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3 21:25: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不容易探究,文段里的生字词也不少,必须充分利用好课文注释与工具书。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学习古人高超的讽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进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3.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理读课文,
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以《一鸣惊人》的故事导入,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简介《战国策》与作者:(学生参考课下注释和预习资料);
简介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指名朗读1、2、3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请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指出在字音、节奏方面不同的朗读意见。师生共同交流,对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探讨,做出明确的指导。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同桌两人互相释义。存在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对涉及到的特殊文言句式、虚词的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教师着重指导。重在让学生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细读课文,读懂故事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能给文章重新想个题目吗?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注意人物身份和关系)
3、文章是以描写人物对话见长的。请在文中标注出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4、请你读一读“三问”、“三答”,你会有什么发现呢?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如果分角色读课文,你想选哪个人物?为什么?
5、分角色演读“三问”、“三答”,我来当个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请大家各抒己见。师生共同从人物的身份、心理、语气、语速方面加以评价。
6、听了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是怎样想的呢?请同桌互相朗读“三思”的句子。
7、思考:邹忌是怎样进谏的呢?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小结:我们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五)研读课文,感受人物
1、你如何看待邹忌这个人?(评价邹忌)
2、你又是如何看待齐威王的呢?(评价威王)
3、师生进行小结。
(六)品读课文,鉴赏技巧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精彩的对话,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 “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劝谏技巧之妙
-----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作业布置: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3、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
六、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七、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锻炼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敢于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教学中强调多读多背,但课堂上读的仍然不够;对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时间关系涉及太少。应该再加强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