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试题专练--------散句改成整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依依不舍。环顾周围,曾郁郁葱葱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绚丽多彩,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周而复始,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出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久前,中国图书馆展览会在河南郑州举办,②展示了近年来方方面面的图书馆领域建设成就与亮点。③在媒体的报道中,人们还看到一个很特别的展示区域——古籍保护技术与装备展示区。④从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到防虫书柜、整册脱酸机等现代装备,⑤展览不但介绍了最新的国际前沿新技术,而且展示了传统书籍的印刷装帧技艺,⑥将古籍保护与许多“硬核”技术装备勾结在一起,⑦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⑧这是一次极具创新性的传统文化普及和科学普及。
当古籍遇上高科技,人们可以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细腻的肌理。文明与技艺相生相伴,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印刷术,让书籍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对知识的传播范围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当我们切身体验一张书页的印刷过程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可知的,更是可感的。
3.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可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 ① 。1997年,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融危机的应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更多了。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祖国一直为香港 ③ 。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6.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年前,我居住的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变得杂草丛生,不复往日的,绿意盎然。我时常伫立在树木前,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培土吧……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都拿着新买的专业工具,地开启树木修复工程:培土施肥,修枝剪叶,喷药杀虫,挖坑补水。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小区里的绿植已经变得,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而小区也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花园。小区居民时不时地会驻足观看,欣赏品味,仿佛生活中又多了几分惬意。我在欣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四时有序、万物有常的感怀,更深刻地体会到,树木的春之盛、夏之壮、秋之肃、冬之凝,以及岁月之更替。
生命最好的姿态,应该像树一样笔直地矗立:一半向下延伸,在泥一里沉淀;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人生如树,从婴儿到暮年,历经几十个春秋冬夏,无数次的悲欢离合。又如人生,从幼苗到枝叶繁茂,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一棵幼苗,宛如人之少年,需要灌、剪枝、培育。而青年人,则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宛如中年的壮树则风雨兼顽强一生。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和其后面句子句式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少许词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起中国风,人们会不由得想起《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也自然会对《东风破》《青花瓷》《霍元甲》《发如雪》等音乐作品津津乐道。那么,在音乐领域,中国风是种什么“风”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少见,既有从中国元素入手①的,也有从旋律、歌词、节奏、编曲、演唱等方面出发作深入专业解读的。总之,国风音乐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也为国风音乐的探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但是,随着国风从小众走向大众,跟风创作,打着“国风”旗号②的情况也有所显现。比如在某些综艺节目中,一首歌中随意穿插两句诗词、戏腔或在乐队中加一件民族乐器,就号称中国风,最终却因使用不当而③。这种现象的确值得反思。我们虽然不必苛求国风音乐完全复原古风、古曲,但是国风音乐的创作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规矩。
国风音乐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是包容性的也是专业性的,它遵循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它是传统的,离不开古风、古韵的养分,也一直在探索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所以是现代的。
1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3.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为一组整句,可适当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清玉洁、精金良玉、玉振金声、玉树临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优秀品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凝视并触摸一块美玉,不仅可以看到柔美和温润,还可以感受到坚实和高洁。中国人从美玉身上,寻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追求,寄托着为人处世的智慧。《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贵玉”的原因,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①,正如温润之玉,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旧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这是革命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韧气节。杨善洲常拿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为他们买粮食、购种子、送衣被,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私事,这是优秀党员干部冰清玉洁、白璧无瑕的崇高风范。
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不分轩轾,如何成为众人所敬仰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②,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③。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胸怀锦绣,腹隐珠玑,时时砥砺,事事精进,必能成为④。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5.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简、扇子、竹伞……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国针对①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②: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工业制造“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点“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③。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用情怀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开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18.请以“这种价值……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有很多“完美”作品,如结构严密的《多宝塔碑》,于其中透露着刚健;《大唐中兴碑》笔画非常方正,是沉稳之美的体现;《颜氏家庙碑》于苍健的笔力中彰显着雄浑之美……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幅“不完美”的作品——《祭侄文稿》。该作品共234字,竟有30余处涂抹痕迹,却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为何呢?
因为它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危难时①,率领全族奋力抵抗。在这场②的战乱中,颜氏一家30余口惨遭灭门,无一人受降。惨案发生后,颜真卿几经辗转才寻回亲人遗骸,悲痛之际挥泪写下这篇“字字血泪,铮铮铁骨”的祭文。他忽而涂抹修改,忽而泪落纸端,字迹忽大忽小,倾斜歪扭,却将颜氏一门的英雄气节展现得③。
《祭侄文稿》难道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吗?显然不是这样。它蕴含着坚贞不屈、取义成仁的爱国情操,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与后面句子句式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你可踩在松松软软的泥土里,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2.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散句改为整句,可把其中的句子改为一组排比句或其它结构一致的一组句子。
观察划线句可知,分号前句子结构为: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动词+名词,动词+偏正短语;而分号后前两个句子分别与分号前句子结构一致,只需把第三个句子调整为“动词+偏正短语”结构即可,即改为“分享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中途易辙,句子“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在讲“红枫”,一句话没说完,下句“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的主语就换成了“上天”,可把句子“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改成“被置于悬崖峭壁”。
二是搭配不当,以“红枫”为主语,把“落下”改为“遇上”。
三是“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落下一场秋雨”是假设,应该用表假设关系的词语“即使”与“也”搭配。
3.②改为“展示了近年来图书馆领域方方面面的建设成就与亮点”;⑤改为“展览不但展示了传统书籍的印刷装帧技艺,而且介绍了最新的国际前沿新技术”;⑥将“勾结在一起”改为“联系在一起”。4.改变了书籍的制作方式,影响了知识的传播范围,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方方面面”语序不当,应修饰“建设成就与亮点”,故改为“展示了近年来图书馆领域方方面面的建设成就与亮点”;
⑤语序不当,“不但……而且……”后面的句子应该调换顺序,故改为“展览不但展示了传统书籍的印刷装帧技艺,而且介绍了最新的国际前沿新技术”;
⑥搭配不当,将“勾结在一起”改为“联系在一起”。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选择一个标杆句,将其他句子改成同样的句式即可。
如选择“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为标杆句,此句为动宾结构,可将“让书籍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改成“改变了书籍的制作方式”,将“对知识的传播范围产生了影响”改成“影响了知识的传播范围”。
整理答案为:改变了书籍的制作方式,影响了知识的传播范围,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5.休戚与共瞬息万变保驾护航6.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到开通港珠澳大桥。7.①比喻,将“一国”比作“根”“本”,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②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语言凝练,形成互文,强调了“香港”和“祖国”的关系。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血浓于水、同气连枝”和下文“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可知,此处是形容香港与祖国关系密切,故可用成语“休戚与共”等。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
第二空,根据下文“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千变万化、变化多、变化快的成语,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故可填“瞬息万变”等。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第三空,根据第二段“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和第三段“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可知,此处是在总结祖国对香港的帮助,故可填成语“保驾护航”。保驾护航:保护某事物能让其能正常发展。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原句可知,内容上分类,“抵御亚洲金融风暴”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一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一致;
句子结构上,宜采用“动宾式”,如以“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基准句,把另外两句修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通港珠澳大桥”。
最后用“从……到……”的句式连接同类短语,从而组成整句句式。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一国”,喻体为“根”“本”,比喻词为“是”;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通过“根”“本”对“叶”“枝”的作用,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再者,本句使用了对偶修辞,“‘一国’是本”对“‘一国’是根”,“本固才能枝荣”对“根深才能叶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强调了香港对祖国的依附关系,祖国强大了,香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8.①错落有致
②迫不及待
③生机盎然9.一棵大树,宛如人之青年,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壮树,宛如人之中年,风雨兼程,顽强生长。10.构成:出句为“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对句为“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形成对偶;“下”对“上”,“延伸”对“生长”,“泥土里”对“空气中”,“沉淀”对“绽放”。
表达效果: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泥土里沉淀”与“空气中绽放”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由上文“小区里那些曾经被精心打理的绿植”可知,小区之前的绿植是被精心打理的,根据一般小区绿化的思路可知,植被一般是高低错落,层次感较强,一年四季绿意盎然。且本处已经有了“绿意盎然”,故可填“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形容事物布置安排得参差交错,富有情趣。
第二处,由上文“感到树木在轻轻地、不断地呻吟:赶紧帮我修枝剪叶,浇水施肥、翻地培土吧……”可知,在树木的“召唤”下,我“开启树木修复工程”,根据“地”的提示,可知,本处应该填写能够修饰动词“开启”的副词性的成语;根据“每天下班后,我都……”可知,本处应该强调我开始修剪绿植的急迫心情。故可填“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第三处,由前文“经过几个春秋的辛勤耕耘,小区里的绿植已经变得……和后文“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可知,本处是强调小区绿植在我的努力之下,又重新恢复了原来的“错落有致、绿意盎然”的状态,故可填“生机盎然”。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散句改为整句,首先按照前后连贯或逻辑顺序原则,对要求变更的部分进行排序;其次选择要求变更部分中的一句作为基准句,再把其它句改写成与基准句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
本句中基准句为:“一棵老树,宛如人之老年,历经风雨,满目沧桑”。分析可知,其句子结构为:一颗+形容词+树,宛如人之+(青年、中年、老年),+四字词语+四字词语。
根据分析可保留被修改句子中“青年”“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中年”“壮树”“风雨兼程,顽强生长”,按照句式修改原则可得到两个新的句子:一棵大树,宛如人之青年,风雨无阻,迎风而立。一棵壮树,宛如人之中年,风雨兼程,顽强生长。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句子构成:划横线句子属于句子对偶;“一半向下延伸,在泥土里沉淀”与“一半向上生长,在空气中绽放”字数相等、结构相称,形成对偶。其中“下”对“上”,“延伸”对“生长”,“泥土里”对“空气中”,“沉淀”对“绽放”。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表达效果: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本句中“向下”“向上”给人一种力量感;“泥土里沉淀”与“空气中绽放”相对,则昭示了生命的真谛,只有扎根泥土,奋力伸展自己的“根”,才能有“绽放”时的绚烂。
11.①泛泛而谈
②滥竽充数
③贻笑大方12.示例:虽然我们不必苛求国风音乐完全复原古风、古曲,但是国风音乐的创作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规范。13.示例:国风音乐是包容性的,它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也是专业性的,它遵循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国风音乐是传统的,它离不开古风、古韵的养分,也是现代的,它一直在探索更多的创新可能性。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也有从旋律、歌词、节奏、编曲、演唱等方面出发作深入专业解读的”可知,和这深入专业解读相对,“从中国元素入手”并没有作深入的解读,可填“泛泛而谈”。“泛泛而谈”,不深入的一般性的谈论。
②本处是说打着“国风”旗号,但是作品并不具备中国风的特色,可填“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
③本处是说有些歌曲中随意穿插两句诗词、戏腔或在乐队中加一件民族乐器,就号称中国风,最终却因使用不当而让内行人笑话,可填“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
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我们虽然”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虽然”应放在“我们”之前;
二,“遵循……规矩”搭配不当,可将“规矩”改为“规范”或“规则”。
13.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散句变整句,首先要明白二者的区别,在句式上,整句相对于散句来说,句式比较整齐。
画波浪线的句子首先说到国风音乐的包容性和专业性,然后说到国风音乐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而“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是说国风音乐包容性的特点,“它遵循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是说国风音乐专业性的特点,所以可变为“国风音乐是包容性的,它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也是专业性的,它遵循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
“离不开古风、古韵的养分”是在说国风音乐是传统的,“一直在探索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是在说国风音乐是现代的,可变为“国风音乐是传统的,它离不开古风、古韵的养分,也是现代的,它一直在探索更多的创新可能性”。
14.①谦谦君子 ②千篇一律(如出一辙、一模一样) ③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④栋梁之材(才)(国家栋梁)15.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夫玉者,君子比德焉”可知,此处说的是君子,对应“温润之玉”,可填“谦谦君子”。谦谦君子: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②语境指对玉的雕琢不能呆板,不变化,可填“千篇一律”“如出一辙”“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如出一辙: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③语境指对青年人才的培育方法,可填“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④语境指青年历经磨练后的结果,可填“栋梁之材(才)”“国家栋梁”。栋梁之材(才):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国家栋梁: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句子,“凝视”“触摸”是两组动词,都接宾语“一块美玉”;分别对应后面的“看到柔美和温润”“感受到坚实和高洁”两组动宾词组。
据此分别成句即可:凝视一块美玉,看到的是柔美和温润;触摸一块美玉,感受到的是坚实和高洁。
16.迫在眉睫
功不可没
情有独钟17.“保驾护航”运用了比拟,点“竹”成金化用了“点石成金”,“有形之手”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市场政策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18.这种价值包含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具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体现推动全球实现更加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很急迫,已经逼近到人们的眼前,故选用“迫在眉睫”。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急迫得就像逼近了眉毛和睫毛一样。
第二处,语境说的是因竹子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等特点,它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可谓是功劳极大,故选用“功不可没”。功不可没:功劳极大,不可抹灭。
第三处,语境说的是中国人始终对竹子感情很深,故选用“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意思是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特色的能力。
“工业制造‘保驾护航’”中的“保驾护航”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科技创新点‘竹’成金”化用了神仙故事“点石成金”,“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结合“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饮代塑’的真正实现”分析,以上多种手法运用,形象地表现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市场政策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保驾护航”“点‘竹’成金”“有形之手”,多用四字词语,使句子整齐美观。
18.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中,第一个分句“这种价值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的句式结构是“……饱含了……的……”,第二个分句“具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是“具有……的……”,第三个分句“这种担当还能够推动全球实现更加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句式结构是“体现……的……”。三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完全不一致,因此将其转换为整句,可将这三个分句的句式结构转换成一致的,如“包含/具有/体现……的……”。故句子可转换为:这种价值包含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具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体现推动全球实现更加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19.①挺身而出
②惨绝人寰
③淋漓尽致20.《多宝塔碑》于严密的结构中透露着刚健之美;
《大唐中兴碑》于方正的笔画中体现着沉稳之美;21.引人思考,突出强调《祭侄文稿》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蕴含着精神价值。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通过前后文中“在危难时”“率领全族奋力抵抗”可知,该空的意思是在危难之际,颜季明勇敢的站了出来,率领族人抵抗,所以可用成语“挺身而出”。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第二空,由后文“惨遭灭门”一词可知,此空的语境是形容这场战乱的凶残程度,所以可用成语“惨绝人寰”。惨绝人寰:形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
第三空,语境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将颜氏一门的英雄气节展现得非常充分,所以可用成语“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20.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后面句子是所仿写的句子:《颜氏家庙碑》于苍健的笔力中彰显着雄浑之美。通过分析可知,该句式主体为“主谓短语”,即《颜氏家庙碑》于+偏正短语+中+动宾短语。参照这一句式结构特点修改画线句,“结构严密的《多宝塔碑》,于其中透露着刚健”修改为“《多宝塔碑》于严密的结构中透露着刚健之美”;“《大唐中兴碑》笔画非常方正,是沉稳之美的体现”修改为“《大唐中兴碑》于方正的笔画中体现着沉稳之美”。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祭侄文稿》难道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吗?显然不是这样”有问有答,是典型的设问句,设问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强调突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所以“难道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吗”突出强调了《祭侄文稿》不仅是艺术瑰宝,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精神瑰宝,蕴含着精神价值。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