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5 08: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事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列举19世纪60年代以后至1900年前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
(2)外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激化。
(1)根本: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广西自然灾害严重,矛盾突出。
(4)组织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阶级矛盾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加剧
外国侵略
激化
自然灾害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金田起义(开始)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定都天京 (建立与清政府
对峙的政权)
北伐
西征
东征
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转折)
天京陷落(失败)
1851年
1851年
1853年
1853-56年
1856年
1864年
后期斗争
2、过程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军事上:全盛时期
北 伐
西 征
东征(天京突围)
目的
结果
意义
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大本营
断绝清政府财源
失败
胜利
胜利
沉重打击
巩固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巩固天京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法: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1)内容
(3)评价:①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体现革命性。
②绝对平均主义不能实现,体现空想性。
③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体现落后性。
(2)目的(宗旨)——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3、重要纲领
(1)提出: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内容: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何处去的问题。
(3)评价:
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空想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加上战争形势,未能真正实行。
后期纲领:《资政新篇》
战略上的失误;
在半半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2)教训: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①主观:
②客观:
4、败因和教训
5、历史意义: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意义:打击封建势力,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二、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洋务运动(1861—1895年)
2、目的
(1)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剿发捻
(2)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勤远略
(3)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外患
(2)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内忧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
3、代表人物、口号、指导思想: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
后期(19世纪7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⑴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⑵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⑶建立近代海防
⑷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教育)
4、内容:
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1877)
轮船招商局1872)
汉阳铁厂(1890)
湖北织布局(1888)
5、评价:
(1)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积极作用: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局限性: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1、西北地区
危机:西北地区边疆叛乱
概况:英国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叛乱;俄国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左宗棠率兵平叛;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设省,使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2、西南地区
危机:中法战争
时间:1883——1885
概况: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4年刘铭传多次击败进攻台湾的法军;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1885年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日本:
①既定政策: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急需发展资本主义。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3)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懦弱,不认真备战。(可乘之机)
(4)外部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1.背景: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左宝贵
邓世昌
丁汝昌
威海卫战役
2、过程
战争阶段 主要战役 爱国将领 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1894 — 1895 丰岛战役 标志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 左宝贵 日军占领平壤,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黄海战役 邓世昌 互有得失,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威海战役 丁汝昌 日军战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项目 内 容 危 害
朝鲜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加重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3.结果
朝贡体系崩溃,便利日本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
承认朝鲜独立
01
02
03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04
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民族意识觉醒)
4、甲午战争的影响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表现:
日本侵占台湾,从1895 年5—10月,台湾义勇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重挫日军。
(2)意义:
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1、三国干涉还辽
(2)结果:
① 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 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② 为了支付 2.3 亿两白银,清政府以高额利息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借款3亿两白银。
(1)国家:俄、德、法
《三国干涉还辽》漫画
俄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策划干涉;
法国: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支持干涉;
德国: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干涉。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强迫清政府借款;(争做中国的债主)
②在华投资设厂;
③争夺采矿权;
④争夺铁路修筑权;(争夺路权、矿权)
⑤开设银行。
2、瓜分狂潮:
(1)政治上:
①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②强占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香港新界,法国租广州湾。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
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
对中国的影响:
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①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