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5.19 太阳与影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冀人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5.19 太阳与影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22: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太阳、地球和月球
核心概念 认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学习内容与要求 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 归纳出影子变化的规律。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19.太阳与影子 课 型 活动探究课
课 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太阳会东升西落 、能发光发热之后 ,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一“找影子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 。活动二2“观察影子的变化”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归纳出影子变化的规律 。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知识 1. 能描述形成影子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归纳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能简单描述用日晷观测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影子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 2.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子形成的条件。 3. 能利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4.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 能按要求制作简易日晷并用日晷观测时间。 科学态度 1. 能对影子的产生和日影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3.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与难点 1. 能描述形成影子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归纳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1.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物会产生( )。 2.早晨,太阳在( )。傍晚,太阳在( )。 3.自主预习19课。
关键问题解决 能描述形成影子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归纳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学习评价设计 能描述形成影子的原因和条件。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级备课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出示小华上学和放学时的图片,请你观察图中小华的影子有什么不同点? 2. 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它又是如何变化的 1. 引导:阳光下我们会看到物体的影子。 2. 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它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自主思考。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对此情境非常熟悉, 但不清楚影子变化与什么有关 ,这种认识冲突很容易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 ?它又是如何变化 的 ?”环节二:观察探究,形成知识 1. 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 引导:请同学们参考下面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是否有影子形成,想一想,影子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2) 讲解实验方法:①打开手电筒,观察没有挡光的手时是否有影子。②打开手电筒,用手挡住光,观察是否有影子。③变换各种手势,观察手影怎样变化。 2. 探究日影变化规律。 (1) 引导:在不同的时间,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先制作一个观察影子的模型,再用模型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2) 讲解制作模型的方法:,①在素描纸上用直尺和直角三角板画两条垂直相交的线。 ②在图上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③将水笔笔杆用胶水固定在交点的位置上。 1.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3. 讨论:影子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4. 小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 1.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观察影子的模型。 2. 出示实验方法: ①将做好的模型放在太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平面上。 ②按照方位摆放模型。 ③分别在 10 点、11 点、12 点、13 点、14 点和 15 点时,描绘出笔杆影子的位置和长度。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和绘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 页中。(该实验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进行。) 4.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5. 讨论:影子的长短和方向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6. 总结: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 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文字提出探究性问题 “在教室和操场上,哪里能发现影子呢?”然后引领学生 分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进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环节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 引导: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动动身体,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变化。想一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 出示:表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课件,学生观看并思考。 2. 讲解:古代人们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发明了一种计时工具—日晷。(教师出示日晷图片)课下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日晷的用途、原理和类型。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分析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影子的变化跟太阳在天空中的 位置有什么关系 ,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随着太阳位置而改变, 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 和方向也会改变。 早晨,影子投向西方 ,影子较长 ;正午影子投向北方,影子最 短;傍晚,影子投向东方,影子较长 。
“双减”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 一、填空。 1.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自己的影子我们发现自己的影子在不同时间是(不一样)的。 2.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 3.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物都会产生(影子)。 4.太阳在天空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二、选择。 1. 找影子,在( C )不可能发现影子。 A.明亮的教室里 B.操场上 C.漆黑的卧室里 D.台灯下 2.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A )。 A.长→短→长 B.短一短→长 C.短→长→短 D.长→长→短 3. 太阳在天空中( B )运动,阳光下的影子( A )移动。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三、问答: 1.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 它又是如何变化的 2.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系吗 拓展提升: 一、填空。 太阳在天空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它们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二、问答: 1.站在操场上,观察我们的影子,动动手和脚,或者蹲下来。描述影子的变化。 2.用手电简照墙壁,可以形成一个亮斑。做个手影游戏,思考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盂县教育发展中心四年级教研组
科学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太阳、地球和月球
核心概念 学会制作和使用日晷。
学习内容与要求 能简单描述用日晷观测时间的方法。
主备教师 李春艳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19.太阳与影子 课 型 活动探究课
课 时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解析 “制作日晷”目的是让学生运用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日晷的原理 ,学会制作和使用日晷。应用与拓展 “认识神奇的无影灯 ”,引领学生认识无影灯的原理, 了解影子对人类的影响, 体会无影灯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 。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知识 1能简单描述用日晷观测时的方法。 科学探究 能利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2.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能按要求制作简易日晷并用日晷观测时间。 科学态度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与难点 能简单描述用日晷观测时的方法。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探究日影变化的规律。
关键问题解决 能简单描述用日晷观测时的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能简单描述用日晷观测时的方法。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级备课环节一:提出任务1. 出示:日晷的图片。 2. 讲解:日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也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日晷中的“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被称为日晷。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通过晷针投影在盘面上的方向就能测定时间。1. 布置任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简易的赤道日晷。 活动意图说明: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引进新知做好准备。环节二:掌握方法讲解:(出示赤道式日晷图片)日晷包括底座、晷面、晷针。 2. 讲解: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1) 在硬纸板上用圆规画大小适当的圆,标出圆心。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将圆平均分为24 等份,标上刻度。 (3) 将晷面固定在水平底座上,调整晷面角度,使其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本地纬度。 (4) 将晷针(长吸管或筷子等)插入晷面中心即圆心位置。 (5) 将日晷摆放好调整晷针方向指向北方。 观察:晷面上的刻度是如何刻画的 晷面和晷针的方向如何 (晷面上的刻度是均匀的,且圆周被平均分为 24 份。晷面与地面成一定角度,晷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与本地的纬度相同。晷针穿过晷面,与晷面垂直。) 讨论: (1)如何将晷面上的圆分为 24 等份呢 (利用量角器,从 0 刻度开始,每15 度画一个刻度。该环节应让学生充分思考,选择自己认为简单的方法。) (2) 如何使晷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与本地的地球纬度相同 (用 90 度减去,当地的纬度数即为晷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利用量角器,让晷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该度数即可。)活动意图说明: 利用文字和四幅过程图介绍了制作日晷的方法和步骤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晷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与当地的纬度相同 ”,也就是晷面与地面的夹角等于90度减去当地的纬度 。环节三:制作展示教师巡回指导。1. 制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制作。 2. 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评价标准:(1)晷面刻度清晰,分布平均;晷面安放角度精确,晷针穿过晷面中心,与晷面垂直;底座牢固,稳定。(2)精美,有创意。(3)选材环保。)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日晷的使用方法。 环节四:应用拓展1. 讲解:利用影子我们发明了很多东西,如古代计时工具日晷、皮影,、手影游戏等,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但是,影子有时候也会给人类带来不便。比如 ,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灯下形成的影子就会覆盖手术部位,给医生的操作带来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一种灯,叫做无影灯。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对无影灯的认识。 2. 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3. 讨论:无影灯下,影子真的消失了吗 (无影灯设计的原理是利用多点光源效应,当一个物体被多个光源照射,时,其中有些光源的光线被物体遮挡而产生阴影,但其他光源的光线能够从另个角度照射到这个阴影区域,这个区域的阴影就能够被减弱或消除,最终形成无影区。) 4.作业:请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无影灯,并试一试效果。
活动意图说明: 将日晷模型与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体现科学与技术 、工程、 数学的有机整合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双减”作业设计 基础巩固: 一、填空。 (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日暑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可分为(赤道式)日晷和(地平式)日晷等类型。(日晷计时)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 二、判断。 1.同一个物体的影子是不变的。(X) 2.日晷是利用影子长短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X) 3.无影灯下,影子消失了。(X) 三、问答。 将自制的日唇放在阳光下,读出影子指示的时间。想一想,利用日暑判断时间的原理是什么 答: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将日晷放答: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汽车里的乘客位置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对于汽车司机来说,乘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乘客是静止的。 拓展提升: 查阅资料,说一说你对无影灯的认识,影子真的消失了吗 大家合作做一个无影灯,试一试它的效果。 答:无影灯并不能真的使影子消失,它只是减淡影子,使影子不再明显。影子是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形成的。无影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灯在灯盘上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子,所以称为“无影灯”。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