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30 15:30:40

文档简介

沪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3.(2016九上·麦积期中)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A.A B.B C.C D.D
4.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5.(2020·九龙坡模拟)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
6.(2018九上·吴中期末)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
7.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能灭火 B.没有达到着火点
C.纸不是可燃物 D.没有与氧气接触
8.(2022九上·襄都期中)如图所示是通过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
C.白磷量不足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9.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10.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1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生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加油站、加气站等地严禁烟火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12.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虽然固体质量减少,但这并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B.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得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反应的镁条质量。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13.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KMnO4 K2MnO4+MnO2+O2↑
B.Mg+O2═MgO2
C.Cu+FeSO4═CuSO4+Fe
D.Na2CO3+HCl═NaCl+H2O+CO2↑
14.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B.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减少空气污染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15.化学反应会受到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烧烤时,用扇子向红热的木炭扇风,反应会加快,火会更旺,其原因是(  )
A.反应温度降低 B.CO2浓度增大
C.O2浓度增大 D.降低木炭着火点
1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B.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二、填空题。
17.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周末,小晋同学一家三口到风景秀丽的山区踏青,并准备自制烧烤。
①烧烤时,为使木炭燃烧更旺,小晋将木炭架空,原因是   。
②离开时,为防止引发火灾,请给出一种熄灭余火的简易方法   。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变化。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   (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高烧”,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C.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3)家用燃气主要有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H2、CH4、CO)和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3H8、C4H10、C3H6、C4H8)等,为了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以在厨房中安装泄气报警器(如图所示)。
①如果某家庭用的是天然气,报警器的位置应按    (填“A”“B”)图安装,原因是   。
②如果厨房里发生燃气泄漏,是否可以开灯   (填“可以”或“不可以”)检查。
(4)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气灶   (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
18.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m和n的关系为:m    n(填“<”或“>”或“=”)。
(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反应前氢氧化钠、硫酸铜和锥形瓶总质量为xg;反应混合物和锥形瓶总质量为yg。x和y的关系为:x    y(填“<”或“>”或“=”)。
(3)丙同学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铜片的质量为a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bg。a与b的关系为:a    b(填“<”或“>”或“=”)。
(4)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你认为用有气体参加成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   进行,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19.2H2+O2 2H2O的读法: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   份质量的氢气和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水;
(2)每   个氢分子和   个氧   反应生成   个   。
20.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酒精中所含元素的种类。
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且干燥的漏斗,将导气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观察到漏斗内壁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酒精中一定含有   和   两种元素。
21.在严寒的冬季因用煤炉取暖使用不当而造成煤气中毒的悲剧时有发生。试回答:
“煤气”产生的原因是   ;“煤气”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一氧化碳与人体的   结合,导致人体缺氧;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是   。
三、实验题。
22.(2020九上·仙游期末)某小组同学选择白磷和红磷作为可燃物,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中,瓶1、瓶2充入氧气,瓶3中充满80 ℃的热水,水槽中盛放80
℃热水。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1)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瓶2、瓶3中分别加入   ,则可同时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3)若仅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则相应的实验方案是   。
四、计算类题。
23.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燃烧有放热、发光现象,但是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热发光,故A错误;
B、可燃物燃烧时不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火焰,故B错误;
C、铁能在纯氧中燃烧,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因此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故C错误;
D、根据燃烧的概念可知,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2.【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选项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A、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故A错误;
B、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能降低温度并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灭火,故B正确;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能隔绝空气或氧气灭火,故C正确;
D、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的目的则是利用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的原理灭火,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4.【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x的数值为31,故A正确;
B、甲、丁的质量比为7g:11g=7:11,若甲、丁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则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故B正确;
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丁是该反应的生成物,则丁不可能是单质,故C错误;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g:4g=7:4,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7g,乙的质量减少4g,则甲和乙为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物质,丁的质量增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20+20+20=13+16+20+x,解得x=31。
5.【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不参加反应,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根据题目中的图可知,反应后,甲、乙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1-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1-42%-40%-10%=8%,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14%-8%):(40%-6%)=3:17,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70%-42%):(40%-6%)=14:17,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催化剂,或杂质再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不变。
B、根据题目中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情况,先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再判断反应类型。
C、D、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量之比=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量之比。
6.【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不合理,A符合题意;
B、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合理,B不符合题意;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是提供充足的氧气,合理,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吸热。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合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的通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7.【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过程中存在可燃物,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但纸船没有燃烧,其原因为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B;
故答案为:B。
【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8.【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若此时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所得结果会小于实际结果,所以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白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反应,如果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如果不是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分析。
B、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分析。
C、根据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9.【答案】D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CuO2Cu+CO2↑.
A、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前固体CuO中含有氧原子,反应后固体Cu中不含有氧原子,所以该叙述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该叙述错误;
C、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是碳的物质的量的2倍,所以该叙述错误;
D、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所以该叙述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解答此题时,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10.【答案】B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我们先分析一下不同的药品分别处于的环境: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解答】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实验2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是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不会继续燃烧,故A错误;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B正确;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水中白磷与氧气接触可以燃烧,而不是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了燃烧条件,人们往往认为可燃物在水中不能燃烧.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11.【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降低室内天然气的浓度,故A正确;
B、119是消防火警电话,发生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故B正确;
C、加油站、加气站等含有易燃物,应严禁烟火,以防发生火灾,故C正确;
D、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目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事故及其处理方式解答。
12.【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因此虽然固体质量减少,但这并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
B、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故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反应的镁条质量,故C正确;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质量守恒,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3.【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加热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故A正确;
B、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故B错误;
C、铜与硫酸亚铁不能反应,故C错误;
D、该方程式原子不守恒,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B、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C、铜的金属活泼性弱于铁,铜与硫酸亚铁不反应;
D、该方程式原子不守恒。
14.【答案】B
【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故B符合题意;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注重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15.【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烧烤时,用扇子向红热的木炭扇风,空气流速加快,氧气浓度增大,火会更旺,故选C;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6.【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反应物中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A错误;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故B正确;
C、该反应中共涉及3种元素,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
17.【答案】(1)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用水浇灭
(2)热量;不可再生能源;C
(3)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可以
(4)空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解析】【解答】(1)①将木炭架空可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木炭燃烧更旺,故答案为: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②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离开时,为防止引发火灾,可用水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用水浇灭;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石油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A、化石燃料往往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故A正确;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B正确;
C、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是一种混合物,故C错误;
D、乙醇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故D正确;
故答案为:热量;不可再生能源;C;
(3)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密度小于空气,报警器的位置应按A图安装,故答案为: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②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如果厨房里发生燃气泄漏,不可以开灯检查,故答案为:不可以;
(4)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气灶空气进入量,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充分,故答案为:空气。
【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化学变化往往伴随能量变化,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3)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燃气泄漏,遇电火花会发生火灾;
(4)增大氧气浓度可使燃烧更充分。
18.【答案】(1)>
(2)=
(3)<
(4)在密闭容器中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灰烬和坩埚的质量小于木炭和坩埚的质量,则m>n,故答案为:>;
(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质量,则x=y,故答案为:=;
(3)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铜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则铜锈质量大于铜的质量,即a(4)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才能判断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故答案为:在密闭容器中。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9.【答案】(1)4;32;36
(2)2;1;分子;2;水分子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1) 2H2+O2 2H2O的读法之一: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故答案为:4;32;36;
(2)2H2+O2 2H2O的读法之二: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故答案为:2;1;分子;2;水分子。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分析。
20.【答案】水珠;变浑浊;氢(或H);碳(或 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酒精燃烧,使得干冷的漏斗上出现水珠,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有水,而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可推断酒精燃烧的产物中含有氢元素(H),右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加之酒精燃烧是酒精跟氧气发生反应,产物中的氧元素暂时无法确定其来源,故可先确定酒精中一定含有碳(C)和氢(H)两种元素,而氧,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
21.【答案】煤的不完全燃烧;血红蛋白;室内通风(或烟囱排气通畅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 “煤气”产生的原因是煤的不完全燃烧;“煤气”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一氧化碳与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是:白室内通风(或烟囱排气通畅等,合理即可),故答案为:煤的不完全燃烧;血红蛋白;白室内通风(或烟囱排气通畅等,合理即可)。
【分析】“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是由于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从而中毒。
22.【答案】(1)4P+5O2 2P2O5
(2)红磷、白磷(顺序错,不得分)
(3)向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2)瓶1、瓶2充入氧气,温度相同,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控制变量的原理,瓶2中应放入红磷,这样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瓶3中充满水,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与氧气接触,根据燃烧的条件和控制变量的原理,瓶3中应放入白磷,这样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方案是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分析】(1)根据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及方案的设计方法分析
23.【答案】(1)3
(2)14:3
(3)2A+B 2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x=3,故答案为:3;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51-23):(9-3)=14:3,故答案为:14:3;
(3)设A、B、D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x:y:z,A、B、D三种物质反应的质量比:(51-23):(9-3):(51-17)=14:3:17,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有:28x:12y:34z=14:3:17,解得x:y:z=2:1: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A+B 2D,故答案为:2A+B 2D 。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吧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A、B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D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51+9+17+3=23+3+x+51,解得x=3。
1 / 1沪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燃烧有放热、发光现象,但是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热发光,故A错误;
B、可燃物燃烧时不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火焰,故B错误;
C、铁能在纯氧中燃烧,但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因此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不一定能燃烧,故C错误;
D、根据燃烧的概念可知,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选项正确.
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3.(2016九上·麦积期中)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A、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故A错误;
B、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能降低温度并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灭火,故B正确;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能隔绝空气或氧气灭火,故C正确;
D、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的目的则是利用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的原理灭火,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4.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x的数值为31,故A正确;
B、甲、丁的质量比为7g:11g=7:11,若甲、丁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则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故B正确;
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丁是该反应的生成物,则丁不可能是单质,故C错误;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g:4g=7:4,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7g,乙的质量减少4g,则甲和乙为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物质,丁的质量增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20+20+20=13+16+20+x,解得x=31。
5.(2020·九龙坡模拟)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不参加反应,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根据题目中的图可知,反应后,甲、乙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1-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1-42%-40%-10%=8%,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14%-8%):(40%-6%)=3:17,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70%-42%):(40%-6%)=14:17,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催化剂,或杂质再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不变。
B、根据题目中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情况,先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再判断反应类型。
C、D、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量之比=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量之比。
6.(2018九上·吴中期末)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
【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不合理,A符合题意;
B、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合理,B不符合题意;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是提供充足的氧气,合理,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吸热。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合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的通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得到的灭火原理有: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7.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能灭火 B.没有达到着火点
C.纸不是可燃物 D.没有与氧气接触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过程中存在可燃物,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但纸船没有燃烧,其原因为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B;
故答案为:B。
【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8.(2022九上·襄都期中)如图所示是通过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
C.白磷量不足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若此时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所得结果会小于实际结果,所以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白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反应,如果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如果不是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分析。
B、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分析。
C、根据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9.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答案】D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CuO2Cu+CO2↑.
A、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前固体CuO中含有氧原子,反应后固体Cu中不含有氧原子,所以该叙述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该叙述错误;
C、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是碳的物质的量的2倍,所以该叙述错误;
D、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所以该叙述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解答此题时,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10.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分析】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我们先分析一下不同的药品分别处于的环境: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解答】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实验2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是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不会继续燃烧,故A错误;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B正确;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水中白磷与氧气接触可以燃烧,而不是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对比的方法验证了燃烧条件,人们往往认为可燃物在水中不能燃烧.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1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生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加油站、加气站等地严禁烟火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解答】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降低室内天然气的浓度,故A正确;
B、119是消防火警电话,发生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故B正确;
C、加油站、加气站等含有易燃物,应严禁烟火,以防发生火灾,故C正确;
D、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目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事故及其处理方式解答。
12.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虽然固体质量减少,但这并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B.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得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反应的镁条质量。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因此虽然固体质量减少,但这并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
B、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故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反应的镁条质量,故C正确;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的得失,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质量守恒,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3.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KMnO4 K2MnO4+MnO2+O2↑
B.Mg+O2═MgO2
C.Cu+FeSO4═CuSO4+Fe
D.Na2CO3+HCl═NaCl+H2O+CO2↑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加热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故A正确;
B、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2MgO,故B错误;
C、铜与硫酸亚铁不能反应,故C错误;
D、该方程式原子不守恒,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B、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C、铜的金属活泼性弱于铁,铜与硫酸亚铁不反应;
D、该方程式原子不守恒。
14.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B.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减少空气污染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B
【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有利于保护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故B符合题意;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注重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15.化学反应会受到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烧烤时,用扇子向红热的木炭扇风,反应会加快,火会更旺,其原因是(  )
A.反应温度降低 B.CO2浓度增大
C.O2浓度增大 D.降低木炭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解析】【解答】烧烤时,用扇子向红热的木炭扇风,空气流速加快,氧气浓度增大,火会更旺,故选C;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B.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反应物中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A错误;
B、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故B正确;
C、该反应中共涉及3种元素,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
二、填空题。
17.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周末,小晋同学一家三口到风景秀丽的山区踏青,并准备自制烧烤。
①烧烤时,为使木炭燃烧更旺,小晋将木炭架空,原因是   。
②离开时,为防止引发火灾,请给出一种熄灭余火的简易方法   。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变化。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   (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高烧”,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C.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3)家用燃气主要有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H2、CH4、CO)和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3H8、C4H10、C3H6、C4H8)等,为了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以在厨房中安装泄气报警器(如图所示)。
①如果某家庭用的是天然气,报警器的位置应按    (填“A”“B”)图安装,原因是   。
②如果厨房里发生燃气泄漏,是否可以开灯   (填“可以”或“不可以”)检查。
(4)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气灶   (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
【答案】(1)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用水浇灭
(2)热量;不可再生能源;C
(3)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可以
(4)空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解析】【解答】(1)①将木炭架空可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木炭燃烧更旺,故答案为: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②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离开时,为防止引发火灾,可用水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答案为:用水浇灭;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石油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A、化石燃料往往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故A正确;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B正确;
C、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是一种混合物,故C错误;
D、乙醇燃烧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故D正确;
故答案为:热量;不可再生能源;C;
(3)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密度小于空气,报警器的位置应按A图安装,故答案为: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②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如果厨房里发生燃气泄漏,不可以开灯检查,故答案为:不可以;
(4)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气灶空气进入量,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充分,故答案为:空气。
【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化学变化往往伴随能量变化,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3)天然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燃气泄漏,遇电火花会发生火灾;
(4)增大氧气浓度可使燃烧更充分。
18.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m和n的关系为:m    n(填“<”或“>”或“=”)。
(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反应前氢氧化钠、硫酸铜和锥形瓶总质量为xg;反应混合物和锥形瓶总质量为yg。x和y的关系为:x    y(填“<”或“>”或“=”)。
(3)丙同学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铜片的质量为a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bg。a与b的关系为:a    b(填“<”或“>”或“=”)。
(4)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你认为用有气体参加成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   进行,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答案】(1)>
(2)=
(3)<
(4)在密闭容器中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导致反应后灰烬和坩埚的质量小于木炭和坩埚的质量,则m>n,故答案为:>;
(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质量,则x=y,故答案为:=;
(3)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铜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则铜锈质量大于铜的质量,即a(4)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才能判断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故答案为:在密闭容器中。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9.2H2+O2 2H2O的读法: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   份质量的氢气和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水;
(2)每   个氢分子和   个氧   反应生成   个   。
【答案】(1)4;32;36
(2)2;1;分子;2;水分子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1) 2H2+O2 2H2O的读法之一: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故答案为:4;32;36;
(2)2H2+O2 2H2O的读法之二: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故答案为:2;1;分子;2;水分子。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分析。
20.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酒精中所含元素的种类。
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且干燥的漏斗,将导气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观察到漏斗内壁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酒精中一定含有   和   两种元素。
【答案】水珠;变浑浊;氢(或H);碳(或 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酒精燃烧,使得干冷的漏斗上出现水珠,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有水,而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可推断酒精燃烧的产物中含有氢元素(H),右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加之酒精燃烧是酒精跟氧气发生反应,产物中的氧元素暂时无法确定其来源,故可先确定酒精中一定含有碳(C)和氢(H)两种元素,而氧,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
21.在严寒的冬季因用煤炉取暖使用不当而造成煤气中毒的悲剧时有发生。试回答:
“煤气”产生的原因是   ;“煤气”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一氧化碳与人体的   结合,导致人体缺氧;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是   。
【答案】煤的不完全燃烧;血红蛋白;室内通风(或烟囱排气通畅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 “煤气”产生的原因是煤的不完全燃烧;“煤气”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一氧化碳与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是:白室内通风(或烟囱排气通畅等,合理即可),故答案为:煤的不完全燃烧;血红蛋白;白室内通风(或烟囱排气通畅等,合理即可)。
【分析】“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是由于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从而中毒。
三、实验题。
22.(2020九上·仙游期末)某小组同学选择白磷和红磷作为可燃物,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中,瓶1、瓶2充入氧气,瓶3中充满80 ℃的热水,水槽中盛放80
℃热水。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1)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瓶2、瓶3中分别加入   ,则可同时证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3)若仅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则相应的实验方案是   。
【答案】(1)4P+5O2 2P2O5
(2)红磷、白磷(顺序错,不得分)
(3)向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2)瓶1、瓶2充入氧气,温度相同,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控制变量的原理,瓶2中应放入红磷,这样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瓶3中充满水,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瓶1中加入少量白磷与氧气接触,根据燃烧的条件和控制变量的原理,瓶3中应放入白磷,这样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利用瓶3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方案是瓶3中加入少量白磷,从b口向瓶3中通入氧气,若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则可证明“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分析】(1)根据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及方案的设计方法分析
四、计算类题。
23.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 51 9 3 17
反应后的质量 23 3 x 51
(1)x=   。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
(3)如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用A、B、D表示)。
【答案】(1)3
(2)14:3
(3)2A+B 2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分析可知,x=3,故答案为:3;
(2)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51-23):(9-3)=14:3,故答案为:14:3;
(3)设A、B、D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x:y:z,A、B、D三种物质反应的质量比:(51-23):(9-3):(51-17)=14:3:17,A、B、D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12、34,则有:28x:12y:34z=14:3:17,解得x:y:z=2:1: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A+B 2D,故答案为:2A+B 2D 。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吧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A、B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D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51+9+17+3=23+3+x+51,解得x=3。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