们对大气压的认识由感 性上升为理性,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运用了大量联系实际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教学,通过幻灯片丰富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说学法】
学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分组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学法和教法结合紧密,通过反复的合作探究和实验探究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设计思路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的探究──感知存在、实验测量 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总结和测试──形成结论、应用巩固 以问题统领课堂六、教学过程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液体具有流动性,同时受到重力作用,大气会像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物体产生压强吗?是什么力压扁了塑料瓶?提出一个物理问题犹如向空中抛起一条鲜艳的“彩绫”,撩起学生沉睡的思维。第二阶段盐对于人体如同知识之于学生。汤、菜好比物理情境,把知识或者问题融入情境,好比用盐做成美味佳肴”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一步:教师演示,启发思考
教师演示瓶“吞”鸡蛋实验,学生讨论原因第二步:学生实验,强化认识
学生实验1:亲自动手做“覆杯实验”进一步分析大气压强产 生原因及其特点第三步:联系实际,开拓视野(通过实验的对比,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水进入口中,不是嘴巴的吸力的大小,而是吸气使吸管内大气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水压进嘴里。) 大气压存在吗?学生实验2:让学生体验吸管喝水的过程,一次密闭,一次敞口,密闭的喝不到,敞口的轻松喝到,进行对比结合幻灯片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
师生活动,模拟半球实验,见证大气压的威力第四步:提出问题,推进教学到底能把水压多高?教师演示 瓶“吞”鸡蛋实验学生实验 “覆杯实验”
1.拿出一个玻璃杯,灌满水,覆上硬纸片,倒置,水不流出。是什么托住了纸片和水呢? 3.继续“覆杯实验”,改变杯子放置位置,各方向水均不流出。
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马德堡半球的故事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他把两个直径为30cm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拉开大气压强的测量第一步:水柱实验,分析测量方法 第二步:改进实验,水银柱测压
(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①玻璃管中的水银要灌满,为什么?得出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
② 水银柱不再下降说明了什么?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理解水银柱产生压强
与大气压的关系?以及实验中哪些因素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哪些无影响。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学生写出计算过程思考用此方法测大气压的原理?
缺点?教师引导改进实验方案(水银管倒置在水银中——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得出结论: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pa。原理:由二力平衡得 P大气=P水银=ρ水银 gh讨论问题●管子倾斜水银柱竖直高度是否发生变化?●管子直径加粗,管中水银柱高度是否变化?●若玻璃管内混有少量空气,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吗?当地大气压强一定
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归纳总结,系统掌握反馈测试,活动迁移
假如屋顶的面积为 ,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
七、板书设计 三 、 大气压强
大气压的存在: 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产生原因: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大气压的特点: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为: 1.013×105 Pa
注意:托里拆利实验中,上部必须为真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只与外界大气压有关,与试管倾斜角度、粗细、长短、形状、上提、下压,水槽中水银多少等均无关。
布置作业,深化延展完成教学课后习题
2、3、4说课后反思课后经过反思这堂课我存在很多问题:
1.备课不充分,背学生不够,没有很好的估计的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如练习1
2.心理素质不高,有些紧张,上课缺乏激情。
3.电子白板技术还不娴熟,对上课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对能力差
4.对大气压测量方法和转换思想的强调不够。
总之存在很多问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致谢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