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08:4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人文主题 祖国大好河山
阅读训练要素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训练要素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17古诗三首 课 型 精读指导课
课 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11月19日
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
学习目标确定 会写“断、楚、至、孤、帆、饮、初”7个字。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2.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2.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思考: 1.了解诗人李白、苏轼的生平资料。 2.《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哪个地方怎样的景色?
关键问题解决 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意。 2.学会理解古今同字不同意的字词。
学习评价设计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中断( ) 至此回( ) 雨亦奇(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楚江( ) 至( ) 出( ) 孤帆( )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3首)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 2.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 李 白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出示阅读提示:提示学生在自读古诗时,也要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5.指名读。 (二)引领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中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学生试画)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质疑: (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听到了什么 (2)你认为哪些字用得生动、形象 (断、开、回等)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生生互读,比赛读。) 4.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诗人可能会做什么、说什么 (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 (相峙而立) (3)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 (4)小结: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5)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再读古诗,品悟作者情感。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孤帆日) 2.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过渡: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4.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爱一起朗诵吧。 (四)总结方法。 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2.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读:读通古诗。 (2)解:理解诗意。 (3)想:想象古诗的画面。 (4)悟:感悟作者情感。一、学生交流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背景: 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二、读准读通古诗句: 1.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互相检查正音,重点关注易受方言发音影响的字,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2.个别同学展示阅读,余生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进行点评。 duàn chǔ zhì ɡū fān 断 楚 至 孤 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学生交流时识记这些字的方法: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加一加:“巾+凡=帆”。 多方式朗读古诗:男女生对读,全班一起读。 四、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读诗、想象、试画。 交流疑问: 预设: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好像要把天门山断开了。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3.体会用字的准确性。 4.感情朗读。 5.想象诗人眼前出现的美景,可能会怎样做,会怎样说。 6.感受“出”的妙处。 五、学生再读古诗,想象美好画面,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满腔热爱。 六、学生汇报学习方法。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通诗理解、相象、悟情的环节,感受到了 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本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环节三:运用方法,自学古诗。1.过渡: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2.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3.师生共同交流,了解作者苏轼。 教师补充: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4.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5.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强调“抹”在这里读mǒ。 (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古诗。 6.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指导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出示学习任务:理解“潋滟”的意思,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① 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指导学生想象说话。(板书:湖光山色) ②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③ 指导朗读。 ④ 给予补充。 (2)指导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②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说说想象的画面。 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 ④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云雾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仿佛处于仙境。 ⑤指导朗读。 (3)指导学习古诗的后两句。 ①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古诗第三、四句。) ②思考:了解“西子”。 ③质疑: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淡妆浓抹”指什么 ④课件出示西施图片: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 (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 ⑤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时化浓妆的样子。) ⑥课件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 (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⑦“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 (还用来赞美西湖。) ⑧引读: 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一(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总相宜) ⑨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⑩指名让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 指导朗读。1.学生想象:(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是第二首,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首。) 2. 学生简单介绍。 3. 生自学: (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 (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①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画面。 ③学生深情朗读古诗。(3)想:说一说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生读古诗三、四句。① 了解“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② 交流: 诗人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的原因。“西湖”和“西子”的相似之处。“淡妆浓抹”的意思。“总相宜”的意思。学生联系实际理解。 ③ 游览过西湖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 (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4.精读古诗,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5.学生想象说话。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方法尝试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用现代文和 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古诗。让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入情入境地诵读,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另外,让游览过西湖 的同学描述自己看到的西湖美景,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与喜爱,另一方 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环节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1.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首。 2.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学设阅读并积累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以课 本为载体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此环节推 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意在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
“双减”作业设计: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 代诗人 所作,人称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 《 》 。 2.这首诗通过 、 、 、 、 、 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 的美景。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 。 2.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 。 3.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 4.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 (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 (
对祖国
山河的
热爱之情
)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 (
山水相映
)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


) (
晴:水光潋滟
) (
写景
) (
雨:山色空蒙
) (
比西子:总相宜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指导教师建议 此设计依标扣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引导、扶放、激励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步步深入学习,古诗描绘的意境,诗人表达的情感,学习古诗的方法等这些知识点,学生朗读、试画、想象、表达等方式,直观形象地感知诗中画面,并通过注释、关键字联想等方法,进一步建立了诗与画面的对接,层层深入进入了诗的意境中。“双减”作业设计,有效监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第二题“学生根据意思找出相应诗句”,这样逆向思维,很好地落实了“借助关键词理解古诗意思”这一语文要素,第三题“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引导学生从一首山水诗到一类山水诗的通读与积累,真正达到了此课时的学习目标。 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不到位。建议: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和提升,重视朗读在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奠基中的作用,为更快更准理解诗意、想象画面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