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21: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修辞与语言符号要素间的关系分析
修辞与语法
一、词类功能的规范与偏离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词都应该属于某一个词类,每一个词类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语法功能。只有遵守词语的语法特点,我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合乎基本的规范。否则就会产生词性误用的错误。
人们在修辞活动中也会故意地突破词的一般语法性功能,以满足富有个性的思想或情感的表达,也期望能借此让接受者产生意外的语言美感。有的课本讲这种修辞称为“转类”。
转类有时候是为了表达上的简洁,有时候是由于上下文的表达惯性而造成的,这种转类往往不会有特别显著的表达美感,但能给人以新鲜感受。从语法上看,它们具有明显的使动效应,具有可类推的特点,有的词语使用多了以后,还可能成为一个兼类词。如“精神”“丰富”等词的兼类功能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我们将这类词性变化形式称作弱转类。
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
2.是啊,(结婚)就是那么回事。他不再欣赏你宝贝你,不再用有光彩的眼神看你,不再认为陪你逛街是他的荣耀。
例1两个形容词都违规带了宾语,但这种变异搭配使得主语的致使意义更加突显了出来,言说者内心的愤概表达得更加强烈了。
例2中名词“宝贝”也带了宾语,其作用也一样具有使动性,但与前文“欣赏你”所造成得语势是不可分割的。
具有更突出修辞价值和审美意义的转类是在特定的语体(多为文艺语体)中,因文学描写的需要,出人意料地改变词语平常的语法功能,大大增加了修辞信息量,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审美效果。一般这种转类行为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也只能存在于相关语境中,被转变功能的词也少有成为兼词的可能。在书面形式上,这种转类有时用引号、破折号等加以强调。我们可将这类转类称为强转类。
[1]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似乎很怕成为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以至于连自己的事情都不敢豪横一下。(老含《离婚》)
[2]富知识分子,贵族知识分子,标签式的知识分子,不用扶植。人家已经很富了,很贵族 ,很标签了,你还扶植个啥劲儿 (阿成《凡世风景》)
[3]有一天,我和一位新同事闲谈。我偶然问道:“你第一次上课,讲些什么 ”他笑着答我:“我古今中外了一点钟!”他这样说明事实,显示谦逊之意。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例[1]不说“当了一辈子科员”,而直接让“科员”作动词,在简洁的同时,也将这角色悲剧性的特征加以了强调:窝囊地守着这个官阶几十年,令人心酸;也表现出“他”的满心不屑。
例[2]将名词“贵族”“标签”临时转变成形容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类知识分子的表面庄严实则可怜的滑稽模样,强烈地表达出作者的嘲讽倾向。
例[3]则是将“古今中外”这个体词性短语当作动词用,用所讲课的范围直接指称“讲了什么内容”这件事,既回答了“我”的提问,又不必直接介绍内容。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二、句法关系的规范与偏离
句法规则就是词语在横向组合时应该遵从的句法结构方式。这个规则系统使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有了基本的保证,否则就会产生各类语法病误,妨碍日常交际的正常进行。当然,我们可以因为语言交际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语序,用倒装语序的方式强调信息重点;也可以用省略或插补等形式突出信息焦点,等等。这虽然仍属于规范表达的范畴,但也可以给语言表达带来一定的灵活性。
但修辞表达不满足于这些灵活性。它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言语法所具有的特点,在词语组合中创造性地产生超常的形式,以满足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的要求,并同时取得具有新意的表达形式上的审美感受。对句法规则有效偏离而产生的修辞手段主要有:
列锦
按照句法要求,即便是体词性非主谓句,一般也是以单个形式出现的,如:“小王!”“多么好的天气呀!”等,绝大多数的句子是需要有动词性成分来组配的。但在文艺语体、演说语体等的修辞行为中,我们常常看到,连续将两个以上的名词性成分并列在一起 ,铺排成句,形成一个有强大语势的语链,给人以振奋或警醒等效果。这种修辞手段称作列锦。
[1]租界边还有悠闲的处所,是住宅区。但中等华人的窟穴却是炎热的,吃食担、胡琴、麻将、留声机、垃圾桶、光着的身子和腿。相宜的是高等华人或无等洋人住处的门外,宽大的马路,碧绿的树,淡色的窗幔,凉风,月光,然而,也有狗子叫。(鲁迅《秋夜记游》)
[2]巍巍天山,浩浩长江。骏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袁鹰《〈海天·岁月·人生〉序》)
例[1]中两处分别用了多项名词性成分铺排,描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一个是那么嘈杂、零乱,另一个却是那么优美、宁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表表达出作者心中的不满与批评倾向。
例[2]则通过列锦的方式描写祖国南北不同风景,倾泻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爱恋之情。
作者用列锦的手法将三个比喻串联在一起,将无形却可感“愁思”形象而隽永无比地描画了出来,堪作千古妙句。
其实,由于汉语语法的的特殊性,列锦这种修辞手段在古代就已经在诗词等文体中广为使用了。如:
[3]凌波不过塘路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台花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间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二)回环
将一个短语或句子颠倒其顺序再次组合,构成两个在形式上具有回环往复效果,在内容上表达具有内在依存关联的结构体。这种修辞手法称回环辞格。其格式可表达为:甲+乙→乙+甲。汉语语法缺少形态这一特点为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人已有佳句,如“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老子)等。生活中有些上口的俗语也是用这一方法构造的,如“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现代汉语中这一手法在多种语体中都有使用。如:
[4]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长城电扇广告词)
[5]我和九兹去南洋时是两袖清风,从南洋回来时依然是清风两袖。 (胡愈之《南洋杂忆》)
[6]有人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一作“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从状物与抒情的作用上看,它们都有共同之点。 (王朝闻《美术的特殊性》)
[7]近来呀,我越帮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帮忙,这不就越来越对劲了吗 (老舍《女店员》)
例[4]用回环手段巧妙地利用了产品与品牌之间的关联,构造出内容含蓄、易记易诵的广告词。
例[5]则用回环的形式描写了同样的内容,给人以表达方式上的新鲜感,也表现出表达者内在的诙谐心态。
例[6]用往复的形式指出了诗与面的相类关系。
例[7]来为回环的一种变体,写出了“我帮忙”与“她跟手我好”之间的依赖关系。
三、语义关系的规范与偏离
词语的组合除了遵守句法规则的制约外,还应该符合语义关系的要求。所谓语义关系就是指词语在内容上所具有的逻辑搭配关系限制特点。比如一般来说,同为表示“脂肪多”的意思,“胖”多用来形容人,而“肥”却用来形容其他动物。因此,从句法上看,“她真肥。”这句话是“合法”的;但从语义关系上看,用来随便对别人说,就不妥当了。当然,这句话在下面这类语境中是可以用的:即用来嘲笑她或骂她。
但修辞事实告诉我们,语言表达实践中又存在大量违反语义关系组合的现象。这些组合是表达者故意造成的,接受者也不以为错,反倒产生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给欣赏者带来妙趣横生的审美愉悦。当然,这类“违规”表达同样得到了汉语语法形态特征不明显等属性的支持。同时在修辞上也有一定的条件:多见于诙谐生动的口语表达以及文艺语体,有强烈而超常的情感铺垫。具备了上述条件,这类对一般语义关系偏离而产生的表达才能具有修辞的合理性。对语义关系有效偏离而产生的修辞手段主要有:
(一)拈连
在一个合乎常规搭配的述宾或主谓结构(甲+乙)后,再用其中一个词语(甲)与一个本不能搭配的成分(非乙:与乙不是同一个语义类)组合,这就形成了拈连修辞格。其格式可写成:甲+乙→甲十非乙。即甲乙两个事物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如:
[1]我这么失魂落魄地坐着,要惹人奇怪的。已经有人在注意我。他一前咀嚼着白斩鸡,一面咀嚼着我。(汪曾祺《落魄》)
[2]遥隔两地,平日,我只好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用指头敲出我心底的思念。
例[1]里前面有“咀嚼着白斩鸡”,然后因景顺势地带出“咀嚼着我"这样在语法上不通,在情理上却是极佳的组合,表示那人在琢磨他。
例[2]则是拈连的变体,它省掉了前面的常规搭配——“敲出字符’ ,直接组合成一个超常结构,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二)移就
用一个本不能与中心成分(乙)组合的成分(非甲)直接修饰乙,构成一个语义关系违规,但情感表述上又极富表现力的偏正结构,这就是移就辞格。其格式可写成:非甲+乙。
[3]随着爷爷的枪声,道路东西两边的河堤后,响起了几十响破烂不堪的枪声,又有七八个日本兵倒下了。 (莫言《红高粱》 [4]孩子们醒来
比花朵醒得还早
任性的色彩和任性的声音散放着
六月,任性地散放着 (傅天琳《六月》)
[5]劳动后,躺在床上,她又没完没了地回想起她女儿那甜甜的笑脸和丈夫有力的臂膀。
例[3]中的“枪声”本无所谓“破烂不堪的”,但这样的组合既描写出伏击者武器的破损情况,又写出了他们射击的零乱状态。
例[4]中“任性”本不能修饰“色彩”和“声音”的,但花朵与孩子一块成为作者所要描写和赞赏的对象,“花朵”娇艳的色彩也似乎变得“任性”,孩子们欢快的“声音”也毫无忌讳。两个意象的超常并联,在语言上也就产生了这一跳跃式的超常搭配,给我们的审美带来了不寻常的感受。
例[5]有人称为通感,“甜甜”这一味觉属性转移来修饰一个视觉对象——脸,使小女孩的笑脸越发可爱。
(三)比拟
直接用描写或陈述乙的词语来描述或陈述甲,从而实现将人当作物或将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目的,这就是比拟辞格。比拟的辞面应该由三个因素构成:本体(甲)即描写对象,拟体(乙)即用来描写本体的对象,拟词即用以描写拟体的陈述或判断。但是,辞面的表层因素只有两个,即本体与拟词。从形式上看,“甲+乙”构成的结构主要为主谓关系;但语义上,“甲”与“乙”的组合是违反常规的。
[6]因为公演的地方,恰巧是孔夫子的故乡,在那地方,圣裔们繁殖得非常多,成了使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都自愧弗如的特权阶级。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7]路旁的树枝不断地切割着夕阳,把光的碎屑不断地酒向他的全身,这给他一种捉摸不定的行进的感觉。 (王蒙《蝴蝶》)
例[6]中,既然是“圣裔”,肯定是人,而且是圣人的后商,他们的代化发展怎能用只有一般动物才能用的词——“繁殖”来说呢 可鲁迅就大胆地将这些些所谓“圣商”们当成了并无头脑但有特权的动物来写,表达出鲁迅对他们的憎恶。
例[7]则将“路旁的树枝”当作有运动能力的人来看,赋予它们”切制”夕阳并把“光的碎屑”酒向人的能力。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拟人化的动感画面。
[8]告诉你,祥子,搁在兜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 (老舍(骆驼祥子》)
[9]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顾却,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 (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例[8]将“钱"当作另一种动物,将贷钱所生出利息说成“下钱”,这将一个精于算计的底层人物心理刻画得更加生动了。
例[9]则是作家将“金碧的夕晖”拟人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活动,在思想:夕晖映照在山坡上成了“徘徊顾却”,似乎满心的留恋,一副不舍模样,还出现了生动的心理活动——是该留下来与大山相依,还是该追上去与落日同逝。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心理投射到了夕晖,将它幻化为一个灵动的有生命的人。从而把无生命的事物描摹得生动灵活,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借助于比拟变成有生命有爱恨,让自己也让读者心动的文字。
修辞与汉字
一、直接利用汉字形体特点
汉字的形体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很多独体汉字使通过模拟事物外在形貌而构造的,如“山”“水”“火”“木”“田”“手”“目”“鸟”等等;即便有些汉字本身不完全使模拟事物外形特点,其字体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如“国”可用来描写方方正正的形体。
二是合体汉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而成的,而这些构成部件又都表意;从外型上看,它们呈现出整齐的平面型特点。汉字形体的这两大特征,给汉语修辞带来了一些独具表现力的手法。
直接以字摹形
利用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在表达中直接用汉字模拟相关事物或人的部位形状,使描述更加具体、形象。
[1]他的睡相实在不敢恭维,瞧,他躺在竹床上像不像一个写得不正的“大”字?
[2]一幢幢青砖青瓦的学生宿舍楼,鳞次栉比,间以花坛、蓝排球场、小卖部、书亭和邮电所,组成了几组“圭”字形和“目”字形的建筑群。
例[1]用“大”字的外形描绘人物睡觉的样子,例[2]用汉字形体来状绘建筑物的外观,使文字的描绘产生了视觉效果。
生活中,我们还常见这一手法的运用,如“丁字尺”“中形栏杆”“国字脸”“十字街头”等。
2.拆装部件会意(拆字格)
一般来说,合体字都是由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而且这些部件同样也是由意义的。因此,在汉语修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进行拆解组装,来含蓄地表达思想内容。这种手法也称作“拆字格”。古人经常将这一方法用来作对联、灯谜。
[3]四人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同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4]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左右一齐看,脚踩万里沙。(灯谜:打一字)
例[3]巧用了汉字结构特征,制作成一副绝佳对联。
例[4]则巧妙利用汉字结构部件,用拆解的方式组织成一道谜面,其谜底为:驼。
当然拆字格也可以用来隐晦地传递严肃的内容,古代很多谣谚就是通过拆装法构成的。如东汉末期,董卓当政,民不聊生。民间流传这样一首谚谣:
[5]千里草,何清清,十日卜,不得生。 (后汉书·五行记)
其中“千里草”是拆“董”字而得,“十日卜”是拆“卓”而成。该谣谚表达出“董卓必死”的信息。
[6]旧军队中的士兵不满他们的军官吃空额何说空话,这样发泄他们的愤概:“你们的‘官’字两个口,吃空额,我们的‘兵’字两只脚开小差!”(秦牧《语林采英》)
[7]昨天编完了去年的文字,取发表于日报的短论以外者,谓之《且介亭杂文》。
例[6]中巧用“官”“兵”等字型特点,表达出士兵的愤恨。
例[7]中鲁迅将其杂文集命名为“且介亭杂文”,其中“且介”两字有特殊来历。据《鲁迅全集》注解,它们就巧用了汉字拆解方法:“当时作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半。”
二、综合利用汉字形音义特点
对偶
对偶就是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并列起来表达相联、相对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要求:结构字数相同,结构关系相类、意义相关,平仄相协。
1.正对 前后相对部分从不同的侧面描写某一个事物、行为,两个部分在意义上有补充的关系。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气炉夏打扇。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且喝二两酒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有乐,再炒一盘菜来。
对偶
对偶就是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并列起来表达相联、相对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要求:结构字数相同,结构关系相类、意义相关,平仄相协。
2.反对 前后相对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描写两个事物、行为或一个事物、行为的两个侧面,以获得对比映衬的效果。
[4]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者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对偶
对偶就是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并列起来表达相联、相对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对偶要求:结构字数相同,结构关系相类、意义相关,平仄相协。
3.串对 前后相对部分之间具有先后关联或因果、假设等关系,并通过这种逻辑关系描写或陈述某个事实、道理等。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7]增加绿化意识,改善生存环境。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主要用于诗歌、对联等较为严肃、庄重的语言表达(工对)。但也可用于民间谣谚的构造,这时的对偶的作用主要在于结构整齐、朗朗上口而易于传唱,其形式本身要求就比较宽松(宽对)。
镶嵌
利用汉字、汉语的形音义及语法特点,将特定的字、词暗藏在句子中,巧妙地连缀成文,曲折地表达思想或情感。这种辞格多用于爱情诗歌中,也常见于政治性诗文。
[10]悼词花圈献碑前,
周围广场尽肃然。
总理恩人功和绩,
理应哀悼泪连绵。
其中每一句的开头以字,连起来就是“悼周总理”,含蓄地表达了人民的哀思。
三、常用修辞
比喻
用与本体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的喻体来描写或者说明本体,从而更形象、生动地表现本体的特征或作用,这种辞格叫比喻。
比喻的结构特征与类型
从结构上说,比喻的辞面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本体是被描写或说明的对象,喻体是用来作比的对象,喻词是用来联结本体和喻体的动词,相似点则是将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的心理要素。
相似点是比喻形成的关键要素,从结构上讲,它应该出现。
[1]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
【必备知识图解】
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或技巧
表现手法或技巧(广义)
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它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狭义)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高考诗歌手法技巧类: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修辞是对语言的调整与适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加工使之表达更为鲜明、生动、有力的手段和过程,它针对的常常是某句话或某段文字。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此外,诗歌中常见的修辞还有:对比、映衬、回环、双关、反语、互文、通感、顶真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玉鉴琼田三万顷”等。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能够与促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增添情味,抒发作者爱憎。
如“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闻说北风吹面急,边是冲梯屡舞”“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晓来谁霜林醉”等。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语言简练、含蓄。
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的“管弦”,“汉家烟尘在东北”中的“烟尘”,“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戎马”。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所有律诗的中间两联都使用对偶手法,
如《客至》《登高》《登岳阳楼》《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登快阁》等诗歌的第二、三联。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串联在一起,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极富节奏感,朗朗上口,用排比来说理,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获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的效果。
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设问写在开头,能够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等。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使语言更加含蓄、洗练、委婉,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增强作品意蕴。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化用前人语句。
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都诗人引用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增强了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用来形容李凭乐理之高深,音乐之优美动听。
③运用历史故事。如“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等。
运用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夜泊枫桥》)
议论
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描写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多角度)
描写内容:多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描写方法(写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
5、白描、工笔
6、色彩明暗对比“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7、场面描写。“生活场面、祭祀、战争……
8、多层次描写,上下远近的空间感。
9、多角度描写(多感官)
10、修辞(通感、叠词、比喻、拟人、对比……)
诗歌中的写景手法也可以这么记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3.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感。
4.结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是怎样体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这也是多感官描写。
2、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虚”: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
如:①神仙鬼怪之境和梦境; ②回忆过去之境;
③畅想未来之境。④听闻传言、传说。
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是虚景。
例2: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例3: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是虚景。
例4: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过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动静结合
①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②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③ 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④ 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4、点面结合
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5、白描和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例: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是古诗中的白描杰作。它只用了寥寥数语,就使我国北方草原那一望无垠、云草相接、牛羊成群的特有情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笔洗练,意境清新,是一幅动人的给人以美的感受的画面。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3、借古讽今(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岐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用典抒情。“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事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结合、寓情于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
2.以景结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例:“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虎《春江花月夜》)
3.以乐景衬哀情
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以无限美好的景物衬托无人来访的寂寞,以及作者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情。
4.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5.借事抒情、用典抒怀
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运用了间接抒情(用典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愤懑之情。
典故:
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