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精练:古代文化常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精练:古代文化常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23: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是学官名。五经即《书》《诗》《礼》《易》《春秋》。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末是女角,旦是男角。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C.“疏”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
D.“轩辕”即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的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薛季昶,绛州龙门人也。则天初,上封事,解褐拜监察御史。频按制狱称旨,累迁御史中丞。久视元年,季昶自定州刺史入为雍州长史,威名甚著,前后京尹,无及之者。俄迁文昌左丞,历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为洛州长史,所在皆以严肃为政。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干义烈。早承先顾,驱策中外,绩誉昭宣;有庄、汤之推举,同汲黯之强直。属丑正操衡,除其异己,横加窜责,卒至殂亡。言念忠冤,有怀嘉悼。可赠左御史大夫,仍同敬晖等例,与一子官。”(选自《旧唐书·薛季昶传》,有删改)
A.“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是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B.“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C.“久视元年”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方法。
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被追赠的人多为非正常死亡。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A.“御史”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的失职或不法行为。
B.“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C.“疏”,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这里指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
D.“乞归”,和“乞骸骨”“请辞”“告老”的意思相同,都是官员要求请求告老还乡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
1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日而就”的“就”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含义不同。
B.治书侍御史,唐初为御史大夫的副职,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自己的私宅。
D.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认为骄奢会带来灭亡的危险。他以俭律己,虽已备好材木,仍取消建造宫殿的计划;他又定规矩戒奢从俭,约束臣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B.贞观年间,上下尚俭。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而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
C.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宣、饶两州银坑获利,受到太宗责罚。太宗认为,天子应当采纳嘉言、多行善事,不能好利贱义而变成昏庸的君王。
D.太宗尊崇尧舜之道,不愿意重蹈桓帝、灵帝等昏君的覆辙;他不仅能以史为鉴,还能乐于接受臣子劝谏,不断修正自我,力求做到慎终如始。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译文:                                    
                                    
(2)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译文:                                    
                                    
20.太宗期望后人能识其“君臣之义”,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义”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                                    
                                    
1.解析: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答案:B
2.解析: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答案:A
3.解析: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答案:D
4.解析:C项,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答案:C
5.解析: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答案:A
6.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D
7.解析:A项,“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答案:A
8.解析:A项应该是旦是女角,末是男角。
答案:A
9.解析: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A
10.解析: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答案:C
11.解析: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故选B。
答案:B
【参考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祥和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12.解析: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答案:B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13.解析: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故选C。
答案:C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渢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渢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
14.解析:“被追赠的人多为非正常死亡”错误。
答案:D
【参考译文】
薛季昶,是绛州龙门人。武则天初年,他呈上密封奏章,因此脱去布衣被授予监察御史。(他)多次审问皇帝特命监禁的犯人,很合皇帝的心意,多次升迁做了御史中丞。久视初年,薛季昶由定州刺史入京任雍州刺史,声名卓著,前后担任京兆府长官的,没有人能赶上他。不久升任为文昌左丞,历任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年,任洛州长史,所到之处,执政都严谨而有法度。睿宗即位,颁布诏令说:“已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烈正直讲义气,从前受到前朝的眷顾,历任内外官职,政绩和声誉显扬,有庄、汤一样举荐贤能的美德,有同汲黯一样倔强正直的品行。适逢嫉害正直的人操持权柄,排斥异己,横加放逐责罚,最终惨死。顾念忠臣之冤,感怀善人之悼,可以追赠左御史大夫,仍然同敬晖等人一样,授予一个儿子官职。”
15.解析:“请辞”不是请求告老还乡的意思。
答案:D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多”,“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秀。崔呈秀、乔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
16.解析:句意: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何如”表反问,用在句首,与“得一有才行人”联系紧密,不能断开;“不法”作“按举”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
答案:ADEGHJ
17.解析:B项,“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错,治书侍御史,管理图籍文书。
答案:B
18.解析:B项,“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错,原文“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是岑文本自谦之语,不谋求私产是他崇尚节俭、懂得自爱的表现,不是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
答案:B
19.解析:(1)“谤议”,非议。“徇其私欲”,满足自己的私欲。“共”,一同享用。(2)“顷年”,近年。“稍”,逐渐。“乖”,违背。“曩”,从前。“敦朴”,敦朴、俭约。“克”,能。“终”,坚守到底。
答案:(1)而百姓有很多非议,这是因为始皇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
(2)近年以来,您逐渐违背了昔日的志向,敦朴、俭约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守到底。
20.解析:结合“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可知,太宗作为君主,能够赞赏臣子的“忤情”上谏;能够察纳雅言,知错能改。结合“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可知,魏征作为臣子,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能够直言进谏。
答案:太宗作为君主,能够赞赏臣子的“忤情”上谏;能够察纳雅言,知错能改。魏征作为臣子,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能够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有很多非议,这是因为始皇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我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所以打算放弃。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使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二十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要职,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买房置地,文本叹息道:“我本来只是汉水南边的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是凭借一点文墨,就当上了中书令,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我享受着这么高的俸禄,已经感到很惭愧了,还买房置地干什么呢?”听他这么说,劝他的人叹息着离开了。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见他的居所很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魏征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征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征喜欢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节俭的志向。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东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我自从被提拔在您身边任职,每次在近侧侍奉,屡次都能奉行圣明的旨意。常常自许仁义的道义,坚守而不愿失去;行节俭的志向,从始至终不愿改变。近年以来,您逐渐违背了昔日的志向,敦朴、俭约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守到底。”奏疏呈上,太宗对魏征说:“臣子侍奉君主,顺从旨意非常容易,忤逆君主的意愿是最难的。我今天闻过能改,差不多能够把好事坚持做完。如果违背了这样的誓言,有何颜面与您相见?又想用什么办法治理天下呢?自从得到您的奏疏,深深感到用词准确道理充分,于是就书写在屏风处,早晚学习。不久又交给史官,希望千年之后的人能够见识我们君臣之间的情义。”于是赐给魏征十斤黄金,两匹厩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