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校本综合练习试题
1.(2023五上·武平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发光鱼
C.阳光下的镜子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本身可以发光的物体属于光源,月亮、阳光下的镜子都不能自己发光,不属于光源。发光鱼可以自己发光,属于光源。
2.(2023五上·武平期中)光是以( )的形式传播。
A.直线 B.波浪线 C.螺旋线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在传播中会遇到阻碍,不能穿过,会产生影子。
3.(2023五上·武平期中)洒水车在路面洒水之后,路面上空会悬浮大量的细小的水珠,阳光通过时可能会出现一条彩虹,这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小水滴里,发生光的折射造成的。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作用,太阳光发生了色散现象,太阳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彩虹。
4.(2023五上·武平期中)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写字,是利用了光的( )。
A.折射原理 B.反射原理 C.直线传播原理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并不是光源,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照射进我们的眼睛。我们在灯光下看书、写字等都是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照射进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各种物品。
5.(2023五上·武平期中)下列物体中,反射光的效果最好的是( )。
A.黑板 B.白色墙壁 C.窗户上的玻璃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是反射光的能力不同,受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颜色等因素的影响。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越强,所以题干中白色墙壁的反射光的效果最好。
6.(2023五上·武平期中)照明灯要装灯罩,是因为( )。
A.美观 B.增强反射 C.减少反射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对灯罩的认识,照明灯装灯罩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反射,从而增加亮度。
7.(2023五上·武平期中)潜望镜的镜片最少需要( )。
A.2片 B.3片 C.4片
【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进行工作的,潜望镜中的镜片最少要有两个镜片,两个镜片都是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可以保证下面人的视线和上面的光线是平行。
8.(2023五上·武平期中)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A.放大镜 B.平面镜 C.汽车反光镜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反射的应用,汽车反光镜、潜望镜、平面镜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放大镜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9.(2023五上·武平期中)我们做光的色散实验时所用的棱镜是( )。
A.透明的 B.半透明的 C.不透明的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呈现出七种颜色的光谱,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做光的色散实验时,使用的三棱镜是透明物体。
10.(2023五上·武平期中)下列有关光的思考不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B.有光才有可能看到物体
C.光可以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30万千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物体发出光或者光被物体反射时,我们才有可能看到物体。所以有光才有可能看到物体,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光不可以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故C错误,符合题意。
11.(2023五上·武平期中)小科家乡的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 B.平原 C.盆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所以C符合题意。
12.(2023五上·武平期中)当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携带泥沙的能力会( )
A.保持不变 B.逐渐变弱 C.逐渐变强
【答案】B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过,坡度大流速快,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水中携带的泥沙较多;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河床变宽,流速变慢,对土地的侵蚀减小,发生沉积现象,河水携带的泥沙减少。
13.(2023五上·武平期中)沙漠中有一些岩石形似拱门(如图所示),它们是由于( )的作用侵蚀形成的。
A.风 B.水 C.海浪
【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 地质奇观世界十大天然拱门 天然拱门,又称天然拱桥,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地质现象一 一因水蚀和风化等原因造成的天然通道穿过岩石下方, 最终形成拱形的岩石构造。
14.(2023五上·武平期中)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球的转动
C.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垦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考查地震的成因, 板块边界的运动形态使得板块边界地区的地壳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应力,由于变形的持续增加,应力继续累积,一旦超过抵抗它的摩擦阻力时,地壳即会错动反弹至没有应变的位置,同时发生固体的振动而产生地震 。
15.(2023五上·武平期中)在平房中,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
A.进入室内
B.躲在卧室里
C.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 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避,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16.(2023五上·武平期中)在地形图上,绿色代表( )。
A.海洋 B.平原 C.冰川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图是按一定的比例运用线条、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状况的图形。在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高原,棕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冰川。
17.(2023五上·武平期中)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 )。
A.高山 B.盆地 C.平原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分析地形图可知,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18.(2023五上·武平期中)大理岩在分类上属于(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答案】B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故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19.(2023五上·武平期中)长白山天池形成的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风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亦称白头山天池,系由火山口积水成湖。
20.(2023五上·武平期中)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有( )。
A.喷涌的火热岩浆
B.惊天动地的声音
C.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整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流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肥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
21.(2023五上·武平期中)作图。
(1)画出光碰到镜子后的传播路线。
(2)不移动各物体的位置,使手电筒的光照到挡板后的小球上,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答案】(1)如图
(2)如图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光照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图中借助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让光越过障碍物。
22.(2023五上·武平期中)让手电筒的光分别从图甲、乙的B纸屏圆孔处照入。
(1)如图所示,甲图中A纸屏上 看见光斑,乙图中A纸屏上 看见光斑。(均填“能”或“不能”)
(2)这个实验说明光沿 传播。
(3)下列实例主要运用光的这一性质的是( )。
A.皮影戏的发明
B.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C.驾驶员通过汽车的后视镜观察车后情况
(4)在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很明显,做一次实验就可以
B.不能用眼睛直接对着手电筒进行操作实验
C.移动中间的一张卡纸,手电筒不能在最后一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就能马上得出结论了
【答案】(1)能;不能
(2)直线
(3)A
(4)B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1)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1的三个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2的三个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
(3)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再用激光笔照射,这时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
(4)排队的时候,老师会从前面或后面看队伍是否站齐了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驾驶员通过汽车的后视镜观察车后情况运用该了光的反射原理;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所以光透过空气射入水中会曲线传播。
23.(2023五上·武平期中)根据“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模拟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研究降雨的侵蚀作用。
实验材料: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水。实验步骤:
①塑料盒底下铺报纸,在塑料盒里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记录土壤样子。
②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观察土壤和带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记录土壤样子。
③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
实验结论: ▲ 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把上述实验结论补充完整。
(2)根据模拟实验连线。
塑料盒收集的水 雨水
喷壶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地形
塑料盒中的小山丘 在地面流动的水
(3)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 )。
A.看上去漂亮
B.便于观察现象
C.让小山丘模型更大些
(4)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关于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在地面流动时,会侵蚀土壤
B.雨水汇集到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后,侵蚀作用变弱
C.挤压喷壶的手越用力,土壤被雨水侵蚀得越厉害
【答案】(1)雨水
(2)
(3)B
(4)B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一般会带走一部分土和沙砾等,喷壶中的水代表是雨水,塑料盒收集的水代表是在地面流动的水,塑料盒中的小山丘代表是自然界中的地形。
(3)雨点降落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便被带走了。在土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现象。
(4)实验中观察到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便被带走了。
A.雨水在地面流动时,会侵土壤,正确;
B.雨水汇集到低洼处形成水坑后,侵蚀作用变弱,错误;
C.挤压喷壶的手越用力,土壤被雨水侵蚀得越厉害,降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正确。
24.(2023五上·武平期中)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2条)
【答案】①植树造林;②兴修水利;③修筑水坝。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植被对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士颗拉紧紧地粘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土壤流失。
25.(2023五上·武平期中)筷子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为什么“折”了
【答案】筷子的下部浸入水中的时候,这部分的反射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发生偏折,再进入人的眼睛,看到的筷子的下部与水上部分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线从一种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第子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因为筷子的下部漫入水中的时候,这部分的反射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发生偏折,再进入人的眼睛,看到的筷子的下部与水上部分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1 / 1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校本综合练习试题
1.(2023五上·武平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发光鱼
C.阳光下的镜子
2.(2023五上·武平期中)光是以( )的形式传播。
A.直线 B.波浪线 C.螺旋线
3.(2023五上·武平期中)洒水车在路面洒水之后,路面上空会悬浮大量的细小的水珠,阳光通过时可能会出现一条彩虹,这是(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4.(2023五上·武平期中)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写字,是利用了光的( )。
A.折射原理 B.反射原理 C.直线传播原理
5.(2023五上·武平期中)下列物体中,反射光的效果最好的是( )。
A.黑板 B.白色墙壁 C.窗户上的玻璃
6.(2023五上·武平期中)照明灯要装灯罩,是因为( )。
A.美观 B.增强反射 C.减少反射
7.(2023五上·武平期中)潜望镜的镜片最少需要( )。
A.2片 B.3片 C.4片
8.(2023五上·武平期中)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A.放大镜 B.平面镜 C.汽车反光镜
9.(2023五上·武平期中)我们做光的色散实验时所用的棱镜是( )。
A.透明的 B.半透明的 C.不透明的
10.(2023五上·武平期中)下列有关光的思考不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B.有光才有可能看到物体
C.光可以穿过不透明的物体
11.(2023五上·武平期中)小科家乡的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 B.平原 C.盆地
12.(2023五上·武平期中)当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携带泥沙的能力会( )
A.保持不变 B.逐渐变弱 C.逐渐变强
13.(2023五上·武平期中)沙漠中有一些岩石形似拱门(如图所示),它们是由于( )的作用侵蚀形成的。
A.风 B.水 C.海浪
14.(2023五上·武平期中)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球的转动
C.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垦
15.(2023五上·武平期中)在平房中,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
A.进入室内
B.躲在卧室里
C.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16.(2023五上·武平期中)在地形图上,绿色代表( )。
A.海洋 B.平原 C.冰川
17.(2023五上·武平期中)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 )。
A.高山 B.盆地 C.平原
18.(2023五上·武平期中)大理岩在分类上属于(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19.(2023五上·武平期中)长白山天池形成的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风的作用
20.(2023五上·武平期中)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有( )。
A.喷涌的火热岩浆
B.惊天动地的声音
C.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
21.(2023五上·武平期中)作图。
(1)画出光碰到镜子后的传播路线。
(2)不移动各物体的位置,使手电筒的光照到挡板后的小球上,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22.(2023五上·武平期中)让手电筒的光分别从图甲、乙的B纸屏圆孔处照入。
(1)如图所示,甲图中A纸屏上 看见光斑,乙图中A纸屏上 看见光斑。(均填“能”或“不能”)
(2)这个实验说明光沿 传播。
(3)下列实例主要运用光的这一性质的是( )。
A.皮影戏的发明
B.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C.驾驶员通过汽车的后视镜观察车后情况
(4)在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很明显,做一次实验就可以
B.不能用眼睛直接对着手电筒进行操作实验
C.移动中间的一张卡纸,手电筒不能在最后一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就能马上得出结论了
23.(2023五上·武平期中)根据“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模拟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研究降雨的侵蚀作用。
实验材料: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水。实验步骤:
①塑料盒底下铺报纸,在塑料盒里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记录土壤样子。
②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观察土壤和带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记录土壤样子。
③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
实验结论: ▲ 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把上述实验结论补充完整。
(2)根据模拟实验连线。
塑料盒收集的水 雨水
喷壶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地形
塑料盒中的小山丘 在地面流动的水
(3)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 )。
A.看上去漂亮
B.便于观察现象
C.让小山丘模型更大些
(4)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关于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在地面流动时,会侵蚀土壤
B.雨水汇集到低洼处形成较强水流后,侵蚀作用变弱
C.挤压喷壶的手越用力,土壤被雨水侵蚀得越厉害
24.(2023五上·武平期中)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2条)
25.(2023五上·武平期中)筷子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为什么“折”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本身可以发光的物体属于光源,月亮、阳光下的镜子都不能自己发光,不属于光源。发光鱼可以自己发光,属于光源。
2.【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在传播中会遇到阻碍,不能穿过,会产生影子。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小水滴里,发生光的折射造成的。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作用,太阳光发生了色散现象,太阳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彩虹。
4.【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并不是光源,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照射进我们的眼睛。我们在灯光下看书、写字等都是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照射进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各种物品。
5.【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是反射光的能力不同,受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颜色等因素的影响。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越强,所以题干中白色墙壁的反射光的效果最好。
6.【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对灯罩的认识,照明灯装灯罩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反射,从而增加亮度。
7.【答案】A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进行工作的,潜望镜中的镜片最少要有两个镜片,两个镜片都是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可以保证下面人的视线和上面的光线是平行。
8.【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反射的应用,汽车反光镜、潜望镜、平面镜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放大镜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9.【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呈现出七种颜色的光谱,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做光的色散实验时,使用的三棱镜是透明物体。
10.【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30万千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物体发出光或者光被物体反射时,我们才有可能看到物体。所以有光才有可能看到物体,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光不可以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故C错误,符合题意。
11.【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所以C符合题意。
12.【答案】B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过,坡度大流速快,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水中携带的泥沙较多;流到宽广平缓的平原时,河床变宽,流速变慢,对土地的侵蚀减小,发生沉积现象,河水携带的泥沙减少。
13.【答案】A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 地质奇观世界十大天然拱门 天然拱门,又称天然拱桥,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地质现象一 一因水蚀和风化等原因造成的天然通道穿过岩石下方, 最终形成拱形的岩石构造。
14.【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考查地震的成因, 板块边界的运动形态使得板块边界地区的地壳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应力,由于变形的持续增加,应力继续累积,一旦超过抵抗它的摩擦阻力时,地壳即会错动反弹至没有应变的位置,同时发生固体的振动而产生地震 。
15.【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 当地震发生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要就近躲避,地震后马上逃到安全的地方,勿靠近围墙,根据正确的指示采取行动,在震中区,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1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图是按一定的比例运用线条、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状况的图形。在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高原,棕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冰川。
17.【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分析地形图可知,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18.【答案】B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和页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故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19.【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亦称白头山天池,系由火山口积水成湖。
20.【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整端,尽管火山喷发会带来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导致泥石流和地震等坏处,但是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火山肥非常肥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
21.【答案】(1)如图
(2)如图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光照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图中借助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让光越过障碍物。
22.【答案】(1)能;不能
(2)直线
(3)A
(4)B
【知识点】光的传播;棱镜
【解析】【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1)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1的三个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纸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图2的三个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这个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
(3)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再用激光笔照射,这时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
(4)排队的时候,老师会从前面或后面看队伍是否站齐了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驾驶员通过汽车的后视镜观察车后情况运用该了光的反射原理;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所以光透过空气射入水中会曲线传播。
23.【答案】(1)雨水
(2)
(3)B
(4)B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雨水会把地表松散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一般会带走一部分土和沙砾等,喷壶中的水代表是雨水,塑料盒收集的水代表是在地面流动的水,塑料盒中的小山丘代表是自然界中的地形。
(3)雨点降落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便被带走了。在土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现象。
(4)实验中观察到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便被带走了。
A.雨水在地面流动时,会侵土壤,正确;
B.雨水汇集到低洼处形成水坑后,侵蚀作用变弱,错误;
C.挤压喷壶的手越用力,土壤被雨水侵蚀得越厉害,降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正确。
24.【答案】①植树造林;②兴修水利;③修筑水坝。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植被对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士颗拉紧紧地粘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土壤流失。
25.【答案】筷子的下部浸入水中的时候,这部分的反射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发生偏折,再进入人的眼睛,看到的筷子的下部与水上部分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线从一种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第子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因为筷子的下部漫入水中的时候,这部分的反射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发生偏折,再进入人的眼睛,看到的筷子的下部与水上部分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