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元素与物质分类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元素与物质分类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20: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元素与物质分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进行分类,SiO2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混合物 酸 盐 化合物
A CuSO4·5H2O H2SO4 NaCl 盐酸
B 碱石灰 醋酸 生石灰 Na2O
C KNO3晶体 NH4Cl Cu2(OH)2CO3 NaOH
D 澄清石灰水 HNO3 NaHSO4 NaHCO3
A.A B.B C.C D.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碱、烧碱均属于碱
B.Na2CO3·10H2O属于纯净物
C.凡是能在水中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
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4.下列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A.CO B.KNO3 C.Na2O D.SO2
5.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B NaOH HCl NaCl CO
C NaOH MgO
D KOH CaO
A.A B.B C.C D.D
6.分类法在化学学科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依据合理的是(  )
①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⑤根据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7.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最本质原因是(  )
A.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大小约为10-9 m~10-7 m
B.光是一种胶体
C.雾是一种胶体
D.发生丁达尔效应
8.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B.空气、氮气、胆矾
C.干冰、铁、氯化氢 D.烧碱、液态氧、碘酒
9.氢氧化铝是治疗胃酸过多的内服药的主要成分,这是利用了氢氧化铝的(  )
A.弱酸性 B.弱碱性 C.两性 D.不溶解性
10.下列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1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硫酸铜溶液 B.氢氧化铁胶体
C.蔗糖溶液 D.氯化钠溶液
12.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中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NaCl K2SO4 KCl (NH4)2SO4
B NaCl K2SO4 KCl NH4Cl
C Na2SO4 K2SO4 KCl NH4Cl
D Na2SO4 K2SO4 KCl (NH4)2SO4
A.A B.B C.C D.D
13.如图①、②、③三个圈的范围关系,则①、②、③可以是(  )
A.①氧化物 ②电解质 ③化合物
B.①盐 ②正盐 ③钠盐
C.①化学反应 ②氧化还原反应 ③离子反应
D.①胶体②分散系③混合物
1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HCOOH、(NH4)2Fe(SO4)2中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H2SO4、HNO3都是含氧酸
C.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D.Na2CO3、BaSO4、NH4Cl都属于盐
15.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浑浊不清 B.浊液没有丁达尔现象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16.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漂白粉、氯水、水银
②化合物:CaCl2、NaOH、CuSO4·5H2O
③电解质:盐酸、纯碱、冰醋酸
④互为同素异形体:C60、石墨
A.只有②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③
二、综合题
17.关注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是研究物质性质及其转化的基本出发点。
(1)从物质分类看,Na2CO3和NaHCO3均属于   (选填序号),因此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2)探究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
【实验1】加热碳酸氢钠固体,装置如图所示。
①利用上述装置可实现NaHCO3,向Na2CO3发生转化,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2】分别向滴有2滴酚酞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2-1 溶液浅红色褪去,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2-2 开始时,溶液的红色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继续滴加盐酸,当溶液的红色明显变浅时,气泡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当溶液的颜色变为浅红色,继续滴加盐酸,溶液的浅红色褪去,有大量气泡出现。
②实验2-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实验2-2中,实现碳酸钠向碳酸氢钠转化的现象是   。
④通过上述实验,从物质组成上分析Na2CO3,转化为NaHCO3,加入盐酸的作用是   。
(3)探究NaCl转化为NaHCO3。
资料i:
物质 NaCl NaHCO3 NH4HCO3 NH4Cl
20℃时的溶解度(g/100gH2O) 36.0 9.6 21.7 37.2
资料ii:氨气(NH3)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 H2O),一水合氨属于一种碱。
向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无NaHCO3生成,原因是   。
②向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NH3,再通入CO2,在溶液中可析出NaHCO3晶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定性和定量是中学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的常用方法。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三种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如图示)。
某兴趣小组按如下实验步骤制备Cu(OH)2胶体: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慢慢加入数滴浓CuCl2溶液,得到蓝色透明的液体。制备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uCl2+2H2O(沸水)=Cu(OH)2(胶体)+2HCl。
(1)Cu(OH)2胶体中分散质微粒直径范围是____。
A.小于1nm B.1~10nm C.1~100nm D.大于100nm
(2)Cu(OH)2浊液与Cu(OH)2胶体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____。
A.分散剂的种类不同 B.颜色和透明程度不同
C.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D.分散质粒子所带电荷不同
(3)下列哪种用于判断胶体制备成功的方法最简单____。
A.丁达尔现象 B.半透膜实验 C.聚沉 D.电泳
(4)实验过程中,有一位同学向烧杯中一次性加入大量CuCl2溶液,结果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请分析他实验失败的原因   。
19. “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有   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   (填化学式),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下同),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3)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   
20.
(1)现有10种物质:①稀硝酸 ②Cu ③CaO ④CO2⑤CuSO4·5H2O ⑥空气 ⑦C2H5OH ⑧H2O ⑨Ba(OH)2⑩蔗糖,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有机物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2)实验室若配制0.5 mol/L的硫酸溶液460 mL。
①需用量筒量取质量分数98%、密度1.84 g/cm3浓硫酸的体积为   。
②除用到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两种玻璃仪器是   。
③下面操作造成所配硫酸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浓硫酸稀释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21.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分类,可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1)SiO2是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与CO2一样是酸性氧化物,写出SiO2溶于NaOH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
(2)现有:①KCl晶体 ②稀盐酸 ③氨气 ④熔融NaCl ⑤蔗糖 ⑥铜 ⑦CO2;其中能导电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3)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标准状况下,与17g的H2S气体含相同H原子数的CH4的体积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 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碱.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阳离子全部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SiO2属于氧化物,故选A。
故答案为:A。
【分析】依据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碱.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阳离子全部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2.【答案】D
【解析】【解答】A、CuSO4·5H2O是化合物,盐酸(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A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CaO)是氧化物,B不符合题意;
C、KNO3晶体是化合物,NH4Cl是盐,C不符合题意;
D、所有物质分类都正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是对物质分类的考查,结合混合物、酸、盐、化合物的概念分析。
3.【答案】B
【解析】【解答】A.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烧碱的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故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晶体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B符合题意;
C.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酸,如NaHSO4,属于盐,故C不符合题意;
D.盐是指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所以盐类物质不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如NH4Cl,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类别的基本概念进行判断,注意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的判断。
4.【答案】D
【解析】【解答】A、一氧化碳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
B、硝酸钾属于盐,B错误;
C、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C错误;
D、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酸性氧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特殊;
碱性氧化物: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过氧化钠、氧化铝特殊。
5.【答案】D
【解析】【解答】A.Na2CO3为盐,A不符合题意;
B.Na2O2属于过氧化物,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B不符合题意;
C.NaHSO4属于盐类,C不符合题意;
D.分类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易错分析:A.纯碱不是碱,它是盐。
NaHSO4虽然电离可以产生氢离子,但是它电离出的阳离子含有钠离子,所以不是酸。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①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两者都不能的为不成盐氧化物,故①正确;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无电子转移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②正确;③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度大于1nm的为浊液,介于1nm﹣100nm为胶体,小于1nm的为溶液,故③错误;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纯净物中元素的种类,故④正确;⑤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的是弱电解质,故⑤错误.
故选D.
【分析】①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⑤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7.【答案】A
【解析】【解答】A、题干中所提及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是一种胶体,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即10-9m~10-7m,故A符合题意;
B、雾是胶体,光不是胶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胶体,但这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美景的本质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丁达尔效应是胶体性质,但本质原因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决定分散系是溶液、胶体还是浊叶的本质是分散质粒子半径的大小。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生石灰是钙、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白磷为单质;熟石灰是由钙、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错误;
B、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氮气为单质;胆矾是由铜、硫、氧、氢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错误;
C、干冰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铁为单质;氯化氢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
D、烧碱是由钠、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液态氧为单质;碘酒为碘和酒的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物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指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氢氧化铝是治疗胃酸过多的内服药的主要成分,因氢氧化铝为不溶性弱碱,可与盐酸反应,发生中和反应降低酸性,即利用氢氧化铝的弱碱性,
故选B.
【分析】氢氧化铝为不溶性弱碱,可与盐酸反应,降低酸性,以此来解答.
10.【答案】C
【解析】【解答】A、ClO2与碱溶液不反应,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Fe2O3不与碱溶液反应,不属于酸性氧化物,B不符合题意。
C、N2O5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硝酸盐和H2O,属于酸性氧化物,C符合题意。
D、N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NO3、NaNO2和H2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物。
11.【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硫酸铜溶液为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
B、氢氧化铁胶体为胶体,故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蔗糖溶液为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
D、氯化钠溶液为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而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效应,溶液和浊液均无,据此分析.
12.【答案】C
【解析】【解答】解:A.①NaCl属于盐酸盐,不是硫酸盐,④(NH4)2SO4属于硫酸盐,不是盐酸盐,故A错误;
B.①NaCl属于盐酸盐,不是硫酸盐,故B错误;
C.各项均符合,故C正确;
D.④(NH4)2SO4属于硫酸盐,不是盐酸盐,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盐电离出的阴阳离子的种类分类即可,例如阳离子为钠离子的盐统称为钠盐,阴离子为硫酸根离子的盐统称为硫酸盐.
13.【答案】D
【解析】【解答】A.氧化物和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但氧化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为非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正盐和钠盐一定是盐,故B不符合题意;
C.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胶体一定是分散系,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氧化物部分属于电解质,电解质属于化合物;
B、正盐属于盐,盐不一定都是钠盐;
C、离子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D、胶体属于分散系,分散系属于混合物。
14.【答案】D
【解析】【解答】A选项HCOOH、(NH4)2Fe(SO4)2不是氧化物;B选项HCl不是含氧酸;C选项非金属氧化物也有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
【分析】
A.氧化物是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B.盐酸不是含氧酸;
C.非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一氧化碳;
D.三种物质均属于盐。
15.【答案】D
【解析】【解答】解: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即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故选D.
【分析】根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16.【答案】B
【解析】【解答】①水银为Hg,属于纯净物,归类不符合题意;②三种物质均为化合物,归类符合题意;③盐酸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归类不符合题意;④C60、石墨属于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归类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含有多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属于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依据在熔融状态下或者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17.【答案】(1)d
(2)2NaHCO3Na2CO3+CO2↑+H2O;HCO+H+=H2O+CO2↑;溶液由红色变为浅红色;提供H+,与CO反应生成HCO
(3)弱酸无法制强酸,若生成NaHCO3,则与同时产生的HCl不能共存或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溶液中c(H2CO3)小,且难以电离出大量的HCO;NH3+CO2+NaCl+H2O=NaHCO3↓+NH4Cl
【解析】【解答】(1)从物质分类看,都属于盐类;
(2)受热分解生成,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实验2-2中,反应方程式为,,实现碳酸钠向碳酸氢钠转化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浅红色;通过上述实验,从物质组成上分析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加入盐酸的作用是提供氢离子,使碳酸根转化为碳酸氢根;
(3)弱酸无法制强酸,若生成,则与同时产生的HCl不能共存或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溶液中小,且难以电离出大量的;;
【分析】(1)酸:阳离子只有H+,阴离子为酸根离子;
碱: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OH-;
盐: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
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2) ①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② 碳酸氢根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③ 碳酸钠遇酚酞颜色更深;
④ 氢离子和碳酸根反应生成碳酸氢根;
(3)①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量较少,生成的碳酸含量少;
② 氨气和二氧化碳、氯化钠、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
18.【答案】(1)C
(2)C
(3)A
(4)胶体发生了聚沉
【解析】【解答】(1)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00nm的是浊液,Cu(OH)2胶体粒子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则选C。
(2)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则Cu(OH)2浊液与Cu(OH)2胶体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选C。
(3)胶体具有的性质:①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②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③能产生电泳现象;④介稳性;⑤加热、加入电解质等发生聚沉等,其中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则用于判断胶体制备成功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丁达尔现象,选A。
(4)胶体加入电解质等发生聚沉等,故该同学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的原因是:由于一次性加入大量CuCl2溶液,使胶体发生了聚沉。
【分析】(1)胶体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2)胶体和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时粒子的大小不同;
(3)胶体和溶液的鉴别最常用的方法时丁达尔效应;
(4)胶体具有介稳性,接触电解质溶液会聚沉。
19.【答案】(1)2;1;Na2CO3;CO32﹣+2H+=CO2↑+H2O
(2)⑥ ;③⑩
(3)③→⑥→⑩→⑦→ →
【解析】【解答】解:(1)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根据碱的种类确定中和反应的个数,碱有2种,则中和反应有2个;能与盐酸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只有锌,则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只有1个;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Na2CO3,碳酸钠和盐酸都属于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故答案为:2;1;Na2CO3;CO32﹣+2H+=CO2↑+H2O;(2)与盐酸不反应的有二氧化碳、不活泼金属铜和银、氯化钠、二氧化硫、硫酸,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自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
铜和银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
硫酸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
故属于电解质的是:⑥氯化钠, 硫酸;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二氧化碳,⑩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⑥ ;③⑩;(3)利用图示的物质对相关的与盐酸不能反应的物质作出判断即可,由于盐酸不能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酸、铜、银等反应,走出迷宫所走的路线为③→⑥→⑩→⑦→ → ,
故答案为:③→⑥→⑩→⑦→ → .
【分析】(1)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根据碱的种类确定中和反应的个数;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都属于强电解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水、二氧化碳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2)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3)解决该题应该找出一条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构成的路.酸的化学性质有:能够和酸碱指示剂变色,能够和活泼金属反应,能够和金属氧化物反应,能够和碱反应,能够和某些盐反应.活泼金属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的金属,酸和金属氧化物、碱、盐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因此必须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
20.【答案】(1)①⑥;⑦⑩;③⑤⑧⑨;④⑦⑩
(2)13.6mL;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AC
【解析】【解答】(1)①稀硝酸为溶液,属于混合物;
②Cu为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CaO为氧化物,液态时能导电,为电解质;
④CO2为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液态时不能导电,为非电解质;
⑤CuSO4·5H2O纯净物,为电解质;
⑥空气为混合物;
⑦C2H5OH为有机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为非电解质;
⑧H2O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
⑨Ba(OH)2纯净物,其溶液能导电,为电解质;
⑩蔗糖为有机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为非电解质;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⑥;属于有机物的是⑦⑩;属于电解质的是③⑤⑧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④⑦⑩;
(2)①配制0.5 mol/L的硫酸溶液460 mL,需选用500mL的容量瓶,溶液稀释时,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浓硫酸的浓度=mol/L=18.4mol/L,则需要硫酸的体积V=0.5 mol/L×500mL÷18.4mol/L=13.6mL;
②配置500mL溶液,按步骤需要500mL的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③A.浓硫酸稀释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导致配置溶液的温度较高,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高,A正确;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导致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的浓度偏低,B与题意不符;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配置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的浓度偏高,C正确;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的浓度偏低,D与题意不符;
答案为AC。
【分析】(1)混合物:有多种分子的物质;
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氢盐、碳酸盐;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有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大部分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2) ① 结合公式计算;
② 配制溶液的仪器有钥匙、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
③结果偏大:砝码生锈,溶解后没有恢复到室温,读数时俯视刻线;
结果偏小:烧杯没有洗涤,读数时仰视刻线,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继续加水,定容后发现液面超过刻线吸掉多余的部分,转移时由部分液体溅出;
无影响:容量瓶没有干燥。
21.【答案】(1)SiO2+2NaOH=Na2SiO3+H2O
(2)②④⑥;①④;③⑤⑦
(3)5.6L
【解析】【解答】(1)SiO2是酸性氧化物,Si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2NaOH=Na2SiO3+H2O;
(2)①KCl晶体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KCl晶体的水溶液能导电,KCl是电解质;②稀盐酸是混合物,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③氨气不含离子,自身不能电离,氨气是非电解质;④熔融NaCl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NaCl属于电解质;⑤蔗糖不含离子,自身不能电离,蔗糖是非电解质; ⑥铜是金属单质,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⑦CO2不含离子,自身不能电离,CO2是非电解质;其中能导电的是②稀盐酸、④熔融NaCl、⑥铜;属于电解质的是①KCl晶体、④熔融NaCl;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③氨气 、⑤蔗糖、⑦CO2;
(3)17g H2S气体含H原子的物质的量是,与17g的H2S气体含相同H原子数的CH4的物质的量是0.25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25mol×22.4L/mol=5.6L。
【分析】 (1)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2)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有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大部分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结合公式计算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再根据氢原子物质的量计算甲烷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