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08:38: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3张PPT)
同 步 教 学 课 件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无言之美
1.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 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素养)
学习目标
朱光潜(1897—1986),别名孟实,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他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走近作者
听 录 音 朗 读 课 文
《无言之美》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心旷神怡(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铢两悉称( )( )
信手拈来( )
lǒng
é
yùn

yàn



niān
zhū
qiě
liáo
chèn
识记字词
( )树荫
( )庇荫
( )混杂
( )混蛋

hún
hùn

yīn
yìn
( )着数
( )着凉、着迷
( )着想、着落

zhāo
zháo
zhuó

( )尽力
( )尽量
jìn
jǐn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颦:皱眉。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样,形容生动、逼真。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理解词语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理解词语
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的。
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么从文学、音乐、雕塑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证“无言之美”的?
文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言不必尽意
整体感知
音乐
《琵琶行》
《希腊花瓶歌》
雕塑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拉奥孔》
无声胜有声
含蓄不露
整体感知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本文围绕“无言”这一话题,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研读课文
①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
作者认为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
着手研究?
研读课文
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言不
尽意
言所以达意
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研读课文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请概括说明“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研读课文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以言达意”比作“用虚线画实物”,说明了“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研读课文
文学中的以言达意
意象和语言要尽美尽善
尽美尽善的条件: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完全传达情意
作者是如何论述“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这句话的?
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文学是否应当追求所言(所写)与所想完全一致
第6段的作用是什么?
研读课文
举《论语》、陶渊明的《时运》、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后出塞》等例子,论证了言不能尽意,言少反而意丰,“尽量表现”并不足取的观点。
举例论证
第9段,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研读课文
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相片
图画
对比
无言之美
研读课文
言不尽意,
也不必尽意
无言之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文学上的“无言之美”
意蕴之美
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研读课文
言不尽意,
也不必尽意
怨 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研读课文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
归园田居
研读课文
后出塞
杜甫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研读课文
音乐上的“无言之美”
无声之美
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
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英国诗人济慈《希腊花瓶歌》
研读课文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研读课文
雕塑上的“无言之美”
含蓄之美
菩萨低眉
金刚怒目
研读课文
希腊雕刻《拉奥孔》
研读课文
第9段选用大量的诗词,有什么共同点?其妙处是什么?
共同点:选取的作品都有“无言之美”,都做到了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研读课文
道理论证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的内容,论证了无声(言)胜有声(言),不必追求“尽量表现”的观点。
第10段,作者从音乐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研读课文
举例论证
金刚怒目
菩萨低眉
从雕塑的眼睛看,含蓄不露的塑像给人的印象往往更深刻。
作者从雕塑方面是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研读课文
“无言”不仅仅指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指在表现客观对象的美时,并不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而是含蓄不露,留下空白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研读最后一段,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研读课文
“无言”美在含而不露,给欣赏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使其产生真切深刻的美感体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研读课文
我认同。诚如作者所言,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蕴藉,以有限的语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合作交流
我不认同。“无言”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含蓄到绝对的“无言”。例如,文学作品中朦胧诗本具有独特的美,但“朦胧”到让人像读天书一样去乱猜,就不再美妙了;再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合作交流
写作特色
1.论据丰富,典型有力。
本文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的“实例”,涉及不同门类,有中有外,不仅数量丰富,内容翔实,并且无一不指向“无言之美”这一中心。
如第9段连续列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例子,对其进行“演义”和“玩味”,从而说明“尽量表现”不如“含蓄”更有味更真切更动人,颇有说服力。
写作特色
2.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文章开头首先用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对话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接着文章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音乐讲究无声胜有声,雕塑注重含蓄不露。最后,得出结论: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结构使文章论证思路更清晰。
写作特色
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
课堂小结
无言之美
引出问题:言和意的关系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懂得“无言之美”
文学:言不必尽意
雕塑:含蓄不露
不“吐肚子”
感受无言之美
板书设计
音乐: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