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人文主题 祖国大好河山
阅读训练要素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训练要素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17.古诗三首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11.19
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继续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前两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一吟诵古诗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习目标确定 1.会认“镜、未、遥、银、盘”5个字。会写文中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学习古诗,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关键问题解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望洞庭》一诗中描绘的景色。
学习评价设计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湖光( ) 遥望( ) 青螺( ) 2.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1.导入: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课题:望洞庭。 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当看到这样的美景时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 1.学生掌握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学生认识“庭”1个生字。 3.学生模仿名家朗读,掌握字音、节奏、停顿。学生想象说话。 4.学生想象说话。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对洞庭湖并不了解,通过直观演示洞庭湖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拉近学生与洞庭湖之间的距离、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古诗,为 理解古诗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环节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汇报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二声,还可以组词为磨刀;还读mò,可以组词为石磨、磨盘。) 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5.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6.过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 7.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8.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9.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10.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11.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交流,根据教师指导,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3.学生自由汇报; 4.学生掌握“相、和、镜、未磨、遥望”等字词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5.体会古诗情感,学习古诗更深入的意思。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中注释,师释义,学生对诗句等多 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促进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 探究古诗的兴趣。】环节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1.课件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朗读诗句,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给学生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结合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4)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吗 (5)指导朗读。 (6)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一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一—潭面无风镜未磨。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单介绍君山的传说。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3.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感悟古诗的情感。 (1)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①作者的才学。②政治上的不得志。③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2)播放画面、配乐。 (引导学生品读) 学生大胆猜想诗意,能够自己编写故事。 学生理解诗意。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学生深情朗读古诗。 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学生感悟比喻的形象、生动、巧妙。 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桌互读评价。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学生欣赏画面,配乐齐读。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结合作者资料,引 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环节四:欣赏名句,感受美景。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引导学生说话。8. 欣赏洞庭湖图片,配乐朗诵: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一李端《宿洞庭》 9.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延伸,拓展有关洞庭湖的诗 句,从而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在感知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 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双减”作业设计 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出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改成比喻句。 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请孩子们围绕“洞庭湖之美”,根据诗的意境,写一篇小短文,配图完成。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
景色
迷人
) (
湖光秋月—宁静和谐
山水一体—朦胧柔和
) (
望洞庭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指导教师建议 此教学设计紧接上一节课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会情感,层层递进学习古诗,最后进行拓展,围绕“洞庭湖之美”,通过欣赏图片、配乐朗诵体现洞庭湖之美的诗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进一步落实语文素养,为本单元习作奠定基础。 建议:“双减”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围绕“洞庭湖之美”,根据诗的意境,写成一篇短文,并配上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