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修改病句
不合逻辑
真题引路
1、2022新2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在现场演示,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主宾倒置,“科学实验”应为宾语,所以把“现场演示”提前;
“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中“此次‘天宫课堂’”应为主语,所以它要提前,删掉“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的“并”;
关联词缺失,后文用到了“还”,所以在“现场演示”前加上“不仅”。
【答案】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
2、(2013年高考大纲卷)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I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丈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2、【答案】① “一位”改为“一个”; 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呼; 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 ⑤“况且”改为“而且”。
知识讲解
“不合逻辑”类病句十大症状
(一)自相矛盾
在同一句话中,前面已经说出了某个意思,后面又说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思,前后句缺乏一定的照应,从而造成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力量是“无比”的,又何须再“增强”?显然是顾此失彼,前后不一致。
(二)不合事理
整个句子意思的表达与客观现实或事理明显地相违背,给人以不真实、不可信的感觉,让人无法想象、无法感知、无法推断。
例如:1.桂林确实山清水秀,壮族的民俗风情,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心旷神怡。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的价值。
第1句的“风情”是不能“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的,明显地有悖事理。第2句按一般事理,首先是“在航海事业中很有实用的价值”,然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这样才符合常理。
(三)范围不清
在一个句子里,常常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使得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小范围与大范围之间界线不明,从而导致句意的模糊。
例如: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 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句中并列不当,“水产品”包括“鱼、虾、甲鱼”等。
(四)主客倒置
在一句话中,同时说到一个人或一件事、几个人或几件事时,将主要的和次要的混淆倒置,从而造成对象不明,主客关系不清。例如:
例如:1.我们对“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2.他去年的学习精神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3.一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医生治好了我多年没治好的胃病,这件事对我的感受很深。
第1句应该是“‘比较文学’对我们是个陌生的概念”。第2句,我们在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时,一般以后者为主体。本句“去年”属前者,“今年”属后者,因此应将句中“去年”和“今年”调换位置。第3句,后半句应该是“我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五)分类不明
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由于没有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界定,将几种不同标准混杂在一起,对事物或概念进行并列述说,因而造成费解。例如:
例如:1.我观赏过的戏剧的种类很多,有悲剧、话剧、歌剧、喜剧、正剧、歌舞剧等。
2.在学习句子的时候,我们对陈述句、疑问句、主谓句的特点一定要搞清楚。
第1句中,悲剧、喜剧、正剧,是按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分类,话剧、歌剧、歌舞剧是按表演方式来分类,不能交相并列。第2句中,陈述句、疑问句是按语气和用途来分类,主谓句是按句子结构特点来分类,三者同样不能并列。
(六)否定失当
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本来已经出现了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上另外的否定词语,造成了多重否定,从而导致句子的意思恰好与原来意思完全相反。
例如: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由于用了“就不”,意思刚好同原来的相反
(七)对应不一
一个句子前面所说的内容与后面所说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相照应,造成一面与另一面不统一的情况,使得句子令人费解。
例如: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2. 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第1句中的“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是“电子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迅速发展”,也就无所谓这个“关键”了。这是属于“两面对一面”的逻辑性错误。应删去“否”字。第2句中“能否被刊用”与“没报太大的希望”照应失当。
(八)偷换概念
在一个句子里,前面部分陈述的对象是一种事物,到后面部分陈述的对象却变成了另外一种事物,这种逻辑错误就是偷换概念。
例如:1.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第1句前面部分的主语是“歌唱组合”,到后面却变成了“作品”,也是偷换了概念,应改为“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0岁。”
(九)强加因果
在语言的表述过程中,把没有因果关系(或只有部分因果关系)的情况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根据前面的部分原因想当然地推断出某一个结果来,这就是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例如:1.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2.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第1句中所提的这些作品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主要原因并不是它们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第2句中周先生投身于“五四”运动,与他成为学者、历史学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十)误用倍数
倍数只能用于提高、增加、扩大等方面的情况,而不能用于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的后面。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倍数常常被误用。
例如:1.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
2.我们的语文教材本子几乎是世界上最薄的,比几个主要国家的同类教材要少好几倍。
3.这种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4.(2007年江西卷)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这四句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下降、减少、缩小等的情况下使用倍数,造成意思的费解,语义的模糊。
当堂演练
请辨析下面句子不合逻辑的具体原因
他经过这段时间的写作练习,不仅能写长篇大论的理论文,而且能写一般的应用文。
1辨析:“能写长篇大论的理论文”和“能写一般的应用文”孰高孰劣?从文体角度看无本质区别。因而用表递进的关联词语就显得牵强些了。
2、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因素,不断培养抗寒的品种,克服和改造低温、秋旱、风大等不利因素,把我省广阔富饶的亚热带资源开发利用起来。
2辨析:该句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其排列次序为“克服和改造”──“充分利用”──“不断培养”。从语序的衔接上看,“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也应放在一起。
3、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改变着人生轨迹,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3辨析:该句中“改变着人生轨迹”和“压迫着人们的心灵”两句应对调。从衔接上看,前讲“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顺接则就是“压迫着人们的心灵”﹔而从这两句所表达的内容上看,一句是心灵的感受,而另一句则是通过理性的认识后产生的结果
4、由于我对于学科有偏重,因而对于数理就不感兴趣。
4辨析:前后两句从内容看,一句是说自己学习中存在一个问题,一句是说这个问题的具体表现,根本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话者将原因与结果弄颠倒了,错将因说成果,将果说成因而造成语病。
5、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5辨析:“无论”是个连词,表是条件关系。当用来排除一切条件或一定范围内的条件,构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时,后面常带“如何”“怎样”“什么”“谁”等,表示周遍性,再与“都”“总﹙是﹚”“也”“还是”等关联词呼应。在排除两个以上范围内的条件时,在“无论”后面应是并列项,在各项之间常用选择连词“还是”“或”“或者”连接。
当然,这个句子中的“毫无例外”与“无论”还有重复的语病。
6、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6辨析:该句中“反而”用错了,应为“从而”。因为前讲原因,后讲结果。
7、警方已经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分析、勘查取证,基本确定犯罪嫌疑人系该公司内部人员。
7辨析:该句中的“仔细分析”和“勘查取证”是短语的并列,由于这两方面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应将“仔细分析”置于后面为好。
8、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
8 辨析:该句中“已达”与“以上”说法不一致,相互矛盾。
9、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9辨析:该句里“凡”和“不少”两个词所表示的范围是不等的,一个表示所有,一个表示大部分。 这种语病从本质上说,还是出现在概念上。
10、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的多寡和门第的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答: 10辨析:该句中的第一个分句单看是不存在问题的,而后一句是讲在另一个时期人们择偶的标准,既然如此,那么前一句也应为前一时期人们择偶的条件,删掉“寡”和“低”就可以了。
11、《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周密而深刻的说明。
11辨析:该句中前面的并列短语“理论”和“政策”与后面的并列短语“详细的规定”“周密而深刻的说明”没能一一对应,应改为“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从理论上作了周密而深刻的说明”。
12、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消费者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12辨析:“伪劣产品”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畸形产物,它的出现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是人人深恶痛疾的。怎么会有人去仿造“伪劣产品”呢?其目的让人费解。
课堂总结
1、辨析:句子是否合乎逻辑,可以从概念的运用是否准确,判断的构成是否恰当,推理的方式是否合理来分析。
2、修改: 抓标志。数量词、代词、介词、并列成分等。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p80页
总结语病所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