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7小动物找妈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7小动物找妈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22:2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7小动物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知道它们需要妈妈的照顾才能健康成长。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护之心,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周围的动物》单元中的第七课,主要内容是探究小动物的成长过程以及它们对妈妈的依赖。教材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小动物的成长过程,认识到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家人的关爱。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小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来加深对小动物成长过程的理解。同时,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四、重难点 
重点:探究小动物的成长过程,了解它们对妈妈的依赖。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小动物的成长过程,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认识周围的动物》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7小动物找妈妈》。你们知道小动物们是怎么找到它们妈妈的吗? 
生:小动物通过声音、气味等来找到它们的妈妈。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小动物为什么需要找到它们的妈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观察实验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动物模型,如小鸡、小鸭等,观察它们的行为,并思考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小动物模型,思考问题)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结果。 
生1:我发现小鸡在找不到妈妈时会发出“叽叽”的叫声,这是它们在寻找妈妈的信号。 
生2:我发现小鸭在找不到妈妈时会游来游去,这是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行动。 
师:非常好!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了解了小动物寻找妈妈的行为。 
(三)、讨论交流 
师:除了我们刚才观察到的小鸡和小鸭的行为外,还有很多其他动物也有相似的行为。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寻找妈妈的行为,并思考为什么它们会这样做。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来发言。 
生3:我们组认为小猴子在找不到妈妈时会发出“吱吱”的叫声,这是它们在寻找妈妈的信号。 
生4:我们组认为小猫在找不到妈妈时会四处寻找,这是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行动。 
师:非常好!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了很多具有寻找妈妈行为的动物,并思考了它们这样做的原因。这些原因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四)、知识拓展 
师: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动物寻找妈妈的行为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动物的寻找行为。比如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动物的寻找行为产生影响。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你家的宠物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很好!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为它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它们,让它们免受伤害。 
(五)、习题设计 
1. 填空题:小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妈妈的( )和( )。
2. 选择题:下列哪种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对妈妈的依赖最大?A. 小猫 B. 小鸟 C. 小鱼 D. 小兔
3. 简答题:你了解哪些小动物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妈妈的照顾?请举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了小动物的成长过程以及它们对妈妈的依赖。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小动物,保护它们,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来探究小动物的成长过程和它们对妈妈的依赖。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另外,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现象,需要更加深入地讲解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7. 小动物找妈妈 
1. 小动物的成长过程:孵化、吃奶、独立生活
2. 小动物对妈妈的依赖:食物、保护、教导
3. 保护小动物:关爱、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