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范仲淹的词深沉厚重,苏轼的词旷达疏狂。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词,看看我们能品出怎样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01
第三课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他的。
知识链接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挑灯看剑( ) 吹角连营( )
麾( )下 炙( ) 五十弦( )
huī
·
zhì
·
·
·
·
tiǎo
jiǎo
xián
整体感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ì)卢(lú)/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点我放课文朗读
上片: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
下片:读抒发豪情的内容时,语调要高昂,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气势陡转而下,语调应低沉悲愤,要读出无奈、失落之感。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疏通词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沙 场 秋 点 兵。
梦中回到
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意思是,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熟的肉食。
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战场
醉意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
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的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
疏通词意
马 作 的 卢 飞 快,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
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了结,完成
可惜
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弦的声音如响雷一般使人心惊。
我一心想着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生前身后美名。可惜(我壮志未酬,)已白发丛生!
合作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为什么会“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合作探究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示例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弓弦声比作雷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示例二
引用“的卢”的典故,写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突出惊险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恢复旧日山河的决心。
示例三
写马和弓,都是侧面描写,以马快弦急烘托战斗的激烈,刻画了出征英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精神。
合作探究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抑郁、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合作探究
5.“可怜白发生!”与本词“壮”的风格是否一致?
“可怜白发生!”与“壮”的风格一致。词人借此句,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军营里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斑白,壮志难酬,看似消沉,实为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
合作探究
6.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
“壮”
从题材上
词人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境: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场景都是极其雄壮、勇猛的行为。
从 思 想
感 情 上
词人渴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表达的是词人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从 语 言
风 格 上
语言壮丽豪放而不纤巧,处处体现了“壮”的特点。
合作探究
7.《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1)所抒发的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2)风格上,都表现了一种豪放、开阔和雄壮的意境。
相同点
《渔家傲·秋思》主要表达一种忧国思乡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侧重表达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
不同点
文章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梦中军营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课堂检测
下列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C
【解析】C项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看宝剑”是实写,“听号角,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的回忆,是虚写。
板书设计
军旅生活
吹角连营
分麾下炙
奏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了却天下事
赢得美名
可怜白发生
战争场面
雄伟壮观
悲愤慨叹
壮志难酬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02
第四课时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豪侠,工诗文,好骑马击剑。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因起义失败,不幸被捕。被捕后坚贞不屈,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的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悲叹淋漓,慷慨激昂,闪烁着绚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风格雄浑豪放。著有《秋瑾集》。
满 江 红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在寓京期间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当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却无动于衷。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后虽由友人出面调解,但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她便东渡日本留学。
蛾( )眉 莽( )红尘
é
·
mǎng
·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整体感知
满 江 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shì)。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nónɡ)/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mǎnɡ)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点我放课文朗读
上片:语速放慢,读出词人的失落、幽怨之情
下片:语速较快,语调高昂。“青衫湿!”一句,语速缓慢沉重,读出悲伤叹惋之感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疏通词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 年 风 味 徒 思 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
《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ɡ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
思念浙江故乡
我暂时居住在京城,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黄色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结婚八年来一人徒劳地思念浙江故乡。(老天)苦苦地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
我
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很,甚
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疏通词意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属类,范围。
刚直;严正。
指真诚的心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一颗真诚的心,常为别人激动。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有谁能懂我呢?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莽莽人世
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 “江州司马青衫湿。”
析读诗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开篇交代写作的地点、时间
“早又是”隐隐透露出对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慨
一个“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
前一句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比喻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一句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国事家事交织心中,表现出词人苦闷低落的心情
默写常考
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明丽的秋景,烘托出词人国难心愁的矛盾心理。
析读诗文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强派”“殊未屑”等词语强烈表达了词人身为女子的不甘,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上片:中秋时节,小住京华,秋容满眼,触景生愁。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的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析读诗文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在形式上,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列”与“烈”两字同音,使此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内容上,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
反问,强烈抒发词人即使不为世人理解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默写常考
析读诗文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借用白居易的《琵琶行》典故,抒发对自己难觅知音的悲叹,表达了词人被家庭束缚、寂寞自伤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琵琶女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相互安慰,而词人的知音却不知在何处。但词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痛苦中积极地探索和追寻,这是对前途的叩问,也是对革命同仁的呼唤,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表达她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理。
合作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这首词是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早又是中秋佳节”,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心绪。“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抑郁苦闷之情。
“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词)句,实写秋色,却是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词)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合作探究
2.词人为何要写“四面楚歌”?怎么理解“殊未屑”?
词人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家事国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端,无可名状。这让她更加思念远在东南、不能常回的故乡,也痛恨自己是女儿之身,不能走出家庭,为挽救民族危亡尽心尽力。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合作探究
3.下片词人用了“列”与“烈”,有什么深刻含义?
“列”与“烈”两字谐音但意义不同,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表达出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
合作探究
4.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化用典故,“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文章主旨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课堂检测
1.下列对《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中秋时节的京城之景:京城的秋天在菊花的映衬下更加爽朗洁净。“秋容如拭”表达出词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
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
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列”与“烈”音谐而意不同,表达词人的抱负志向,意气壮烈。
D.“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表达词人对人际关系、自身处境的极度失望。把眼前的困境看作“苦其心志”的磨炼,显现出秋瑾的英雄气概。
A
【解析】A项中“表达出词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表述有误。“秋容如拭”反衬出词人的苦闷心情,并非写对秋色的喜爱。
合作探究
2.下列对《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D
【解析】本词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故“伤感低沉”的表达有误。
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中秋景美,心情苦闷
知音难觅,坚定报国
篱下黄花
秋容如拭
身心矛盾
侠肝义胆
知音难觅
豪情壮志
赤胆忠心
徒思浙
殊未屑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景示例:
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峦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将士不寐……
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词人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词人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 ”““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亲射虎”,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的“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课后思考与探究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课后思考与探究
六、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示例一】“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百感交集,触目伤怀!思乡之情,无计消除;功业未成,难以回归。所以,只有在这苍茫的边境中屹立、坚守……
【示例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三】“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气氛。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词四首(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结合作品,了解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3.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搜集辛弃疾、秋瑾的小故事来读一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信息。
辛弃疾(1140—1207),________(朝代)爱国词人,字________,号________,山东历城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________”。作品有《稼轩长短句》。他的词题材广阔,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
二、合作探究
1.掌握诗歌朗读节奏。
(1)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范读音频,把握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体会音韵之美。
(2)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音韵美。
2.理解词意,学习写作特色,理解词人的情感。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为什么会“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根据词意想象情景,再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问题。)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想象出的场景分析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共同梳理答案。)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等角度赏析。)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问题,小组讨论,整理答案。如还有疑问,可以向其他小组和教师提出。)
(5)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
(6)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词句来说一说。(可以从虚实结合和用典方面进行分析,先独立思考,标出相关的句子,再小组讨论,分析它们的作用。)
3.结合作品,了解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出这三首词属于哪个流派,再从形式上、抒情上的特点梳理这三首词的异同,小组合作讨论,大胆表述。如果组内无法解决,向教师提出。)
《满江红》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信息。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因起义失败,不幸被捕。被捕后坚贞不屈,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2.了解写作背景。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在寓京期间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此词便作于此时。1904年她东渡日本留学。
二、合作探究
1.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听《满江红》的范读音频,把握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体会音韵之美。
(2)反复诵读,读出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读出音韵之美。
2.理解词的内容,了解词的写作特色,体会词人感情。
(1)从哪里可以看出,这首词是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寻找与“中秋节”“述怀”相关的重点词句作答。)
(2)词人为何要写“四面楚歌”?怎么理解“殊未屑”?(结合注释分析典故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回答。)
(3)下片词人用了“列”与“烈”,有什么深刻含义?(先分析“列”与“烈”的含义,再结合句子的大意归纳。)
(4)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结合注释分析典故内容,再结合词句概括,最后结合写作背景回答。)
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2.搜集并积累背诵五首爱国诗篇。
学习目标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