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五章 燃料 单元精练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五章 燃料 单元精练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10 03:58:28

文档简介

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五章 燃料 单元精练卷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昭通期末)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浪费和污染。
故答案为:B
【分析】理解低碳生活指较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
2.如图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液体体积 B.检验氢气纯度
C.闻气体气味 D.熄灭酒精灯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A、量筒读数视线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不符合题意;
B、检验氢气纯度要用小试管收集气体移至酒精灯火焰处点燃,通过听响声判断是否纯净,符合题意;
C、正确闻气体体积要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不能直接将鼻孔凑到瓶口闻,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分析;
B、根据氢气的验纯方法分析;
C、根据闻气体气味利用扇闻法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3.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B.液氮可用作制冷剂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氢气作燃料,体现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因为液氮易汽化,汽化吸热,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体现的是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下说法中违背科学事实的是(  )
A.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是混合物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D.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会发生爆炸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石油的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都由不同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不符合题意;
D、 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根据石油的分馏和煤干馏的含义,以及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
B、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及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析;
C、根据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分析;
D、根据不纯氢气点燃易发生爆炸分析。
5.有资料表明,当压强达到22MPa,温度达到374℃时,水成为“超临界状态”,此时水可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称之为“水热反应”﹣该反应能吸收CO2。生物质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可生成石油、煤等矿物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热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B.水热反应说明研究如何吸收利用CO2很有意义
C.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热反应”制取能源有望实现地球上碳资源的循环
D.生物质与超临界水作用生成石油的反应,能解决目前人类石油短缺问题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水热反应”过程有水的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此时水可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化学变化,故“水热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热反应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 该反应能吸收CO2,说明研究如何吸收利用CO2很有意义,不符合题意;
C、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热反应”制取能源有望实现地球上碳资源的循环,不符合题意;
D、生物质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可生成石油、煤等矿物能源,不是与超临界水作用生成石油,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根据水热反应的过程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B、根据反应中吸收了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C、根据水热反应的原理分析;
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6.(2017·衡阳模拟)了解物质的分类可使我们更好的学习化学,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自来水 食盐水 B.氮气 煤
C.冰水混合物 液氧 D.石灰水 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解:A、净化后的自来水中溶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铝合金属于合金,合金都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氮气属于纯净物,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硫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液态氧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7.小明在上网时发现一首很有意义的诗,其中的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结合化学学课上学的知识,小明感觉诗中的“她”和某种气体的性质很接近。你觉得这种气体应该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用作光合作用的原料,文中所指气体为二氧化碳,
故选: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下列关于其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食品保护气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氧气有可燃性
C.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食品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氧气有助燃性,符合题意;
C、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不符合题意;
D、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氧气的助燃性,干冰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9.(2018九下·东莞开学考)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D.点燃
【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是一氧化碳,可以鉴别,A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则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B符合题意;
C、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是一氧化碳,可以鉴别,C不符合题意;
D、分别点燃,能燃烧的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的鉴别要根据不同现象完成,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性质是解题关键。
10.化学中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如图所示,下列描述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
A.C60具有金属光泽 B.C60可以溶解在二硫化碳中
C.C60常态下不导电 D.C60能与金属钾、钠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C60具有金属光泽,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C60可以溶解在二硫化碳中,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C60常态下不导电,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C60能与金属钾、钠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填空题
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和臭氧(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其原因是   ,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是因为   ,石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这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答案】(1)分子构成不同;混合物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化学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氧气和臭氧(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2) 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是因为两物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石墨和金刚石属于不同物质, 石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1)根据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及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析;
(2)根据碳单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12.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1)温泉中含有的钙、镁、钠、硫等矿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及美容的作用,这里的“钙、镁、钠、硫”指的是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2)目前国内首款新冠病毒消毒液获批上市,据称消毒液一分钟内对新冠病毒的灭火率达到 99%,该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H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为减少意外的发生,人们越来越重视消防安全,在森林火灾中,消防员常用开设隔离带的方法进行灭火,其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填名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碳的单质有多种,具有下列结构的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 B. C.
金刚石、石墨、C60 等碳单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   。
(6)2022 年 3 月 22-28 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烟台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常用过滤的方法将水中的难溶性杂质除去,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   。若过滤后发现水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填一个)。
【答案】(1)元素
(2)+1
(3)移走可燃物
(4)甲烷;
(5)C;二氧化碳/CO2
(6)玻璃棒;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合理即可)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元素的概念;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温泉中含有的钙、镁、钠、硫等矿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及美容的作用,这里的“钙、镁、钠、硫”指的是元素。
(2)次氯酸(HClO)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为-2价,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3)在森林火灾中,消防员常用开设隔离带的方法进行灭火, 其灭火原理为移走可燃物。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5)金刚石、石墨由原子构成,C60由分子构成, 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6)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若过滤后发现水仍然浑浊, 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分析】(1)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所给成分多指元素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3)根据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分析;
(4)根据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5)根据C60由分子构成,碳单质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6)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及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会使滤液仍浑浊分析。
13.(2023·渭南模拟)202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6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
(1)航天空间站的太阳能板采用砷化材料,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则x的值为   。
(2)氢氧发动机为火箭腾飞提供“硬核”动力,发动机工作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载人航天器中处理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
【答案】(1)18
(2)
(3)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2+8+x+3=31,解得x=18;
(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为,由此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2)根据点燃时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分析;
(3)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化学方程式中的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分析。
14.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填化学式);
(2)仰视量筒,读数偏   。
(3)煤燃烧生成CO2、SO2、CO等气体,其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溶于水会形成酸雨的是   ;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
【答案】(1)N2
(2)小
(3)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占体积分数为78%的氮气,化学式为N2 。
(2)量筒读数视线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仰视量筒,读数偏小。
(3)煤燃烧生成CO2、SO2、CO等气体,其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溶于水会形成酸雨,CO有毒,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分析】(1)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2)根据量筒错误读数导致的误差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CO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分析。
三、实验题
15.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a的名称   。
(2)若实验室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   (填序号)装置。若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方法是   ,证明此气体是氧气。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   (填序号)制取一瓶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是:   ,证明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4)用②装置制取气体时,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分别是   。
【答案】(1)长颈漏斗
(2)①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
(3);②③;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
(4)装置适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氧气可利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受热反应,或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若实验室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固体加热的原理及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对应装置为①③。若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需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合题意,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选用②作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应选择③作收集装置,验满方法是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满。
(4)②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分别是装置适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分析】(1)根据和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所给发生装置的特点,氧气的检验方法分析;
(3)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方法及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
四、科学探究题
16.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1)①(实验猜想)猜想1:只有CO2
猜想2:只有   (填化学式);
猜想3:含有CO和CO2。
若猜想1成立,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探究)基于猜想3,根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进行探究。(提示:NaOH溶液能吸收CO2)
(2)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中有   (填化学式),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3)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CO。
现象1:C装置中   ,E装置中出现浑浊。
现象2:D装置中   。
(4)C装置的作用是   。
(5)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
(6)(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   成立。
【答案】(1)CO;
(2)CO2;
(3)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4)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5)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6)猜想3
【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一种或两种,故猜想2为只有CO。 若猜想1成立,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2)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E装置中出现浑浊,可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即气体中含CO。D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也可证明CO的存在。
(4)C装置的作用是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5)尾气中有CO,CO排放空气中会污染空气, 图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6)由实验现象可知,气体中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即猜想3成立。
【分析】(1)根据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一种或两种,高温条件下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和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分析;
(5)根据尾气中的CO会污染空气分析;
(6)根据所给各现象确定气体中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分析。
五、计算题
17.(2020九上·定远期末)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乙醇燃料,其反应过程为: 。
(1)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则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大气中CO2含量过高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减缓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举1例即可)。
【答案】(1)解:设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
x=506g
答: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506g。
(2)温室效应加剧;大力植树造林,严禁滥砍乱伐(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2)CO2大量排放,主要吸收CO2的森林不断减少,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滥砍乱伐(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反应的方程式可以得出乙醇的质量
(2)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进行分析
六、综合应用题
18.(1)(Ⅰ)小李同学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自来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首先加入絮凝剂 A,通常为   ,操作①的名称为   
(2)操作②主要是利用活性炭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其净水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
(3)小李取少量液体 D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并振荡,发现产生少量泡沫,较多浮渣,说明液体 D 是硬水。
(4)(Ⅱ)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已知:①碳酸镁加热分解:②氢氧化钠溶液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③无水氯化钙能吸收水蒸气写出装置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本实验可以验证碳酸镁按照已知①发生反应, 开始试管中碳酸镁质量为 W 克,待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克。(用 W 的式子表示)
(6)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有明显不足之处是   。
(7)图中装置 F 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   之间添加装置 F。
【答案】(1)明矾;过滤
(2)吸附
(3)肥皂水
(4)
(5)
(6)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7)B与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常见的絮凝剂为明矾,操作①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为过滤。
(2)操作②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
(3)判断液体为硬水的方法是向其中加入肥皂水。
(4)碳酸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装置B中发生的是碳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5)碳酸镁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为氧化镁,设固体质量为x
MgCO3 MgO CO2↑
84 40  
Wg x  
84:40=Wg:x
x= 。
(6)该反应尾气中含有造成空气污染的CO,装置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存在不足。
(7) 图中装置F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C中液体也可能倒吸入B中,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B与C之间添加装置F。
【分析】(1)根据明矾的吸附沉降作用及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3)根据硬水软水利用加肥皂水鉴别分析;
(4)根据碳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分析;
(5)根据参加反应的碳酸镁质量及方程式中碳酸镁与氧化镁质量关系分析;
(6)根据尾气中有CO需要尾气处理装置分析;
(7)根据B与C处也应有防倒吸装置分析。
1 / 1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五章 燃料 单元精练卷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昭通期末)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2.如图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液体体积 B.检验氢气纯度
C.闻气体气味 D.熄灭酒精灯
3.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B.液氮可用作制冷剂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4.以下说法中违背科学事实的是(  )
A.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是混合物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D.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会发生爆炸
5.有资料表明,当压强达到22MPa,温度达到374℃时,水成为“超临界状态”,此时水可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称之为“水热反应”﹣该反应能吸收CO2。生物质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可生成石油、煤等矿物能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热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B.水热反应说明研究如何吸收利用CO2很有意义
C.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热反应”制取能源有望实现地球上碳资源的循环
D.生物质与超临界水作用生成石油的反应,能解决目前人类石油短缺问题
6.(2017·衡阳模拟)了解物质的分类可使我们更好的学习化学,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自来水 食盐水 B.氮气 煤
C.冰水混合物 液氧 D.石灰水 二氧化碳
7.小明在上网时发现一首很有意义的诗,其中的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结合化学学课上学的知识,小明感觉诗中的“她”和某种气体的性质很接近。你觉得这种气体应该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下列关于其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食品保护气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氧气有可燃性
C.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9.(2018九下·东莞开学考)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方法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 B.观察颜色
C.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D.点燃
10.化学中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如图所示,下列描述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
A.C60具有金属光泽 B.C60可以溶解在二硫化碳中
C.C60常态下不导电 D.C60能与金属钾、钠反应
二、填空题
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和臭氧(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其原因是   ,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是因为   ,石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这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12.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1)温泉中含有的钙、镁、钠、硫等矿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及美容的作用,这里的“钙、镁、钠、硫”指的是   (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2)目前国内首款新冠病毒消毒液获批上市,据称消毒液一分钟内对新冠病毒的灭火率达到 99%,该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H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为减少意外的发生,人们越来越重视消防安全,在森林火灾中,消防员常用开设隔离带的方法进行灭火,其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填名称),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碳的单质有多种,具有下列结构的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填字母编号)。
A. B. C.
金刚石、石墨、C60 等碳单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   。
(6)2022 年 3 月 22-28 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烟台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我们常用过滤的方法将水中的难溶性杂质除去,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   。若过滤后发现水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填一个)。
13.(2023·渭南模拟)202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6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
(1)航天空间站的太阳能板采用砷化材料,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则x的值为   。
(2)氢氧发动机为火箭腾飞提供“硬核”动力,发动机工作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载人航天器中处理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
14.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   (填化学式);
(2)仰视量筒,读数偏   。
(3)煤燃烧生成CO2、SO2、CO等气体,其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溶于水会形成酸雨的是   ;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
三、实验题
15.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仪器a的名称   。
(2)若实验室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   (填序号)装置。若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方法是   ,证明此气体是氧气。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   (填序号)制取一瓶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是:   ,证明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4)用②装置制取气体时,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分别是   。
四、科学探究题
16.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
(1)①(实验猜想)猜想1:只有CO2
猜想2:只有   (填化学式);
猜想3:含有CO和CO2。
若猜想1成立,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探究)基于猜想3,根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进行探究。(提示:NaOH溶液能吸收CO2)
(2)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中有   (填化学式),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
(3)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CO。
现象1:C装置中   ,E装置中出现浑浊。
现象2:D装置中   。
(4)C装置的作用是   。
(5)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
(6)(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   成立。
五、计算题
17.(2020九上·定远期末)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乙醇燃料,其反应过程为: 。
(1)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则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大气中CO2含量过高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减缓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举1例即可)。
六、综合应用题
18.(1)(Ⅰ)小李同学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自来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首先加入絮凝剂 A,通常为   ,操作①的名称为   
(2)操作②主要是利用活性炭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其净水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的   作用。
(3)小李取少量液体 D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并振荡,发现产生少量泡沫,较多浮渣,说明液体 D 是硬水。
(4)(Ⅱ)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已知:①碳酸镁加热分解:②氢氧化钠溶液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气体③无水氯化钙能吸收水蒸气写出装置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本实验可以验证碳酸镁按照已知①发生反应, 开始试管中碳酸镁质量为 W 克,待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克。(用 W 的式子表示)
(6)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有明显不足之处是   。
(7)图中装置 F 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   之间添加装置 F。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
【解析】【解答】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浪费和污染。
故答案为:B
【分析】理解低碳生活指较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
2.【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A、量筒读数视线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不符合题意;
B、检验氢气纯度要用小试管收集气体移至酒精灯火焰处点燃,通过听响声判断是否纯净,符合题意;
C、正确闻气体体积要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不能直接将鼻孔凑到瓶口闻,不符合题意;
D、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分析;
B、根据氢气的验纯方法分析;
C、根据闻气体气味利用扇闻法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氢气作燃料,体现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因为液氮易汽化,汽化吸热,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体现的是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4.【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石油的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都由不同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不符合题意;
D、 点燃不纯的氢气可能会发生爆炸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根据石油的分馏和煤干馏的含义,以及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
B、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及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析;
C、根据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分析;
D、根据不纯氢气点燃易发生爆炸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水热反应”过程有水的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此时水可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化学变化,故“水热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热反应将CO2等含碳化合物转化为有机物, 该反应能吸收CO2,说明研究如何吸收利用CO2很有意义,不符合题意;
C、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热反应”制取能源有望实现地球上碳资源的循环,不符合题意;
D、生物质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可生成石油、煤等矿物能源,不是与超临界水作用生成石油,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根据水热反应的过程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B、根据反应中吸收了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C、根据水热反应的原理分析;
D、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解:A、净化后的自来水中溶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铝合金属于合金,合金都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氮气属于纯净物,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硫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液态氧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7.【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用作光合作用的原料,文中所指气体为二氧化碳,
故选: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食品保护气,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说明氧气有助燃性,符合题意;
C、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不符合题意;
D、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氧气的助燃性,干冰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是一氧化碳,可以鉴别,A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则用闻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B符合题意;
C、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是一氧化碳,可以鉴别,C不符合题意;
D、分别点燃,能燃烧的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的鉴别要根据不同现象完成,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性质是解题关键。
10.【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C60具有金属光泽,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C60可以溶解在二硫化碳中,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C60常态下不导电,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C60能与金属钾、钠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1.【答案】(1)分子构成不同;混合物
(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化学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氧气和臭氧(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2) 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主要是因为两物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石墨和金刚石属于不同物质, 石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1)根据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及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析;
(2)根据碳单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12.【答案】(1)元素
(2)+1
(3)移走可燃物
(4)甲烷;
(5)C;二氧化碳/CO2
(6)玻璃棒;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合理即可)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元素的概念;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温泉中含有的钙、镁、钠、硫等矿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及美容的作用,这里的“钙、镁、钠、硫”指的是元素。
(2)次氯酸(HClO)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为-2价,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3)在森林火灾中,消防员常用开设隔离带的方法进行灭火, 其灭火原理为移走可燃物。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5)金刚石、石墨由原子构成,C60由分子构成, 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6)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若过滤后发现水仍然浑浊, 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分析】(1)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所给成分多指元素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3)根据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分析;
(4)根据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5)根据C60由分子构成,碳单质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6)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及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会使滤液仍浑浊分析。
13.【答案】(1)18
(2)
(3)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2+8+x+3=31,解得x=18;
(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为,由此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2)根据点燃时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分析;
(3)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化学方程式中的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分析。
14.【答案】(1)N2
(2)小
(3)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解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占体积分数为78%的氮气,化学式为N2 。
(2)量筒读数视线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仰视量筒,读数偏小。
(3)煤燃烧生成CO2、SO2、CO等气体,其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溶于水会形成酸雨,CO有毒,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分析】(1)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2)根据量筒错误读数导致的误差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CO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分析。
15.【答案】(1)长颈漏斗
(2)①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
(3);②③;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
(4)装置适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氧气可利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受热反应,或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若实验室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固体加热的原理及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对应装置为①③。若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需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合题意,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选用②作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应选择③作收集装置,验满方法是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满。
(4)②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分别是装置适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分析】(1)根据和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所给发生装置的特点,氧气的检验方法分析;
(3)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由气体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方法及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分析;
(4)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
16.【答案】(1)CO;
(2)CO2;
(3)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4)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5)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6)猜想3
【知识点】常见气体的检验;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一种或两种,故猜想2为只有CO。 若猜想1成立,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2)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E装置中出现浑浊,可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即气体中含CO。D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也可证明CO的存在。
(4)C装置的作用是为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5)尾气中有CO,CO排放空气中会污染空气, 图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6)由实验现象可知,气体中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即猜想3成立。
【分析】(1)根据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一种或两种,高温条件下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和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分析;
(5)根据尾气中的CO会污染空气分析;
(6)根据所给各现象确定气体中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分析。
17.【答案】(1)解:设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
x=506g
答: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506g。
(2)温室效应加剧;大力植树造林,严禁滥砍乱伐(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2)CO2大量排放,主要吸收CO2的森林不断减少,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滥砍乱伐(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反应的方程式可以得出乙醇的质量
(2)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进行分析
18.【答案】(1)明矾;过滤
(2)吸附
(3)肥皂水
(4)
(5)
(6)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7)B与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常见的絮凝剂为明矾,操作①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为过滤。
(2)操作②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
(3)判断液体为硬水的方法是向其中加入肥皂水。
(4)碳酸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二氧化碳,装置B中发生的是碳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
(5)碳酸镁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为氧化镁,设固体质量为x
MgCO3 MgO CO2↑
84 40  
Wg x  
84:40=Wg:x
x= 。
(6)该反应尾气中含有造成空气污染的CO,装置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存在不足。
(7) 图中装置F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C中液体也可能倒吸入B中,本实验还应该在装置B与C之间添加装置F。
【分析】(1)根据明矾的吸附沉降作用及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3)根据硬水软水利用加肥皂水鉴别分析;
(4)根据碳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分析;
(5)根据参加反应的碳酸镁质量及方程式中碳酸镁与氧化镁质量关系分析;
(6)根据尾气中有CO需要尾气处理装置分析;
(7)根据B与C处也应有防倒吸装置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