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文言文句式篇
——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
2
3
1
内容回顾
介词结构后置
固定句式
目录
1
内容回顾
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典型格式)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4.直接表示判断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6.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被动句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省略句
1.省主语
2.省谓语
3.省宾语
4.省介词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定语后置
1.“中心语+后置定语+者”
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3.“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4.“中心语+之+后置定语
5.“中心语+数量词”的形式
2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说说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介词结构“以……”
具告以事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结构“乎……”
生乎吾前,其闻到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结:
标志性词语
“以”
“于”
“乎”
牛刀小试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3.蒙辞以军中多务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于帝告之
蒙以军中多务辞
3
固定句式
所为固定句式,即指古代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组合。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译法。
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
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怎么办”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译: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例: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2.“如……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怎么样"。
3.奈……何。译成“怎么办”
4.若……何。可译为“对……怎么办?”。
例: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 汤问》)
译: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例: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译:虞姬虞姬,我能怎么办呢?
例: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
5.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例: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其它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何为……?(为什么……?)
如:君何为生我家?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1.何以……为、何……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译: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2."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3."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4."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表示选择问的固定结构
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吾与徐公孰美?
2.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其他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译:由于家境清贫,没法买书来读
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不汇聚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2.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3.是故(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4."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刑免:判罪免官。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患( ) (2)市(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祸害
集市
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