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的母亲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我的母亲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8 09: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导入新课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    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烛光里的妈妈》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3、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1916年开始与在美国的同学讨论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作者简介胡适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胡适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猝发心脏病逝世。国学大师—胡 适  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容忍比自有更重要。父亲胡传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年幼时勤快贤惠。16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三子胡洪佩、父冯振爽、妹冯玉英、弟冯成厚、长女胡大菊、长子胡洪骏、长孙胡思明。胡适故居读准字音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 吹笙( )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zhōushùmótiǎnchuòshēngyìwǔ词语解释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
宽恕:
质问:处罚。加以约束,使不越轨。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大空旷。宽容饶恕。责问。词语解释侮辱:
文绉绉:
面红耳赤:
仁慈: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仁爱慈善。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读完后,谈一谈自己的所知所感所疑,概括全文内容。
童年往事
我和母亲
母亲为人
怀念母亲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对大事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课文讲解2、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怀念、感激、敬爱之情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了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5、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情?表现出她的什么品性?  (1)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2)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了轻薄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又为我舔病眼。责罚严厉,深爱慈祥。
  (4)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平静处理,不露怒色。能忍能让,善良宽容。  (5)受嫂子的气时只是忍着,忍无可忍时,以哭解忧。宽厚容忍,仁慈温和。
  (6)听了五叔的牢骚话,毫不让步,捍卫名誉。正直刚烈,自尊自强。   课文前四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疑难解析  (1)童年的性格特征和童年往事: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
  (2)母亲与家人的相处: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即“身教”。能力拓展  在我们的记忆中,从古到今,有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 ?
  孟母为了选择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三迁其居,培养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亚圣”;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用苇秆在沙地上画字教他认读,成就了一代文豪;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教导出一代名将,千古英雄……
  岳母刺字…… 品味语言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不能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一点”限制 准确。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1、请回忆你妈妈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讨论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请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们交流。  本文是一篇传记,选自《胡适自传》。从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胡适对母亲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怀念。你们是否知道,胡适自离开母亲到上海求学后,一直未与母亲见面。直至1917年,即胡适26岁时奉命回家乡结婚,才见到母亲。后又回到北大。其间,胡适在美国留学,也只是与母亲书信往来。他母亲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1918年11月,其母病逝。课堂小结  胡适是悲痛欲绝,在他的《先母行述》中,他曾这样写到: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课堂练习1、写出拼音或者汉字。
文zhōu zhōu(   )
万laì(    )俱寂
zhǎn(    )转反侧
瞥(   )见 眼翳(   )病绉绉籁辗piēyì  2、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___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_____过我。_____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_____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_____人,____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混管束如果如果宽恕体谅  3、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诸葛亮、刘备是___________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里面哪些人物的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曹操、孙权、周瑜  ②“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
  史文恭、花荣是 ___________里的人物,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试说出与他们有关的回目或典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水浒传》花荣大闹清风寨、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母爱抒情  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篇流传千古的诗文。从类出现的那一刻起,母亲的爱便是那最感人的风景。
  母爱,是自私的,但母爱更是伟大的。母亲的爱是酿造了千年的美酒,浓得化不开、褪不去。拓展阅读  母亲的眼光永远是温柔的,母亲的爱总是纯得让人不敢正视。看着那位母亲含笑的眼,我莫名地有一种负罪的感觉。
  母亲的爱像无形的空气,永远在我们的身边,永远都能感受到。
  母爱要细细地去品尝、去理解。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母亲无私博大的胸怀。妈妈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拔,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献给母亲的诗   ——海涅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可爱,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
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一个人可以没有任何关于朋友、情人或者从各个领域所带来的爱,但是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没有母爱,也不会任何时候都不在母爱的关怀下成长。
            —夸美纽斯母亲名言  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  我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朱德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1.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
1、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