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19 00:00:00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冀州(jì) B.荷担(hè) 箕畚(qí)
C.朔东(shuò) 雍南(yōng) D.河曲(qū) 魁父(kuí)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判断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B项“箕畚”应读“jī”。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
【答案】C
【知识点】愚公移山;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反”通“返”,
B项“惠”通“慧”,
C项没有通假字,
D项“厝”通“措”。
故答案为:C
【点评】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答案】B
【知识点】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文言虚词,要在理解句子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积累。
4.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答案】B
【知识点】愚公移山;反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辨析作答。例句“何苦而不平”和B项“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表示反问,其它三项都是一般的疑问句。
故答案为:B
【点评】要注意一般疑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一般疑问句需要回答出答案,反问句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中,不须回答。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答案】D
【知识点】愚公移山;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D项应划分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答案为:D
【点评】文言文常见停顿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6.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意在突出愚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在读懂课文、深刻理解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7.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   。
(2)愚公移山的目的:   。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   。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   。
(5)愚公移山的结果:   。
【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提示填空即可。注意“塞”不要写成“赛”,“陇”不要写成“拢”。
故答案为:(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点评】要注意结合题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
二、语言表达
8.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答案】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此题为主观题型,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显示出了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体现出他的鼠目寸光。
【点评】结合愚公和智叟的表现,写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感受。
他是个老师,三尺讲台是他的阵地;他是个开拓者,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他是新愚公,140万亩荒山是他的开垦地。2016年的4月10日凌晨,他因高强度工作而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
【答案】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像李保国一样的“愚公”,深深扎根于基层,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开垦这片土地;用汗水和坚持不断的创新,去灌溉这片土地;用坚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去浸润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无论是荒凉的土地还是贫瘠的精神,都迸发出新的活力。
【知识点】愚公移山;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作文小练笔,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表达阅读感受。这其实是一篇读后感,要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理解内容和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这篇材料写的是李保国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为了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敢于牺牲、甘于奉献,是新时代的“愚公”。评价他的精神品质,表达自己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即可。
故答案为: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像李保国一样的“愚公”,深深扎根于基层,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开垦这片土地;用汗水和坚持不断的创新,去灌溉这片土地;用坚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去浸润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无论是荒凉的土地还是贫瘠的精神,都迸发出新的活力。
【点评】要结合人物事迹谈感受,表达出敬佩与赞美之情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方七百里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④何苦而不平   
(3)翻译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什么?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案】(1)B
(2)你,你们;方圆;尽;愁苦,这里指担心
(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选自《列子》。作者:列御寇。年代:战国。(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B项“之”都是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A、C两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之”是代词。(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苦”是愁苦的意思,这里指担心。(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固”是“顽固”的意思,“惩”是“苦于”的意思,“迂”是“绕远”的意思。(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意,结合写作的年代背景来分析。作品安排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照应“帝感其诚”,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实现理想和愿望的美好愿望。(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对愚公的描写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想他人之不敢想,做出“移山”的壮举;能发动群众,团结协作;对移山有坚定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情不畏艰险。
故答案为:(1)B
(2)你,你们;方圆;尽;愁苦,这里指担心。
(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点评】(1)(2)理解文言虚词和实词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5)要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文章主题来回答。
11.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凌空而去   
②与钱一万    
③知其贤    
④天之织女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答案】(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知识点】愚公移山;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积累和理解能力。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多积累,学会迁移。题目中的“去”“与”“其”“之”都是常见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结合语境不难做出。(2)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如“小人”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看注释,这里的意思是“贫穷无知的人”,“服勤”是两个词语,意思是“服侍”“勤劳”,翻译时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为“勤劳服侍”。(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可以看出董永知恩图报,从“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以看出他孝敬长辈,从他守孝满了之后再回到主人家可以看出他有信用,恪守承诺。围绕董永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品质谈启迪即可。
故答案为:(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点评】(1)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要结合短文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同“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同“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同“诀”。
(1)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不能指其一端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其可怪也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3)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A
(2)①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②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3)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回不去大汉,对汉廷的忠义无法实现;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苏武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
【知识点】愚公移山;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选自《汉书》。作者:班固。年代:东汉。(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A项都是“代词”。B项是“其中”的意思,C项是“语气词”,D项是“加强语气”的作用。(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事”是“侍奉”的意思,“言”是“说”的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可以看出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有三条,即“终不得归汉……信义安所见乎”“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安危不可知”“自苦亡人之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作答第一问。对于苏武的精神品质要通过对其语言描写和事迹叙述来谈自己的体会。
故答案为:(1)A
(2)①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②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3)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回不去大汉,对汉廷的忠义无法实现;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苏武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
【点评】(1)对于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注意理解,注意积累。善于归类。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理解文章记叙的事件,结合事件概括人物精神品质。
四、综合题
13.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点评】(1)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围绕两则材料的主题筛选概括即可。
(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冀州(jì) B.荷担(hè) 箕畚(qí)
C.朔东(shuò) 雍南(yōng) D.河曲(qū) 魁父(ku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
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4.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7.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   。
(2)愚公移山的目的:   。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   。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   。
(5)愚公移山的结果:   。
二、语言表达
8.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感受。
他是个老师,三尺讲台是他的阵地;他是个开拓者,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他是新愚公,140万亩荒山是他的开垦地。2016年的4月10日凌晨,他因高强度工作而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
三、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 B.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告之于帝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②方七百里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④何苦而不平   
(3)翻译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什么?
(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11.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凌空而去   
②与钱一万    
③知其贤    
④天之织女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同“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同“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同“诀”。
(1)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不能指其一端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其可怪也欤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3)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综合题
13.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
(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
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
(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判断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B项“箕畚”应读“jī”。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答案】C
【知识点】愚公移山;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反”通“返”,
B项“惠”通“慧”,
C项没有通假字,
D项“厝”通“措”。
故答案为:C
【点评】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通假字、文言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文言虚词,要在理解句子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尤其要注意积累。
4.【答案】B
【知识点】愚公移山;反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辨析作答。例句“何苦而不平”和B项“何陋之有?”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表示反问,其它三项都是一般的疑问句。
故答案为:B
【点评】要注意一般疑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一般疑问句需要回答出答案,反问句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中,不须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愚公移山;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D项应划分为: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答案为:D
【点评】文言文常见停顿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6.【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意在突出愚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在读懂课文、深刻理解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7.【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根据提示填空即可。注意“塞”不要写成“赛”,“陇”不要写成“拢”。
故答案为:(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点评】要注意结合题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
8.【答案】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此题为主观题型,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显示出了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体现出他的鼠目寸光。
【点评】结合愚公和智叟的表现,写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9.【答案】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像李保国一样的“愚公”,深深扎根于基层,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开垦这片土地;用汗水和坚持不断的创新,去灌溉这片土地;用坚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去浸润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无论是荒凉的土地还是贫瘠的精神,都迸发出新的活力。
【知识点】愚公移山;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作文小练笔,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表达阅读感受。这其实是一篇读后感,要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理解内容和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这篇材料写的是李保国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为了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敢于牺牲、甘于奉献,是新时代的“愚公”。评价他的精神品质,表达自己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即可。
故答案为: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像李保国一样的“愚公”,深深扎根于基层,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开垦这片土地;用汗水和坚持不断的创新,去灌溉这片土地;用坚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去浸润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无论是荒凉的土地还是贫瘠的精神,都迸发出新的活力。
【点评】要结合人物事迹谈感受,表达出敬佩与赞美之情即可。
10.【答案】(1)B
(2)你,你们;方圆;尽;愁苦,这里指担心
(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选自《列子》。作者:列御寇。年代:战国。(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B项“之”都是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A、C两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之”是代词。(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苦”是愁苦的意思,这里指担心。(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固”是“顽固”的意思,“惩”是“苦于”的意思,“迂”是“绕远”的意思。(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意,结合写作的年代背景来分析。作品安排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照应“帝感其诚”,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实现理想和愿望的美好愿望。(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对愚公的描写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想他人之不敢想,做出“移山”的壮举;能发动群众,团结协作;对移山有坚定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情不畏艰险。
故答案为:(1)B
(2)你,你们;方圆;尽;愁苦,这里指担心。
(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②苦于大山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路。
(4)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点评】(1)(2)理解文言虚词和实词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5)要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文章主题来回答。
11.【答案】(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知识点】愚公移山;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积累和理解能力。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多积累,学会迁移。题目中的“去”“与”“其”“之”都是常见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结合语境不难做出。(2)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如“小人”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看注释,这里的意思是“贫穷无知的人”,“服勤”是两个词语,意思是“服侍”“勤劳”,翻译时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为“勤劳服侍”。(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可以看出董永知恩图报,从“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以看出他孝敬长辈,从他守孝满了之后再回到主人家可以看出他有信用,恪守承诺。围绕董永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品质谈启迪即可。
故答案为:(1)离开;给;代词,他;代指董永的。
(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
(3)①知恩图报;②好人有好报;③恪守承诺;④孝敬长辈。
【点评】(1)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要结合短文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12.【答案】(1)A
(2)①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②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3)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回不去大汉,对汉廷的忠义无法实现;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苏武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
【知识点】愚公移山;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选自《汉书》。作者:班固。年代:东汉。(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和A项都是“代词”。B项是“其中”的意思,C项是“语气词”,D项是“加强语气”的作用。(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事”是“侍奉”的意思,“言”是“说”的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可以看出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有三条,即“终不得归汉……信义安所见乎”“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安危不可知”“自苦亡人之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作答第一问。对于苏武的精神品质要通过对其语言描写和事迹叙述来谈自己的体会。
故答案为:(1)A
(2)①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②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3)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回不去大汉,对汉廷的忠义无法实现;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③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苏武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
【点评】(1)对于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注意理解,注意积累。善于归类。
(2)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理解文章记叙的事件,结合事件概括人物精神品质。
13.【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愚公移山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
【点评】(1)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围绕两则材料的主题筛选概括即可。
(3)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