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3 22: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917年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主要问题。


斯大林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不满,社会矛盾加剧。
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经济,经济异常困难。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
战时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对苏俄的战争。为了战胜敌人,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
——《全球通史》
1917—1920年苏俄征收粮食量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离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实际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1920年冬俄国人在等待
面包和儿童的状况
一、新经济政策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2.开始时间:
1921年春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直接目的)
1.目的:
3.内容: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所有制形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经营方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一、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工业
分配
4.影响
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踊跃缴纳粮食税(1922年)
◆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政策。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沙俄
苏俄
苏联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2年
苏联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俄罗斯
二、苏联的成立
1924年1月21日,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斯大林接手的苏联是怎样的?
2.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如何?
3.斯大林认为中国任人蹂躏的原因是什么?
4.他的决策是什么?
工业落后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没有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苏联工业化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苏联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
1.背景: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 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举措:
4.结果:
2.时间:
西伯利亚铁路通车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
苏联军事工业化
莫斯科地下铁竣工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
“喀秋莎”火箭炮
三、苏联工业化
“苏联用10年时间,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00年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5.特点: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四、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
开始:
措施: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1)工业上:实现了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农业上:实现了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我们苏联已经确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
1936年
◆斯大林这样说的依据有哪些?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2.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国家性质: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监督。
私有制→公有制
1.背景:
社会经济和阶级发生
根本性变化
国家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3.特点:
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五、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材料一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材料二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会越战越强?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1)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一个跛足的巨人》
(2)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之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经济:
工业: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2)政治:
通过1936年新宪法,形成了苏联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经济:新经济政策
列宁
政治:成立苏联
斯大林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中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A.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C.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 D.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
2.普京在《千年之变的俄罗斯》写到:“目前这种困难的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未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去精神付出代价。”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 B.俄国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课堂练习
3.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这突出说明了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实际 B.斯大林模式具有积极作用
C.斯大林模式借鉴了罗斯福新政 D.《国家工业复兴发》起到积极作用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仅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强大的工业国的飞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苏联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主要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D. 提倡个人崇拜
6.“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化肥,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A.十分重视农业发展 B.完全放弃工业化道路
C.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 D. 延续了余量收集制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