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涉江采芙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涉江采芙蓉》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1 17:30:39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涉江采芙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它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语言质朴无华,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答案】D
【知识点】归园田居(其一);孔雀东南飞并序;离骚;《诗经》
【解析】【分析】D.“选自《古诗十九首》”错误,《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下列诗歌题目不属于乐府诗题的一项是(  )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无名氏《涉江采芙蓉》
C.曹操《短歌行》 D.李白《行路难》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属于《古诗十九首》。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二、小阅读-课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中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诗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   ,从这种方式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    转为   ,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答案】设问(或自问自答);欢欣(喜悦、愉快等,意近即可);失落(失望等,意近即可)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采用设问的修辞,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失落,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故答案为:设问(或自问自答)|欢欣(喜悦、愉快等,意近即可)|失落(失望等,意近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句子背后的意思,再组织语言作答。
4.请结合诗句,分析《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答案】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所以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的景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反衬”在这首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所以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的景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对诗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答题时,根据先指出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5.《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歌前四句以乐最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荷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心情。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两人“同心而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故答案为:①诗歌前四句以乐最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荷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心情。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两人“同心而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常见的情景关系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乐景衬哀情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然后圈出诗中的景,分析景的特点,再看诗歌的情,最后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个传统意象都寄寓美好。起句平缓叙述,主人公涉江采莲的雅洁形象跃然纸上。
B.本诗第三、四句巧用设问,一句深沉的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自问自答,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
C.此诗后四句,采用“悬想”手法,把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达到“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效果。
D.本诗是游子思乡之作,采用“思妇调”的“虚拟”方式,以故乡妻子的口吻,设想家室离思,表达了游子思乡的苦闷、忧伤之情。
7.胡应麟《诗薮·内编》评价本诗语言“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
7.“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是指本诗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①语言质朴自然,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直白,有自然美,诗中很多地方是直白口语,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日常生活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粗俗,反而增添了情绪。②语言凝练含蓄,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如本诗化用《楚辞》的意象和诗句,暗示了其未申明的含义,体现了含蓄美。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题干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同时,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描述语言风格的词语。
6.B.“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此句抒写女主人公由采花的欢乐转为独自思夫的忧伤,情绪并未转为欢欣雀跃。
故答案为:B。
7.“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意思是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却道理深刻;虽然故事浅近,但却意义深远。《涉江采芙蓉》的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
这首诗用语浅显,自白自然,不加雕饰,有很有口语化的语言,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来芙蓉要送给谁呢?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几乎就是口语表达,但却并不粗俗,反而准确传达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由欢乐转为忧伤。还有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同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忧伤,令人叹惋。
这首诗还有一个语言特点就是凝练、含蓄。在用词上,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了很多《楚辞》里的常用的意向,比如“芙蓉”、“兰”、“芳草”等等。但是本诗不仅仅限于词,诗歌中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对《楚辞》的一种借鉴。如“漫浩浩”和“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路漫漫”相似。还包括“同心而离居”这句和《楚辞》中“何离心之可同兮”也极为相似。可见,本诗歌作者从《楚辞》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营养。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内涵,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含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第一、二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9.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8.“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9.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了解意象和意境分别是什么,答题时,认真阅读诗歌,从诗句中找出意象,并分析营造的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8.“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9.“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表达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以乐景衬哀情。
10.(2018高一上·儋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一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案】(1)D
(2)“兰泽多芳草”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D项,“含蓄地表达”错,应该是“直接抒发出来”。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故选D。
(2)“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故答案为:⑴D;
⑵ “兰泽多芳草”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翻译诗歌。先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再根据相关的信息判断选项的正误 。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中心主旨。研读诗歌的内容,分析相关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的中心主旨作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1.下面关于诗歌的说法,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经》《离骚》《涉江采芙蓉》等都是这一类。唐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为近体诗。
B.从题材来看,本诗属于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表明自己的看法。诗中的荆轲也是诗人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的艺术折光。
C.从抒情方式来看,本诗的最后四句,是直接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既惜之,复慕之”。
D.从语言风格来看,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12.下面关于诗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B.易水饮饯的场景,诗歌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英雄主题。
C.“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是他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其中“凌厉”二句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荆轲迅逼秦廷的气势。,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D.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更是正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这是因为作者重在肯定荆轲的精神。
【答案】11.A
12.A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1.A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故答案为:A。
12.B项,“表达出‘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英雄主题”错误,应为“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的主题;C项,“‘凌厉’二句运用写实的手法”错误,“凌厉”二句为想象;D项,“正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错误,没有正面写。故答案为:A。
诗歌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②文③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十年后,循例被召至京师,因有人梗阻,柳宗 元再度被贬谪为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 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此诗为诗人初到柳州所作。②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 少数民族。③文身:在身上纹上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
A.诗歌首联从登楼写起,感物起兴,愁思充溢于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既统摄诗题之魂,又为下文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B.诗歌颔联写出惊风密雨中芙蓉和薜荔使人心灵颤悸的情状。“飐”、“侵”二字在描写上错落有 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C.诗歌颈联对仗工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D.诗歌中间两联写诗人目之所及,既写近景,也写远景,既涉动景,又涉静景,既有实景,又有虚景,可谓工微入画,令人称叹。
E.“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再度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 四州”,使全诗结构严谨,照应自然。
14.结合诗歌后三联,简要分析诗人“愁思”的原因。
【答案】13.B;D
14.①诗人因美好的人格(理想)被政治上的风雨所侵袭而愁。颔联以“芙蓉”、“薜荔”象征其美好的品格(理想),而风飐芙蓉,雨侵薜荔不免让诗人产生美好人格(理想)被政治现实所侵的愁思。(或:诗人因看到自然景物遭受风雨侵袭而引发愁思,临水的芙蓉被疾风所打而更显娇弱,覆墙的薜荔也因密雨的侵袭而凋残。)②诗人因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而引发愁思(或因好友各散东西难以见面而引发愁思)。颈联作者心驰远方,远望四州,无奈却被重岭密林所遮断,内心未免如曲折江流般愁肠九转。③诗人因朋友音信互通困难而愁。尾联诗人先说他和四位朋友一起来到这莽荒之地,又彼此隔离,音书难达,惆怅之情不免更深了一层。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对于诗歌情感的赏析,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3.B项,“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评价不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意思是“狂风四起,惊动了水中荷花;暴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乱飐”意思是“吹动”,“乱飐”和“斜侵”写出风雨之大,同时也写出芙蓉和薜荔在风雨中的情态。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诗句中愁思弥漫。D项,错在“又有虚景”,中间两联写的都是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所见之实景,并无虚景。故答案为:BD。
14.从诗歌标题来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可见这是登高怀远诗,诗歌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诗人近处所见,写的是狂风中的芙蓉和密雨下的“薜荔”,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以暴风雨中的芙蓉与薜荔来写遭受政治风雨的自己,诗人因美好的人格理想被政治上的风雨所侵袭而愁。颈联写的是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这就引发望而不见的愁思。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
E.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D
16.①对妹夫的思念;②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③对陶渊明的仰慕;④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⑤对荒远之美的喜爱。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5.B项,“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不正确。“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D项,“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不正确。“乱山烟入夕阳桥”意思是夕阳西下映入桥下的水流中,一座座山峰融入黄昏缭绕的烟尘之里,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纷乱。故答案为:BD。
16.由诗歌标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可知此诗是诗人写给妹夫的,第二句“思君何处坐岧峣”意思是在高山之上思念君的感情无处不在,点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三、四两句,诗人通过想象与妹夫会面的场景,表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末尾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17.(2017高一下·阳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E.“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
【答案】(1)C;E
(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
E项,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2)注意结合诗歌中的“人间少”“明亡之痛”“往事如烟”内容作答,答出:“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
故答案为:⑴CE
⑵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阕的“归来愁未寝”。
E.“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出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毛。
19.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案】18.C;D
19.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对于诗歌情感的赏析,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8.C项,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这里是比喻,写出水色可爱。D项,青山子规啼应该是白天游玩所闻。故答案为:CD。
19.分析情绪的变化过程要看词中的景物描写,上阕一开始词人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虽无一字及人,而人其中。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暗示游春者为大好春光陶醉。“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二句,就是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看起来只是写景,似乎船儿划到一个开阔去处,水平岸低,时闻杜鹃。芳草萋萋的景色,常暗示着情亲者的远游未归。“未寝”二字,便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残妆未整,又暗示无人扫眉。不眠的春夜,女主人公独自喝闷酒。“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妙在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虽“语不涉己”,已“若不堪忧”。总之,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从喜悦变化到忧愁,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D.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21.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0.D
21.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②范词则重在表达词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课内外关联阅读,用来比较的课内诗歌《渔家傲》出自初中教材,是高考考纲规定的默写篇目,考生理应熟悉并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拿《渔家傲》来进行关联阅读不但没有增加难度,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考生正确解读高适的诗歌。要回答两首诗歌相关诗句所表达情感的异同,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找到两处诗句内容上的共同点,然后再结合全诗,辨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侧重点。
20.A项考查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鸟道”喻指难行的山路,唯鸟之高飞可通过,李白《蜀道难》中有“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之句。因此A项的分析与鉴赏恰当。
B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鉴赏。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这点不难理解。是否表现“不畏艰险”,则要综合全诗考虑,由于前句有“鸟道”“登顿”等词写山路难行,尾联又有“且莫顾刀环”之语,前后呼应,足见“不畏艰险”之说是有依据的。所以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恰当的。
C项侧重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全诗前三联为一层,主要写山行,每句描写重点不一,分别是“鸟道”“马”(人)“长阪”“山”“水、石”“松”等,所以说“一句一画”;而尾联为另一层,由前三联写山行之难反衬出诗人以国事为重的豪情,所以说前三联烘托尾联,并无不当。综上可见,C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恰当的。
D项,考查对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石激水流处”属于动景,暗写水声;“天寒松色间”属于静景,描绘颜色。这两句在写山行之难的同时,也写出了山景之美,说法合理。但由此推出“诗人心境因此改变”则缺少依据,因为从全诗看,诗人深觉山行之难的心情是贯穿全诗的,颈联的“绘声绘色”虽然在客观上写出山景之美,但从诗人写作的主观意图来看,还是着眼于表现山行之难,诗人心境不可能因此改变。另外,从尾联表达的情感看,前三联也只有一以贯之写山行之难,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因此D项的分析与赏析是不恰当的。
故答案为:D。
21.从内容上看,高诗的“王程应未尽”与范词的“燕然未勒”是对应的,都说明国家大事还没有结束,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心系国事”;高诗的“顾刀环”与范词“家万里”也是对应的,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思念家乡”。当然,两首诗由于表达的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有区别:高诗说“王程未尽”,强调“国事”;范词说“燕然未勒”,联系《后汉书》中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可推知其强调的是“建功立业”。高诗对“顾刀环”之举用“且莫”加以否决,表达出义无反顾的昂扬气概,是一种豪情壮志;范词以“浊酒一杯”浇“归无计”之愁,表达出的是一种归期未定的苦闷。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22.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写主人公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C.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D.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3.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答案】22.D
23.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着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回答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22.D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是古诗,但不是律诗。
故答案为:D。
23.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需要分析“忧伤”情感产生的原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分析,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分析,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游子忧伤的原因为远离家乡,思念爱人,长路漫漫,不能相聚等。
故答案为: 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着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24.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25.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24.B
25.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对于诗歌情感的赏析,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24.B.“比和兴”错,只有“起兴”,没有“比”。
故答案为:B。
25.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涉江采芙蓉①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②多芳草。
采之欲③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④终老。
【注】①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芙蓉,荷花。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③遗(wèi)赠送。④以:连词,表示结果。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注】。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滋:繁盛。
26.下列各项对《庭中有奇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低落下来。
27.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26.D
27.《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通过采花寄远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的题目、作者、创作背景、注释等全面分析诗歌内容及情感。本题要求“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本题比较两首诗内容的相同之处,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来分析。
26.D项,错在“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是说“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折花的目的就是要送给思念的人。
故答案为:D。
2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本题比较两首诗内容的相同之处,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来分析:《涉江采芙蓉》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中有“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是通过采花相赠来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和《庭中有奇树》中的“馨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又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故答案为:《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通过采花寄远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E.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9.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30.假设《涉江采芙蓉》中的“采芙蓉”是女子,请展开合理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答案】28.C;E
29.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30.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朵美丽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知识点】扩展语段;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8.C项,“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误,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E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一首古诗,并不是律诗。
故答案为:CE。
29.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题,《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说明了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故答案为: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30.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
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领会题目的核心要素及基本要求,从所给句子中进行把握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句中要抓住“涉江”“采芙蓉”“多芳草”“所思”等内容进行表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女子的忧思源于对男子的思念。女子思念男子,而男子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景物和人物描写。
故答案为: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朵美丽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31.(2019高一上·揭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自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D.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答案】(1)D
(2)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D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是古诗,但不是律诗。故选D。
(2)题干要求“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需要分析“忧伤”情感产生的原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分析,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分析,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游子忧伤的原因为远离家乡,思念爱人,长路漫漫,不能相聚等。
故答案为:⑴D;⑵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穆穆清风至
(汉)无名氏
穆穆①清风至,吹我罗衣裙。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朝登津梁上,褰②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③信,皎日以为期。
注释:①穆穆:清明柔和的样子。②褰:把衣服提起来。③抱柱:《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梁”与上文“津梁”都指桥梁。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春色触发的怀远之情,在古代闺情诗中有很多。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本诗也是一首闺情诗。
B.春风吹动了衣襟,使主人公想起了心上人的青袍也一定是在春风中飘拂着,这种用恋人的衣着代指恋人的手法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诗经·氓》中的主人公对氓因思念而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与本诗主人公“望”不到所思之人时抒发的情感相同,都是含蓄而委婉的。
D.很多汉代古诗和这首无名氏的作品一样,具有素朴的民歌风格,平淡纯净,一往情深,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3.对本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深怨”,有人认为是“热烈的期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32.C
33.①“深怨”。理由①前四句写春风和煦,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美好思念②五六句写她一大早提着衣裙登上津梁,焦灼地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却未能如愿,与美好的期待形成了反差③“安得”引领的问句强化了对无法得到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之人的深深遗憾。(结合诗句分析,能够合理解释即可酌情给分)
②“热烈的期待”。理由①前两句的“穆穆”为全诗渲染出了一派春风和煦的景物氛围②三四句春风吹动衣裾,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形象的美好想象③五六句写她在春天的早晨提着衣裙登上了在尾生的典故中出现过的津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信守誓约的心上人的热烈期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32.C项,“都是含蓄而委婉的”错误,本诗表达感情含蓄温厚,《氓》热烈直白。
故答案为:C。
33.本诗是一首闺情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风和草长的春天,痴情地怀念着远行在外的心上人。前四句写女子的感情活动,后四句写她的行动。最后两句“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意思是,怎能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如期而归呢!这两句运用尾生宁死不负信约的典故,指日为誓,以示守信。这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深怨‘所思’之人不可靠的意思,“安得”用一种反问语气强化了遗憾之情;二是与其说是怨,不如说是热烈的期待,她是以尾生这样的钟情来期待她的爱人的,突出典故的作用,“安得”用一种反问语气强化了期待之情。两种理解都可以,考生只要结合全诗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以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远方丈夫的忧思源于对故乡妻子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35.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34.C
35.三、四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巧妙地传递出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并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做了铺垫。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解答此类题时,先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4.C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句意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此句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并非“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选项赏析不正确。故答案为:C。
35.通过分析可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四、情景默写
36.根据提示默写原文语句。
(1)《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涉江采芙蓉,   。写采莲人自问自答的诗句是:   。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
(3)《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答案】(1)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芳、遗、譬、露、虚。
故答案为:(1)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五、判断题
37.《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六首,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借物咏怀,以哀景写乐情。
【答案】错误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题干中“《涉江采芙蓉》……以哀景写乐情”理解错误,《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 (1)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2)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不是以哀景写乐情。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用典,虚写,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所感受到的,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修辞手法有常见的对偶,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自为对、错综对等,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涉江采芙蓉》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它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语言质朴无华,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2.下列诗歌题目不属于乐府诗题的一项是(  )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无名氏《涉江采芙蓉》
C.曹操《短歌行》 D.李白《行路难》
二、小阅读-课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中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诗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   ,从这种方式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    转为   ,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4.请结合诗句,分析《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5.《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个传统意象都寄寓美好。起句平缓叙述,主人公涉江采莲的雅洁形象跃然纸上。
B.本诗第三、四句巧用设问,一句深沉的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自问自答,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
C.此诗后四句,采用“悬想”手法,把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达到“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效果。
D.本诗是游子思乡之作,采用“思妇调”的“虚拟”方式,以故乡妻子的口吻,设想家室离思,表达了游子思乡的苦闷、忧伤之情。
7.胡应麟《诗薮·内编》评价本诗语言“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第一、二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9.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
10.(2018高一上·儋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一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1.下面关于诗歌的说法,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经》《离骚》《涉江采芙蓉》等都是这一类。唐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为近体诗。
B.从题材来看,本诗属于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表明自己的看法。诗中的荆轲也是诗人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的艺术折光。
C.从抒情方式来看,本诗的最后四句,是直接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既惜之,复慕之”。
D.从语言风格来看,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12.下面关于诗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
B.易水饮饯的场景,诗歌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英雄主题。
C.“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是他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其中“凌厉”二句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荆轲迅逼秦廷的气势。,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D.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更是正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这是因为作者重在肯定荆轲的精神。
诗歌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②文③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十年后,循例被召至京师,因有人梗阻,柳宗 元再度被贬谪为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 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此诗为诗人初到柳州所作。②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 少数民族。③文身:在身上纹上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
A.诗歌首联从登楼写起,感物起兴,愁思充溢于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既统摄诗题之魂,又为下文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B.诗歌颔联写出惊风密雨中芙蓉和薜荔使人心灵颤悸的情状。“飐”、“侵”二字在描写上错落有 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C.诗歌颈联对仗工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D.诗歌中间两联写诗人目之所及,既写近景,也写远景,既涉动景,又涉静景,既有实景,又有虚景,可谓工微入画,令人称叹。
E.“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再度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 四州”,使全诗结构严谨,照应自然。
14.结合诗歌后三联,简要分析诗人“愁思”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
E.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17.(2017高一下·阳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E.“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阕的“归来愁未寝”。
E.“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出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毛。
19.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D.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21.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22.下面对《涉江采芙蓉》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写主人公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C.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D.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3.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根据《涉江采芙蓉》,完成下列题目。
24.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25.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涉江采芙蓉①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②多芳草。
采之欲③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④终老。
【注】①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芙蓉,荷花。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③遗(wèi)赠送。④以:连词,表示结果。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注】。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滋:繁盛。
26.下列各项对《庭中有奇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低落下来。
27.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E.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9.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30.假设《涉江采芙蓉》中的“采芙蓉”是女子,请展开合理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1.(2019高一上·揭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自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D.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穆穆清风至
(汉)无名氏
穆穆①清风至,吹我罗衣裙。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朝登津梁上,褰②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③信,皎日以为期。
注释:①穆穆:清明柔和的样子。②褰:把衣服提起来。③抱柱:《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梁”与上文“津梁”都指桥梁。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春色触发的怀远之情,在古代闺情诗中有很多。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本诗也是一首闺情诗。
B.春风吹动了衣襟,使主人公想起了心上人的青袍也一定是在春风中飘拂着,这种用恋人的衣着代指恋人的手法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诗经·氓》中的主人公对氓因思念而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与本诗主人公“望”不到所思之人时抒发的情感相同,都是含蓄而委婉的。
D.很多汉代古诗和这首无名氏的作品一样,具有素朴的民歌风格,平淡纯净,一往情深,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3.对本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深怨”,有人认为是“热烈的期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以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远方丈夫的忧思源于对故乡妻子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35.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四、情景默写
36.根据提示默写原文语句。
(1)《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涉江采芙蓉,   。写采莲人自问自答的诗句是:   。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   。
(3)《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五、判断题
37.《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六首,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借物咏怀,以哀景写乐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归园田居(其一);孔雀东南飞并序;离骚;《诗经》
【解析】【分析】D.“选自《古诗十九首》”错误,《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无名氏《涉江采芙蓉》属于《古诗十九首》。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3.【答案】设问(或自问自答);欢欣(喜悦、愉快等,意近即可);失落(失望等,意近即可)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采用设问的修辞,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失落,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故答案为:设问(或自问自答)|欢欣(喜悦、愉快等,意近即可)|失落(失望等,意近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句子背后的意思,再组织语言作答。
4.【答案】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所以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的景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反衬”在这首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所以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的景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对诗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答题时,根据先指出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5.【答案】①诗歌前四句以乐最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荷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心情。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两人“同心而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故答案为:①诗歌前四句以乐最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荷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心情。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两人“同心而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常见的情景关系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乐景衬哀情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然后圈出诗中的景,分析景的特点,再看诗歌的情,最后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答案】6.B
7.“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是指本诗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①语言质朴自然,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直白,有自然美,诗中很多地方是直白口语,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日常生活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粗俗,反而增添了情绪。②语言凝练含蓄,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如本诗化用《楚辞》的意象和诗句,暗示了其未申明的含义,体现了含蓄美。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题干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语言风格,同时,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描述语言风格的词语。
6.B.“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此句抒写女主人公由采花的欢乐转为独自思夫的忧伤,情绪并未转为欢欣雀跃。
故答案为:B。
7.“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意思是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却道理深刻;虽然故事浅近,但却意义深远。《涉江采芙蓉》的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
这首诗用语浅显,自白自然,不加雕饰,有很有口语化的语言,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来芙蓉要送给谁呢?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几乎就是口语表达,但却并不粗俗,反而准确传达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由欢乐转为忧伤。还有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同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忧伤,令人叹惋。
这首诗还有一个语言特点就是凝练、含蓄。在用词上,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了很多《楚辞》里的常用的意向,比如“芙蓉”、“兰”、“芳草”等等。但是本诗不仅仅限于词,诗歌中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对《楚辞》的一种借鉴。如“漫浩浩”和“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路漫漫”相似。还包括“同心而离居”这句和《楚辞》中“何离心之可同兮”也极为相似。可见,本诗歌作者从《楚辞》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营养。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内涵,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含蓄。
【答案】8.“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9.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了解意象和意境分别是什么,答题时,认真阅读诗歌,从诗句中找出意象,并分析营造的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8.“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9.“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表达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以乐景衬哀情。
10.【答案】(1)D
(2)“兰泽多芳草”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D项,“含蓄地表达”错,应该是“直接抒发出来”。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故选D。
(2)“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故答案为:⑴D;
⑵ “兰泽多芳草”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翻译诗歌。先翻译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再根据相关的信息判断选项的正误 。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中心主旨。研读诗歌的内容,分析相关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的中心主旨作答。
【答案】11.A
12.A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1.A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故答案为:A。
12.B项,“表达出‘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英雄主题”错误,应为“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的主题;C项,“‘凌厉’二句运用写实的手法”错误,“凌厉”二句为想象;D项,“正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错误,没有正面写。故答案为:A。
【答案】13.B;D
14.①诗人因美好的人格(理想)被政治上的风雨所侵袭而愁。颔联以“芙蓉”、“薜荔”象征其美好的品格(理想),而风飐芙蓉,雨侵薜荔不免让诗人产生美好人格(理想)被政治现实所侵的愁思。(或:诗人因看到自然景物遭受风雨侵袭而引发愁思,临水的芙蓉被疾风所打而更显娇弱,覆墙的薜荔也因密雨的侵袭而凋残。)②诗人因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而引发愁思(或因好友各散东西难以见面而引发愁思)。颈联作者心驰远方,远望四州,无奈却被重岭密林所遮断,内心未免如曲折江流般愁肠九转。③诗人因朋友音信互通困难而愁。尾联诗人先说他和四位朋友一起来到这莽荒之地,又彼此隔离,音书难达,惆怅之情不免更深了一层。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对于诗歌情感的赏析,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3.B项,“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评价不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意思是“狂风四起,惊动了水中荷花;暴雨骤下,抽打着墙上的薜荔”,“乱飐”意思是“吹动”,“乱飐”和“斜侵”写出风雨之大,同时也写出芙蓉和薜荔在风雨中的情态。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诗句中愁思弥漫。D项,错在“又有虚景”,中间两联写的都是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所见之实景,并无虚景。故答案为:BD。
14.从诗歌标题来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可见这是登高怀远诗,诗歌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诗人近处所见,写的是狂风中的芙蓉和密雨下的“薜荔”,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以暴风雨中的芙蓉与薜荔来写遭受政治风雨的自己,诗人因美好的人格理想被政治上的风雨所侵袭而愁。颈联写的是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这就引发望而不见的愁思。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答案】15.B;D
16.①对妹夫的思念;②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③对陶渊明的仰慕;④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⑤对荒远之美的喜爱。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5.B项,“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不正确。“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意思是本来应该你我手执绿酒共赏黄色的菊花,又何必有穿着红色裙子的女子吹紫箫相伴。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D项,“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不正确。“乱山烟入夕阳桥”意思是夕阳西下映入桥下的水流中,一座座山峰融入黄昏缭绕的烟尘之里,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纷乱。故答案为:BD。
16.由诗歌标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可知此诗是诗人写给妹夫的,第二句“思君何处坐岧峣”意思是在高山之上思念君的感情无处不在,点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三、四两句,诗人通过想象与妹夫会面的场景,表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末尾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17.【答案】(1)C;E
(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
E项,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2)注意结合诗歌中的“人间少”“明亡之痛”“往事如烟”内容作答,答出:“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
故答案为:⑴CE
⑵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答案】18.C;D
19.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对于诗歌情感的赏析,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8.C项,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这里是比喻,写出水色可爱。D项,青山子规啼应该是白天游玩所闻。故答案为:CD。
19.分析情绪的变化过程要看词中的景物描写,上阕一开始词人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虽无一字及人,而人其中。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暗示游春者为大好春光陶醉。“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二句,就是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看起来只是写景,似乎船儿划到一个开阔去处,水平岸低,时闻杜鹃。芳草萋萋的景色,常暗示着情亲者的远游未归。“未寝”二字,便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残妆未整,又暗示无人扫眉。不眠的春夜,女主人公独自喝闷酒。“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妙在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虽“语不涉己”,已“若不堪忧”。总之,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从喜悦变化到忧愁,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回答。
【答案】20.D
21.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②范词则重在表达词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课内外关联阅读,用来比较的课内诗歌《渔家傲》出自初中教材,是高考考纲规定的默写篇目,考生理应熟悉并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拿《渔家傲》来进行关联阅读不但没有增加难度,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考生正确解读高适的诗歌。要回答两首诗歌相关诗句所表达情感的异同,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找到两处诗句内容上的共同点,然后再结合全诗,辨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侧重点。
20.A项考查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鸟道”喻指难行的山路,唯鸟之高飞可通过,李白《蜀道难》中有“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之句。因此A项的分析与鉴赏恰当。
B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鉴赏。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这点不难理解。是否表现“不畏艰险”,则要综合全诗考虑,由于前句有“鸟道”“登顿”等词写山路难行,尾联又有“且莫顾刀环”之语,前后呼应,足见“不畏艰险”之说是有依据的。所以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恰当的。
C项侧重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全诗前三联为一层,主要写山行,每句描写重点不一,分别是“鸟道”“马”(人)“长阪”“山”“水、石”“松”等,所以说“一句一画”;而尾联为另一层,由前三联写山行之难反衬出诗人以国事为重的豪情,所以说前三联烘托尾联,并无不当。综上可见,C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恰当的。
D项,考查对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石激水流处”属于动景,暗写水声;“天寒松色间”属于静景,描绘颜色。这两句在写山行之难的同时,也写出了山景之美,说法合理。但由此推出“诗人心境因此改变”则缺少依据,因为从全诗看,诗人深觉山行之难的心情是贯穿全诗的,颈联的“绘声绘色”虽然在客观上写出山景之美,但从诗人写作的主观意图来看,还是着眼于表现山行之难,诗人心境不可能因此改变。另外,从尾联表达的情感看,前三联也只有一以贯之写山行之难,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因此D项的分析与赏析是不恰当的。
故答案为:D。
21.从内容上看,高诗的“王程应未尽”与范词的“燕然未勒”是对应的,都说明国家大事还没有结束,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心系国事”;高诗的“顾刀环”与范词“家万里”也是对应的,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思念家乡”。当然,两首诗由于表达的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有区别:高诗说“王程未尽”,强调“国事”;范词说“燕然未勒”,联系《后汉书》中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可推知其强调的是“建功立业”。高诗对“顾刀环”之举用“且莫”加以否决,表达出义无反顾的昂扬气概,是一种豪情壮志;范词以“浊酒一杯”浇“归无计”之愁,表达出的是一种归期未定的苦闷。
【答案】22.D
23.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着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回答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22.D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是古诗,但不是律诗。
故答案为:D。
23.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需要分析“忧伤”情感产生的原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分析,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分析,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游子忧伤的原因为远离家乡,思念爱人,长路漫漫,不能相聚等。
故答案为: 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着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答案】24.B
25.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对于诗歌情感的赏析,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24.B.“比和兴”错,只有“起兴”,没有“比”。
故答案为:B。
25.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答案】26.D
27.《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通过采花寄远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的题目、作者、创作背景、注释等全面分析诗歌内容及情感。本题要求“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本题比较两首诗内容的相同之处,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来分析。
26.D项,错在“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是说“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折花的目的就是要送给思念的人。
故答案为:D。
2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本题比较两首诗内容的相同之处,答题的关键是要联系两首诗的内容来分析:《涉江采芙蓉》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中有“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是通过采花相赠来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和《庭中有奇树》中的“馨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又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故答案为:《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通过采花寄远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鲜花送达的痛苦心情。
【答案】28.C;E
29.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30.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朵美丽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知识点】扩展语段;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8.C项,“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误,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E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一首古诗,并不是律诗。
故答案为:CE。
29.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题,《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说明了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故答案为: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30.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
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领会题目的核心要素及基本要求,从所给句子中进行把握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句中要抓住“涉江”“采芙蓉”“多芳草”“所思”等内容进行表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女子的忧思源于对男子的思念。女子思念男子,而男子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景物和人物描写。
故答案为: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朵美丽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31.【答案】(1)D
(2)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D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是古诗,但不是律诗。故选D。
(2)题干要求“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需要分析“忧伤”情感产生的原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分析,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分析,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游子忧伤的原因为远离家乡,思念爱人,长路漫漫,不能相聚等。
故答案为:⑴D;⑵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答案】32.C
33.①“深怨”。理由①前四句写春风和煦,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美好思念②五六句写她一大早提着衣裙登上津梁,焦灼地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却未能如愿,与美好的期待形成了反差③“安得”引领的问句强化了对无法得到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之人的深深遗憾。(结合诗句分析,能够合理解释即可酌情给分)
②“热烈的期待”。理由①前两句的“穆穆”为全诗渲染出了一派春风和煦的景物氛围②三四句春风吹动衣裾,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形象的美好想象③五六句写她在春天的早晨提着衣裙登上了在尾生的典故中出现过的津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信守誓约的心上人的热烈期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32.C项,“都是含蓄而委婉的”错误,本诗表达感情含蓄温厚,《氓》热烈直白。
故答案为:C。
33.本诗是一首闺情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风和草长的春天,痴情地怀念着远行在外的心上人。前四句写女子的感情活动,后四句写她的行动。最后两句“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意思是,怎能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如期而归呢!这两句运用尾生宁死不负信约的典故,指日为誓,以示守信。这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深怨‘所思’之人不可靠的意思,“安得”用一种反问语气强化了遗憾之情;二是与其说是怨,不如说是热烈的期待,她是以尾生这样的钟情来期待她的爱人的,突出典故的作用,“安得”用一种反问语气强化了期待之情。两种理解都可以,考生只要结合全诗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34.C
35.三、四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巧妙地传递出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并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做了铺垫。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解答此类题时,先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4.C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句意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此句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并非“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选项赏析不正确。故答案为:C。
35.通过分析可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36.【答案】(1)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芳、遗、譬、露、虚。
故答案为:(1)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37.【答案】错误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分析】题干中“《涉江采芙蓉》……以哀景写乐情”理解错误,《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 (1)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2)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不是以哀景写乐情。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用典,虚写,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所感受到的,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修辞手法有常见的对偶,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自为对、错综对等,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