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同 步 教 学 课 件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山水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素养)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走近作者
资料链接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听 录 音 朗 读 课 文
《山水画的意境》
识记生字
灵魂( ) 惆怅( )
气概( ) 真挚( )
暮霭( ) 渲染( )
赋予( ) 颐和园( )
惨淡( )
hún
chóu chànɡ
ɡài
zhì
ǎi
xuàn
yǔ
cǎn
yí
多音字
柏
bǎi
bó
柏树
柏林
横
héng
hèng
横竖
蛮横
理解词语
惆怅
真挚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伤感,失意。
整体感知
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1.通过对比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
意境对于山水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使观赏者见景生情
使画面产生情趣,打动人心
灵魂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证明前面提出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研读课文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论证
研读课文
第4段运用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从而论证意境是诗画的灵魂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举例论证
研读课文
说一说: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研读课文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研读课文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
第5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5段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研读课文
说说第5段在文中的作用。
对上文的总结
引起下文
表明观点
承上启下
过渡段
研读课文
齐读最后一段,本段引用杜甫的名言有何作用?
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研读课文
第8段最后一句话能否删除?为什么?
因为这一句从反面进行论证,说明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对于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是对上文的补充,使论证更全面。
不能
研读课文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文章论述的中心是意境,而结尾又说明意匠,这样写合适吗?谈谈你的理由。
这样写合适。因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点。诗人、画家要想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有了意匠,意境也会具有独创性。因而结尾说明意匠,这是获得山水画意境的关键,所以这样写合适。
合作探究
这样写合适。因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点。诗人、画家要想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有了意匠,意境也会具有独创性。因而结尾说明意匠,这是获得山水画意境的关键,所以这样写合适。
合作探究
这样写不合适。因为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是加工手段,是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关系。文章的标题是《山水画的意境》,重点说明的是意境,而不是意匠,所以这样写不够妥当。
合作探究
墨竹图题诗
[清]郑 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拓展延伸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品味鉴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对新的生活充满期盼。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以毛泽东诗词为题的化作不计其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名句之一。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该系列作品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
《万山红遍》
辉煌灿烂 博大雄伟 厚重凝练
南国深秋图景
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论证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接着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获得意境;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写作特色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论述古诗中往往有很好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的观点,举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子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事例,充分地论证了寓情于景,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文章中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为了说明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来论证。此外,作者还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与一位画家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画进行对比,阐明了长期观察对创造意境的意义,令人信服。
写作特色
山水画的意境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分析问题
阐释什么是意境
结论:
学会欣赏意境
提高欣赏水平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