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地图解析和故事讲述,能够说出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通过历史材料信息提取和思考探究,能说出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史料研读及教材梳理,能说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3.通过图片赏析,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认识各民族在交流与交融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新课导入
火出圈的淄博烧烤—
民族融合的产物
单元时间架构
结合教材目录并联系所学,完成以下政权更替的填写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前秦
东晋
北朝
南朝
壹·民族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一、民族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概况
阅读教材并结合以下成语故事以及地图,组织语言说说淝水之战的始末。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一、民族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作战双方 前秦vs东晋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前秦败
阅读教材P93-94,完成表格中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填写。
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一、民族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问题探究
前秦拥有百万雄兵,却被东晋的八万军队打败,请结合教材及以下材料归纳概括这场战役中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
材料一: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选自《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P94相关史事)
原因:
前秦: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
战略失当,指挥失误;
士兵疲惫不堪,民众不认同;
东晋:
统一稳定,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贰·民族交流中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民族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噶仙洞遗址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局部统一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Q: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你作为北魏统治者,面对如此现状,如何破局?
民族矛盾重重
二、民族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关史事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467年-499年),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北魏冯太后
(公元442-490年)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二、民族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具体措施
迁都洛阳
问题探究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请结合以下材料归纳概括其原因。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齐)魏收《魏书》
平城气候寒冷;
平城崇尚武力,不利于文治改革;
洛阳自古就是政治中心,有利于近距离接收汉文化,利于推行汉化措施。
二、民族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具体措施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阅读教材并结合以下材料,归纳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思考其改革特点。
材料四:
孝文帝汉服出御图
材料三:
材料二:“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说汉语
与汉族通婚
穿汉服
改汉姓
特点:汉化
二、民族交流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 《洛阳迦南记》
利于政权的稳固,推动了鲜卑族的向前发展,推动了民族融合;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同时也壮大了北魏的实力。
叁·民族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民族交融中的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的表现方式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边境汉人放牧图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少数民族逐渐汉化
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相互影响,逐渐趋向一致
文化
政治制度
三、民族交融中的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材料一: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先生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胡床
方凳
椅子
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程小结
公元383年
公元439年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5世纪末
公元589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统一全国
前秦战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北方再度得到统一
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