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导入新课
敕勒歌 · 北朝民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孝文帝
一 淝水之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相关史实,知道北朝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概况。(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家国情怀)
一、淝水之战
对峙
(1)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1.学生根据地图及教材内容归纳淝水之战的背景
一、淝水之战
(1)时间:
淝水之战示意图
383年
(2)地点:
淝水(今安徽寿县)
(3)双方:
前秦87万 VS 东晋8万
(4)特点:
以少胜多
(5)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2.学生观看《淝水之战示意图》,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383年形势图
385年形势图
材料一:
材料二: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6)影响:
(7)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
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
的草本,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
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3.合作探究: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启示?
①骄傲轻敌。
②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1)前秦:
(2)东晋: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3)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1.观察《南北朝并立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及统一北方的时间与影响。
(1)时间:
4世纪后期
(2)民族:
鲜卑族 拓跋部
(3)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4)统一时间:
439年
(5)统一影响: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格局的局面。
2.根据材料及表格归纳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鲜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材料:刘(注:刘渊,匈奴族)、石(注:石勒,羯族)、 苻(注:苻坚,氐族)······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 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拔氏, 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
——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
目的: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知识拓展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
3.根据图片、材料、表格及教材内容,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
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3.根据图片、材料、表格及教材内容,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2)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汉语)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3.根据图片、材料、表格及教材内容,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革衣服之制······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
孝文帝汉服出御图
北魏文官俑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穿汉服)
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3.根据图片、材料、表格及教材内容,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 跋 元
拔 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 赖 贺
独 孤 刘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4)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汉姓)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3.根据图片、材料、表格及教材内容,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并分别为5个弟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联汉姻)
材料: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选自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6)采用汉魏的官制、法律等。
(采汉制)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4.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15年间,只发生6次暴动事件。
——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
材料二: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缓和了矛盾;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1)改革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2)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
(3)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支持。
6.特点
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相互学习、形式多样。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4)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
(5)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7.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8.你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呢?
我们要一分为二/客观的/辩证的/全面的评价孝文帝。
(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总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9.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同点 内容
目的
相同点
侧重于法制创新
侧重于汉化
实现富国强兵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局面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根据以下图片材料分析什么是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2.根据图片和教材内容,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1)生产生活:
胡床
椅子
方凳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1)生产生活: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经典拓碑
(3)民族关系: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4)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北朝乐府《木兰诗》
(5)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3.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一:胡床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对后来隋唐建立具有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次民族交融其实就是各少数民族逐步汉化,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汉人的过程。而其本身的文化只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原先的汉文化。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多元一体:当代中国的历史解说》
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并思考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交流方式:
战争、和亲、人口迁徙、改革
(2)民族关系:
从民族对立到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历史的趋势,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分裂
北魏
统一
孝文帝
改革
民族交融
奠定全国
统一基础
1.383年,我国发生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次战役后,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此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是
( )
A.纸上谈兵 B.退避三舍 C.草木皆兵 D.约法三章
课堂练习
D
C
3.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C
C
5.陕西西安少陵原的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体现。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各民族间战争不断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D.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