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八单元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如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毛泽东谈论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西安事变 C.百团大战 D.重庆谈判
3.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们说:“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在此军事思想指导下,不久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赢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4.(2017八上·苏州月考)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2017·青岛)《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羊马河战役 C.蟠龙镇战役 D.孟良崮战役
7.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的土地文件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国共会谈纪要》 D.《中华民国约法》
8.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经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更为高明的军事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A.平津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9. 1948年10月1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毛主席的这封电报针对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某文献记载:1948年12月6日,人民解放军包围徐州,开始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性进攻,先后俘获国民党杜聿明兵团、黄维兵团。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元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12.“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13.(2015·淮安)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图二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图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D.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14.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中
15.(2017·衡阳)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是( )
A.《山乡巨变》 B.《边城》
C.《家》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从部门分布来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非常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整体实力来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由此可见民族工业的缺点包括( )
①分布不均衡 ②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整体实力较弱 ④一直发展缓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17.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是( )
A.中国人坐轮船 B.汽车在路上行驶
C.接线员在电话公司工作 D.利用电脑“炒股”
18.“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材料内容出自( )
A.《阿Q正传》 B.《骆驼祥子》
C.《愚公移山》 D.《狂人日记》
19.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新闻报》《大公报》《解放日报》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报纸
B.中华书局成为解放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C.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融会中西画技,别具一格
D.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20.《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不朽的民族战歌”,现为我国的国歌。它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 )
A.冼星海 B.周立波 C.聂耳 D.赵树理
二、非选择题
21.抗战胜利后,日本侵华战争的阴云在人们的心头还尚未散尽,内战的乌云又马上笼罩在全国人民的头上,又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弥天大勇,为和平】
材料一:有人把重庆谈判称为“鸿门宴”。面对蒋介石设下的“鸿门宴”,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呢?对此芳芳和明明各自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芳芳说:“不去。因为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高级领袖,不能轻易去冒险,有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万万不可重蹈覆辙。历史上借谈判为名,扣押、杀害对方的事情很常见,因此,绝对不能去。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定,即使去了也不能制止他。没有任何意义。”
明明却说:“去。用事实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不放弃和平的一丝一毫希望;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因此去谈判,利大于弊。”
【兄弟阋墙,谁之过】
材料二: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墨迹未干,动干戈】
材料三: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1)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2)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3)材料二中“软的一套手法”和“动大手术”各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4)蒋介石于什么时间撕毁“双十协定”?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5)材料三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目标是哪里?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取怎样的策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22.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妥协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材料二: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底,蒋介石和他的美国主子认为已经有了充分准备,认为可以在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内消灭全部人民解放军,就以……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
材料三: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材料四: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陈毅(1948年)
材料五:战争第三年的头半年(一九四八年七月至十二月)发生了另一个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由长期的劣势转入了优势。……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1)材料一中,概括蒋介石进行谈判的目的有哪些?你知道“与奸党谈判”的地点在哪儿?
(2)材料二中,你认为“起点”指什么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伟大的事变”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说“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4)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出现材料四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导致“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3.阅读下面三段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元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材料二: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停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材料三:近代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有许多东西都带有一个“洋”字,被称为“洋货”。当然,有些日用品我国也能生产,人们一般把国产的东西称为“国货”。
(1)材料一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近代中国市场上会有那么多“洋货”?
(4)想一想,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抗战胜利后”“和平方案”以及代表蒋介石的小人及他手中的兵器,联系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备战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中共派代表到重庆谈判,故①②③符合图片信息和历史史实,选项B正确;
选项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不是国民党真实意图,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重庆谈判的主要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题目材料中毛泽东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谈论的是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及意义。
3.【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 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在“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军事思想指导下,毛泽东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不久,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1947年夏,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知识。学生还要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
5.【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可知该战役为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作战行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B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是淮海战役;C项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相关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所以题干描述的是孟良崮战役,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孟良崮战役的有关内容。
7.【答案】A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8.【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据“我经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更为高明的军事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的军事行动”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9.【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948年10月1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毛主席的这封电报针对的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沈战役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据“1948年12月6日,人民解放军包围徐州,开始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性进攻,先后俘获国民党杜聿明兵团、黄维兵团。”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即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赞扬的是有线电报传入中国后,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信息传递快;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使各地区之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阅读能力,明白材料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最著名的中文报纸。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是正确的,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关知识的识记。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不是在北京创办的。A符合题意;
选项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申报》的创办地点。
15.【答案】D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20世纪40年代,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作者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那时候,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故选D。
【点评】本题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
16.【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特点轻重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工业分布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缓慢落后。综上所述结合材料可知民族工业的缺点包括①②③的说法是正确的,选项A正确;
④的观点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原因等有关内容。
17.【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到中国,排除;
B.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 本茨在1885年发明的交通工具,排除;
C.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排除;
D.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网络技术出现在20世纪40年的,是近代中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把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它们的异同。
18.【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材料内容出自《狂人日记》。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融会中西画技,别具一格。徐悲鸿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形神兼备,傲骨嶙峋,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感。他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并将举办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给祖国,救济灾民,资助抗战,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徐悲鸿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不朽的民族战歌”,现为我国的国歌。它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21.【答案】(1)明明的观点正确。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由此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软的一套手法”是用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动大手术”是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利用谈判拖一拖”: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欺骗舆论和人民。
(4)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5)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转战陕北;三大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芳芳认为不能去参加重庆谈判,因为参加重庆谈判是冒险的行动,并且也无法真正制止蒋介石内战方针。明明却认为应该参加重庆谈判,因为可以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这时候如果不去重庆谈判会导致中国共产党丧失政治上的主动权,并且很可能会被扣上发动内战的帽子。因此不参加重庆谈判的危害极大。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爆发,但是由此产生重大影响:第 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截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因此明明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可以看出“软的一套手法”指的是通过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 国共产党屈服。根据材料二中“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可以看出“动大手术”指的是发动内战,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所以才邀请毛泽东进行和平谈判。因此“利用谈判拖一拖”指的是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指的是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欺骗舆论和人民。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 战。国民党公开叫嚣,以20万军队,在
48小时内消灭中原解放区;用3到6个月的时间,完全消灭所有中共控制的解放区。到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因此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时间为1946年6月。内战爆发标志是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5)第一小问: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目标是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重点进攻开始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故答案为:
(1) 明明的观点正确。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由此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 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 “软的一套手法”是用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动大手术”是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利用谈判拖一拖”: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欺骗舆论和人民。
(4) 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5)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2.【答案】(1)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最终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重庆。
(2)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3)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5)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由材料“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德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妥协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可知,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最终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5年8月至10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商讨国内问题。
(2)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协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3)题干关键信息是“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一个伟大的事变”指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由“民工送粮食”“随军争立功”可以判断正是由于解放区的土改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保障。因此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5)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最终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重庆。
(2)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3)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5)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或进入了“黄金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3)近代中国工业落后: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倾销等。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据所学知,一战时期,我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中国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
(2)据材料“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停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三中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衰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衰落萎缩。
(3)据材料“近代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有许多东西都带有一个‘洋’字,被称为‘洋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一方面说明我国近代工业落后;另一方面,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到中国,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4)近代欧美国家的近代化之路是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而近代中国却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在夹 缝中求生存,不可能迅速发展。
故答案为:(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或进入了“黄金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3)近代中国工业落后,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倾销等。(言之有理即可)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謇创办实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
1 /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八单元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如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抗战胜利后”“和平方案”以及代表蒋介石的小人及他手中的兵器,联系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备战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中共派代表到重庆谈判,故①②③符合图片信息和历史史实,选项B正确;
选项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不是国民党真实意图,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重庆谈判的主要史实。
2.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毛泽东谈论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西安事变 C.百团大战 D.重庆谈判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题目材料中毛泽东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谈论的是1945年8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及意义。
3.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们说:“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在此军事思想指导下,不久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赢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 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在“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军事思想指导下,毛泽东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不久,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17八上·苏州月考)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1947年夏,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知识。学生还要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
5.(2017·青岛)《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可知该战役为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是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作战行动,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B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是淮海战役;C项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相关知识。
6.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羊马河战役 C.蟠龙镇战役 D.孟良崮战役
【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所以题干描述的是孟良崮战役,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孟良崮战役的有关内容。
7.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的土地文件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国共会谈纪要》 D.《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A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8.美国人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以目击者的身份写道:“我经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更为高明的军事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A.平津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据“我经历过多次战争,却从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更为高明的军事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的军事行动”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9. 1948年10月1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毛主席的这封电报针对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948年10月1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毛主席的这封电报针对的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发起了辽沈战役。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关上了国民党军队进出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部分起义,其余投诚,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东北解放军主力,拿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沈战役的相关史实。
10.某文献记载:1948年12月6日,人民解放军包围徐州,开始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性进攻,先后俘获国民党杜聿明兵团、黄维兵团。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据“1948年12月6日,人民解放军包围徐州,开始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性进攻,先后俘获国民党杜聿明兵团、黄维兵团。”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11.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元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会习俗变化即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观点。
12.“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赞扬的是有线电报传入中国后,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信息传递快;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使各地区之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阅读能力,明白材料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15·淮安)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图二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图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D.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最著名的中文报纸。1879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是正确的,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关知识的识记。
14.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中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申报》不是在北京创办的。A符合题意;
选项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申报》的创办地点。
15.(2017·衡阳)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是( )
A.《山乡巨变》 B.《边城》
C.《家》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答案】D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20世纪40年代,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作者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那时候,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故选D。
【点评】本题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从部门分布来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非常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整体实力来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由此可见民族工业的缺点包括( )
①分布不均衡 ②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整体实力较弱 ④一直发展缓慢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特点轻重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工业分布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缓慢落后。综上所述结合材料可知民族工业的缺点包括①②③的说法是正确的,选项A正确;
④的观点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原因等有关内容。
17.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中外联系日益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是( )
A.中国人坐轮船 B.汽车在路上行驶
C.接线员在电话公司工作 D.利用电脑“炒股”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到中国,排除;
B.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 本茨在1885年发明的交通工具,排除;
C.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排除;
D.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网络技术出现在20世纪40年的,是近代中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把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它们的异同。
18.“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材料内容出自( )
A.《阿Q正传》 B.《骆驼祥子》
C.《愚公移山》 D.《狂人日记》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材料内容出自《狂人日记》。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新闻报》《大公报》《解放日报》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报纸
B.中华书局成为解放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C.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融会中西画技,别具一格
D.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融会中西画技,别具一格。徐悲鸿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形神兼备,傲骨嶙峋,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感。他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并将举办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献给祖国,救济灾民,资助抗战,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徐悲鸿的相关史实。
20.《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不朽的民族战歌”,现为我国的国歌。它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 )
A.冼星海 B.周立波 C.聂耳 D.赵树理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不朽的民族战歌”,现为我国的国歌。它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二、非选择题
21.抗战胜利后,日本侵华战争的阴云在人们的心头还尚未散尽,内战的乌云又马上笼罩在全国人民的头上,又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弥天大勇,为和平】
材料一:有人把重庆谈判称为“鸿门宴”。面对蒋介石设下的“鸿门宴”,毛泽东去还是不去呢?对此芳芳和明明各自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芳芳说:“不去。因为毛泽东是共产党的高级领袖,不能轻易去冒险,有张学良的前车之鉴,万万不可重蹈覆辙。历史上借谈判为名,扣押、杀害对方的事情很常见,因此,绝对不能去。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定,即使去了也不能制止他。没有任何意义。”
明明却说:“去。用事实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不放弃和平的一丝一毫希望;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因此去谈判,利大于弊。”
【兄弟阋墙,谁之过】
材料二: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墨迹未干,动干戈】
材料三: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1)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2)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3)材料二中“软的一套手法”和“动大手术”各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4)蒋介石于什么时间撕毁“双十协定”?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5)材料三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目标是哪里?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取怎样的策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答案】(1)明明的观点正确。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由此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软的一套手法”是用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动大手术”是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利用谈判拖一拖”: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欺骗舆论和人民。
(4)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5)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转战陕北;三大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芳芳认为不能去参加重庆谈判,因为参加重庆谈判是冒险的行动,并且也无法真正制止蒋介石内战方针。明明却认为应该参加重庆谈判,因为可以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这时候如果不去重庆谈判会导致中国共产党丧失政治上的主动权,并且很可能会被扣上发动内战的帽子。因此不参加重庆谈判的危害极大。而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爆发,但是由此产生重大影响:第 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截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因此明明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体现了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可以看出“软的一套手法”指的是通过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 国共产党屈服。根据材料二中“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可以看出“动大手术”指的是发动内战,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所以才邀请毛泽东进行和平谈判。因此“利用谈判拖一拖”指的是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指的是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欺骗舆论和人民。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 战。国民党公开叫嚣,以20万军队,在
48小时内消灭中原解放区;用3到6个月的时间,完全消灭所有中共控制的解放区。到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因此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时间为1946年6月。内战爆发标志是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5)第一小问: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目标是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重点进攻开始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故答案为:
(1) 明明的观点正确。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虽然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但是由此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推迟了内战的爆发时间;第二,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宣传了共产党渴望尽快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主张;第三,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 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3) “软的一套手法”是用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动大手术”是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利用谈判拖一拖”: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欺骗舆论和人民。
(4) 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5) 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2.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妥协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
材料二: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底,蒋介石和他的美国主子认为已经有了充分准备,认为可以在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内消灭全部人民解放军,就以……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
材料三: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材料四: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陈毅(1948年)
材料五:战争第三年的头半年(一九四八年七月至十二月)发生了另一个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由长期的劣势转入了优势。……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1)材料一中,概括蒋介石进行谈判的目的有哪些?你知道“与奸党谈判”的地点在哪儿?
(2)材料二中,你认为“起点”指什么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伟大的事变”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说“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4)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出现材料四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导致“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答案】(1)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最终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重庆。
(2)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3)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5)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由材料“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德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妥协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可知,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最终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5年8月至10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商讨国内问题。
(2)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协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3)题干关键信息是“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一个伟大的事变”指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由“民工送粮食”“随军争立功”可以判断正是由于解放区的土改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保障。因此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5)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最终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重庆。
(2)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3)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5)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23.阅读下面三段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元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材料二: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停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材料三:近代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有许多东西都带有一个“洋”字,被称为“洋货”。当然,有些日用品我国也能生产,人们一般把国产的东西称为“国货”。
(1)材料一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近代中国市场上会有那么多“洋货”?
(4)想一想,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或进入了“黄金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3)近代中国工业落后: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倾销等。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据所学知,一战时期,我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中国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
(2)据材料“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停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三中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衰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衰落萎缩。
(3)据材料“近代中国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有许多东西都带有一个‘洋’字,被称为‘洋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一方面说明我国近代工业落后;另一方面,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到中国,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4)近代欧美国家的近代化之路是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而近代中国却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在夹 缝中求生存,不可能迅速发展。
故答案为:(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或进入了“黄金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3)近代中国工业落后,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倾销等。(言之有理即可)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謇创办实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