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第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8-31 10:21:27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第1课时)
一、单选题
1.要具有良好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C.固执已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2.(2016九上·北京期中)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3.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臭味产生 B.骨变软
C.骨变灰白色 D.骨变硬脆
4.科学探究的第一步通常应该是(  )
A.制订实验计划 B.猜想与假设
C.发现并提出问题 D.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5.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二、科学探究题
6.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这说明石蜡难溶于水且其密度比水的   。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炭化。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7.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2)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   。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4)小科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他猜想:黑色物质会不会是镁带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   。小科询问老师后获知:许多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他原来的结论   (填序号)。
①正确 ②错误 ③可能错误
8.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的现象之一,许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那么凡是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肖明同学找来蜡烛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下表中有关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⑴点燃蜡烛,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约1~2min后,再吹灭蜡烛 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   ,用手触摸烧杯壁,有   的感觉; ②澄清石灰水变   ; ③蜡烛逐渐变    ①蜡烛燃烧时有   和   放出; ②蜡烛燃烧时有   和   生成,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⑵观察白炽灯内钨丝的颜色和状态,然后通电,观察现象,约1~2min后,停止通电,比较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①钨丝是   色的    体; ②通电后灯泡发出   光,用手靠近灯泡,有   的感觉; 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   (填“有”或“没有”)变化 ①钨丝通电时也有   和   放出; ②通电前后,钨丝本身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综上所述,你对有关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学习化学要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不符合题意;
B、学习化学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不符合题意;
C、学习化学要多交流,符合题意;
D、学习化学要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及要求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A选项的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选项的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它们都散到空气中,我们看到蜡烛在逐渐变小.故C选项的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故D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蜡烛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对四个选项做出判断.
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
B、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C、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
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
3.【答案】B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将鱼骨用火煅烧,有机物能燃烧,且有焦糊的臭味,剩余物为无机物不易燃烧,骨会慢慢变成灰白色,变得脆硬,用镊子轻敲煅烧后的骨,骨会碎裂,为骨的煅烧。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解答该问题时首先要对鱼肋骨成分进行确定,再利用其性质进行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分析,科学探究主要包括发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等步骤。
5.【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探究实验中的各步骤进行分析,探究实验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步骤。
6.【答案】(1)小
(2)a
(3)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要认真分析,多方求证,通过反复实验、查找资料、询问老师或同学等方式寻求答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应置之不理。
【分析】根据蜡烛的性质分析;根据三层火焰中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分析;根据探究实验的要求分析。
7.【答案】(1)有白色固体
(2)生成发出耀眼的白光
(3)化学
(4)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③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白色固体生成最能说明镁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2)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4)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又发现了判断物质颜色的一种方法,即有些物质在粉末状态时可能会呈现黑色,可以判断,原来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析;根据镁燃烧的现象分析。
8.【答案】水;发热;浑浊;短;光;热;水;二氧化碳;化学;灰黑色;固;黄;发热;没有;光;热;没有;物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实验现象: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用手触摸烧杯壁,有发热感觉;②石灰水变浑浊;③蜡烛逐渐短;实验结论:①蜡烛燃烧时有光和热放出;②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2)实验现象:①钨丝是灰黑色的固体;②通电后灯泡炮发出黄光.用手靠近灯泡,有发热的感觉;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没有变化;实验结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分析;根据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的本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变化要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1 / 1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第1课时)
一、单选题
1.要具有良好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C.固执已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学习化学要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不符合题意;
B、学习化学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不符合题意;
C、学习化学要多交流,符合题意;
D、学习化学要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及要求分析。
2.(2016九上·北京期中)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解: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A选项的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选项的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它们都散到空气中,我们看到蜡烛在逐渐变小.故C选项的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故D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蜡烛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可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对四个选项做出判断.
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
B、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C、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
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观察不到.
3.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臭味产生 B.骨变软
C.骨变灰白色 D.骨变硬脆
【答案】B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将鱼骨用火煅烧,有机物能燃烧,且有焦糊的臭味,剩余物为无机物不易燃烧,骨会慢慢变成灰白色,变得脆硬,用镊子轻敲煅烧后的骨,骨会碎裂,为骨的煅烧。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解答该问题时首先要对鱼肋骨成分进行确定,再利用其性质进行判断。
4.科学探究的第一步通常应该是(  )
A.制订实验计划 B.猜想与假设
C.发现并提出问题 D.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分析,科学探究主要包括发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等步骤。
5.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某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探究实验中的各步骤进行分析,探究实验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等步骤。
二、科学探究题
6.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这说明石蜡难溶于水且其密度比水的   。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炭化。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1)小
(2)a
(3)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要认真分析,多方求证,通过反复实验、查找资料、询问老师或同学等方式寻求答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应置之不理。
【分析】根据蜡烛的性质分析;根据三层火焰中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分析;根据探究实验的要求分析。
7.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2)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   。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
(4)小科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他猜想:黑色物质会不会是镁带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   。小科询问老师后获知:许多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他原来的结论   (填序号)。
①正确 ②错误 ③可能错误
【答案】(1)有白色固体
(2)生成发出耀眼的白光
(3)化学
(4)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③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白色固体生成最能说明镁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2)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4)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通过查阅资料,小科又发现了判断物质颜色的一种方法,即有些物质在粉末状态时可能会呈现黑色,可以判断,原来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析;根据镁燃烧的现象分析。
8.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的现象之一,许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那么凡是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肖明同学找来蜡烛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下表中有关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⑴点燃蜡烛,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约1~2min后,再吹灭蜡烛 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   ,用手触摸烧杯壁,有   的感觉; ②澄清石灰水变   ; ③蜡烛逐渐变    ①蜡烛燃烧时有   和   放出; ②蜡烛燃烧时有   和   生成,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⑵观察白炽灯内钨丝的颜色和状态,然后通电,观察现象,约1~2min后,停止通电,比较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①钨丝是   色的    体; ②通电后灯泡发出   光,用手靠近灯泡,有   的感觉; 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   (填“有”或“没有”)变化 ①钨丝通电时也有   和   放出; ②通电前后,钨丝本身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综上所述,你对有关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水;发热;浑浊;短;光;热;水;二氧化碳;化学;灰黑色;固;黄;发热;没有;光;热;没有;物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实验现象: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用手触摸烧杯壁,有发热感觉;②石灰水变浑浊;③蜡烛逐渐短;实验结论:①蜡烛燃烧时有光和热放出;②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2)实验现象:①钨丝是灰黑色的固体;②通电后灯泡炮发出黄光.用手靠近灯泡,有发热的感觉;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没有变化;实验结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分析;根据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的本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变化要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