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关于社会哲学,我国学界曾存在一种误识,即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社会哲学,因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对于是否有可能和有必要在历史唯物论之外建构独立的社会哲学存有怀疑。其实,在历史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我们从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个不同的维度。历史哲学注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社会哲学则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它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这一区别构成了社会哲学存在的基础。
社会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因为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即有多种构成类型。这就是说,社会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因此,研究社会哲学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否则研究工作便无法展开。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归根到底是由研究者身处其中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当代中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迫切需要从哲学层面提供一种总体性观念,以实现对这一社会转型的观念引导;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整体性或结构性变迁,社会运动的整体性特征能更为鲜明地呈现出来,这就为具有总体性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无疑是社会哲学研究最好的切入点。
考诸思想史,近代西方社会哲学的兴起就是与西方国家由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相伴随的。近几百年里,支配西方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深入人心的观念,可以说都是由社会哲学提供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是世界范围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西方社会哲学的积极成果对我们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但是,中国的社会转型处在现代化的后发阶段。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即先发国家相比,它有着不同的制度前提和历史起点,并且面临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因此,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便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陈晏清《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
材料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而不是在书斋中向壁虚构出来的事情。黑格尔将哲学理解为“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总是特定时代的理论表现,那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就必定由特定的时代状况所决定。一方面,世界历史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正处在一个时代转折点上,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新的历史方位构成我们的时代坐标,只有依循这样的坐标,我们才能对时代提出的任务有深入的把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就是这样的时代任务之一。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到特定阶段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面临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转折,就像18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是与现代性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一样。在任何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或国家对思想理论的需要总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时代转折的重要关头,才会产生出巨大的理论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务。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包括构建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时代任务,是由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所托付的思想理论任务。
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中,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文化的主干”和“思想的母体”。而在哲学学科中,学术体系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基础性的,话语体系是从学术发展所形成的稳定范式中产生的;而学科体系则往往是建制性的:它规定着学术共同体的诸多研究领域和活动方式,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特定内容和展开方式,因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学科分类与设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架构、教学与科研团队的配置,等等。学科体系的特性,初始地反映在学科的分类中。而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这样的分类所反映的哲学学科体系,是长期以来历史地形成的,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我国的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起到了支撑和推动作用。
但是,学科体系并不仅仅是学科分类,哲学学科体系也不是仅凭主观想象就可以设计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适应于新时代的本质要求,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的改变。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而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随之在整体上进入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这种学徒状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成果丰硕的。不过,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的阶段上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往往会满足于“书中得来”和“纸上推演”,而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自我主张,恰恰要求深入到现实中,特别是深入到当今中国的现实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附带一些中国色彩或中国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论的根基上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当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时,它才能得到积极的推进并具有实际的效果。
(摘编自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我国学界存在历史唯物论就是社会哲学的误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著作中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B.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即有多种构成类型,所以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
C.西方社会哲学有积极成果,中华民族有优秀传统文化,都可直接拿来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D.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是具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的应有之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西方社会哲学兴起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相伴而生,带来的启示是中国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哲学。
B.欧洲18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构建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
C.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
D.长期处于“学徒状态”往往会满足于“书中得来”和“纸上推演”,缺乏现实支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乡土中国》:“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B.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C.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
D.陈独秀指出:“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4.请根据材料内容,为社会哲学下定义。(4分)
如何在特定阶段摆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车赶到监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艰难地向监狱驶去。
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的台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窗子,但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
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①见面而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就可以去哪。让我们来商量一下……”
她立即打断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
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②,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打住,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有更好的指望吗?这是我的福气。我别无他图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那习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
“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
“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过得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多好的女人啊!”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现在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
“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办到了她想要办的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
(有删改)
【注】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 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B.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愿望。
C.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口不一。
D.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善良。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夫沉重的心情。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式的体验并与角色产生共鸣。
D.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这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痛苦。
8.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选必上课文内容进行分析。(4分)
9.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梳理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大学之道》
材料二: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选自韩愈《原道》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上画“/”,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灭 其 天 常 子 焉 而 不 父 其 父 臣 焉 而 不 君 其 君 民 焉 而 不 事 其 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男子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国”,即诸侯国,是指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与“诸侯各爱其国”的“国”同义。
C.“传”,指传于后世的传记,此处指《礼记》,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
D.“夷狄”,指东夷和北狄,此处以夷狄代指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材料一中“格物”“致知”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步骤,推究事物原理才能使认识更充分。
C.材料二韩愈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
D.材料二韩愈所提出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与材料一中所强调的观点一致。
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分)
(2)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4分)
14.材料二中引用经传的作用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芙蓉二绝(其二)
刘克庄
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
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作者着意描绘一幅秀美的锦江图景。
B. 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
C. 两诗都有对花的吟咏,仅“一簇”或“一两丛”,却能见出季节景致、
D. 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16.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诸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
(1)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 章》中的“ ”。
(2)《老子》中“ ”两句告诉人们,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 风光,难以维持。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 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从逻辑理论的观点看,循环论证的现象是很有趣的,因为它向我们表明了,最终我们是想要比具有真前提的有效论证更多的一些东西。但是,那些更多的东西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必须牢记论证的两个基本目的:说服他人、发现真相。(1) ,我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比结论更可接受的前提。当然,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就是,我们不可能永远都说服别人。正如老人们所说的,“说服一个人违背他的意愿,而他还是会坚持他的观点。”但是,在某一个给定问题上我们希望用一个论证来说服一个人或一群人,我们就需要给出对那个人或那群人来说比结论似乎更合理的前提。显然,“似乎更合理的”是什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人或这群人相关。要总结出这一点,需要通过断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可靠的论证,而且需要说服或劝说人们。
但是,我们使用论证不仅要说服他人, (2) 。从这个角度看循环论证就是有缺陷的,因为显然,当一个真相自身被包含在一个论证的前提之中时,一个人不能合理地宣称通过这样的推论发现了该真相。想要通过论证来发现一个给定的真相,每一个前提都必须是一个不同于结论的陈述。并且,考虑论证之前,我们通常想要(正确地)采用比结论更可能的前提。
总而言之,无论从说服他人还是发现真相的观点来说,(3) 。当然,这不是要否定循环论证有时确实能说服一个人或一群人。但是这样的论证不能说是有力的,因为它们不合法地假设了所需要证明的观点。
18.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B.正如老人们所说的,“说服一个人违背他的意愿,而他还是会坚持他的观点。”
C.显然,“似乎更合理的”是什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人或这群人相关。
D.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根据上文所述,下述论证是循环论证吗?请说明原因。(4分)
每个人都必须被允许说出他的想法,因为否则的话就会违反言论自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是今年党和国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A自成功申办以来,在围绕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浙江坚持贯彻“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做好全链条全环节筹办工作。历经8年不懈努力,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向世界奉献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增进人民友谊的纽带。B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亚运会激扬体育精神、展现亚洲风采、促进友谊团结,不断提升亚洲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成为亚洲体育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热爱体育、热爱亚运,始终是亚洲体育事业的坚定参与者、积极推动者、重要贡献者。亚运会激发了中国人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见证着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C杭州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届,充分彰显亚洲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必将在亚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把亚洲发展好、建设好,展现亚洲的韧性、智慧、力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D杭州亚运会“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口号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高度契合,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
21.原文中划线的ABCD四个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22.根据划波浪线句的句式特点,请从下面五个词语中任选两个,仿写两句。(4分)
奖杯 亚运会 小青荷 思维 沟通
例句: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增进人民友谊的纽带。
四、写作(60分)
23.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 案
1.D 【解析】A.“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著作中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错,材料一原文为“在历史 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 ”,是说可以 区别开来,但没有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进行了区分;B.因果颠倒,材料一原文为“社 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因为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即有多种 构成类型 ”;C.“都可直接拿来 ”错,材料一为“西方社会哲学的积极成果,对我们有可资借 鉴的价值 ”。
2.C 【解析】C 项,“都能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 ”,曲解文意,于文无据。根据“而我们 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可知,“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 学、美学、宗教学 ”只是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依从的一种区分方法。至于是否“都能成为 中国特色哲学的分支学科 ”,文章并无过多表述。
3.B 【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摆脱‘学徒状态 ’并获得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派 ’的自我主张,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A.侧重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 状况,与哲学学科体系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 复兴 ”强调“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的自我主张,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全 盘的西化 ”无法使我们走出“学徒状态 ”,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D.“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 法子 ”无法使我们走出“学徒状态 ”,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 社会哲学是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1 分)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 实社会生活过程(1 分)的哲学。(下定义的单句格式,2 分)
5. (1)深入把握时代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2)把握学科体系的多重要素和 特性;(3)获得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的自我主张。(每点 2 分,共 6 分)
6 A
7 D
8 画横线句的潜台词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
②“我”虽然深爱着“你”(聂赫留朵夫)但因为社会成见,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会辱没“你”的名声,就会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呢 这句话饱含了玛丝洛娃的无奈之情。
9 去监狱的路上心情沉重。②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③见到玛丝洛娃后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心情失望、沉重。④同玛丝洛娃交谈时害膜,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⑤和玛丝洛娃告别时的不舍。
10. 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只断 3 处,1 处 1 分
11.C 【解析】“与‘六艺经传 ’的‘传 ’意思相同 ”错误,“六艺经传 ”的“传 ”指古代解释经典
的著作。
12.C 【解析】 “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 ” 错误,由“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 ”可知,韩愈反对的是今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破坏纲常伦理 13.(1)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 一概)都把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至于 ”,到(1 分);“庶人 ”,平民百姓(1 分);“壹是 ”,一律,一概(1 分);“以 …… 为 ”把……当作(1 分)】
(2)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 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地区的人。
【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语意 1 分);进,采用,采纳(1 分);第一个“ 中国 ”,中原地 区(1 分);第二个“ 中国 ”,把……当作中原人(意动用法,1 分)】
14. (1)引用儒家经典是将其作为复兴儒学的理论基石,增强说理效果。
(2)引用《大学》是论述(儒家的)正心诚意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3)引用《论语》是驳斥(道家的)修心养性是破坏社会伦常道德。(1 点 1 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 “至善 ”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 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 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 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 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 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 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材料二
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 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 “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 ”这就好像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 “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 呢? ”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 “为什么不光喝水, 岂不简单得多! ”《礼记》说: “古代想要把 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 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 ”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如今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 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 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地区人。《论 语》说: “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 ”
15 B
16 ①杜诗认为无论桃花深红还是浅红,惹人喜爱,表现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
②刘诗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表现了平和淡然、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
17.(1)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贤、也)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秒)
(3)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重点字:扁)
B【解析】正如老人们所说的,“说服一个人违背他的意愿,而他还是会坚持他的观点”。
(1)从说服他人的观点来看(“说服他人”1 分,语言连贯 1 分);
(2)而且也要发现真相(类似“而且、还”的关联词 1 分,“发现真相”1 分)
(3)(循环论证都是有缺陷的(“循环论证”1分,”缺陷”1 分)
是循环论证。(1 分)该前提意思是,如果有人没有被允许说出他的想法,那么言论自由就会被违背。(1 分)如此,该论证的前提在内容上与结论相似。(1 分)该前提也并不比结论更能为人所接受。(1 分)(意思相近即可)
A 【解析】“围绕”和“为核心”句式杂糅
示例:小青荷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代言人,是沟通多彩文化的桥梁。
奖杯是亚运会赛场上驰而不息的星火,是运动员生命舞台上留下的蹁跹倩影。(1 句 2 分,共 4 分。内容 1 分,格式 1 分,格式“……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