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楚汉之争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2021七上·莆田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史实;
B.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史实;
C.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世纪的末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年代的换算方法的掌握来分析回答,注意公元前是后两位数字越大,为世纪初,后两位数字越小,为世纪末。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令人叹息。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最后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2016·青岛)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的有关知识的把握能力.
7.(2021七下·淮滨开学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罚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秦朝的徭役繁重, 秦朝的赋税很重 , 秦朝的刑罚残酷 ,这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细心辨别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秦代的刑具 《大泽乡起义》
A.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残酷的刑罚导致大泽乡起义
C.思想的禁锢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繁重的徭役导致大泽乡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秦代的刑具反映了秦朝残酷的刑罚,从而导致了大泽乡起义,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9.“(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材料说明( )
A.没有遇雨误期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C.极其残酷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
D.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材料说明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西楚霸王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成语“破釜沉舟”表现出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成语由此而来。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小丹创作了一幅漫画,画中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以示决一死战。这一漫画反映的情境出现在( )
A.长平之战中 B.大泽乡起义中
C.巨鹿之战中 D.楚汉之争中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成语由此而来。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
A.赢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战术正确 D.兵多将广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以看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这是项羽败给了刘邦的原因,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有人曾用“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来形容秦朝的社会状况。意思是说,秦朝时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治安混乱 B.刑罚残酷 C.社会安定 D.人口众多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关键信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可知,这是由于秦朝实行残酷刑法,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置,题干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刑罚严酷,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嬴政称帝之初,曾将六国文稿收蓄咸阳,集中文学博士清理,欲以兴太平”,但这批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令秦朝统治集团芒刺在背,于是李斯上奏,建议“焚书”并被秦始皇所接受,材料反映了( )
A.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违背了儒士应坚守的底线
B.秦始皇由“文籍收蓄”到“文籍焚毁”是由其个人性格特点决定的
C.李斯上奏“焚书”,说明李斯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D.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威胁了秦朝的统治,是焚书的根本原因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但这批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令秦朝统治集团芒刺在背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是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威胁了秦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史记》评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意思是陈胜、吴广虽然在起义不久后身死,但各地响应的起义队伍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由于陈胜最早拉开反秦序幕,所以功不可没。材料评价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B.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C.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 D.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陈胜、吴广虽然在起义不久后身死,但各地响应的起义队伍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由于陈胜最早拉开反秦序幕,所以功不可没 ”可知,材料评价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2021七上·金水期中)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A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7.(2022七上·南山期中)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D正确;
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确,故A错误;
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
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的标准,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曾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最后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
19.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指的是( )
A.楚国与西汉之间的争夺 B.项羽与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C.陈胜、吴广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D.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0.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中的这段话说明了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兵强马壮 B.善用人才 C.兵精将广 D.收揽民心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刘邦善用人才,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的成年男子有300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去服徭役和兵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 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1)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陈胜。反对秦朝的暴政
(3)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因果关系)。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由材料“ 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的成年男子有300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去服徭役和兵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可知,秦朝的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依据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及所学可知,这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豪言壮语;其目的是反对秦朝的暴政。
(3)材料一主要讲了秦朝的赋税和劳役沉重,材料二主要讲了秦朝的刑法比较严苛,材料三主要讲了陈胜号召人民推翻秦朝的统治,据此即可得出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 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
【答案】(1)不同之处:贾谊认为秦始皇统治残暴;柳宗元则认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主要因素:个人立场、时代背景不同;等等
(2)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成,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概括可知,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为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贾谊否定了秦始皇,认为秦始皇统治残暴 。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认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立场,时代背景不同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之衰】
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四: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过秦论》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答案】(1)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建立郡县制;奖励军功
(2)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措施:确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
(3)陈胜、吴广起义。
(4)原因:秦朝实行暴政。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重视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商鞅变法有关,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统一六国。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得到了的启发有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楚汉之争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2.(2021七上·莆田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陈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4.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令人叹息。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5.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6.(2016·青岛)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7.(2021七下·淮滨开学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罚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8.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秦代的刑具 《大泽乡起义》
A.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残酷的刑罚导致大泽乡起义
C.思想的禁锢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繁重的徭役导致大泽乡起义
9.“(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材料说明( )
A.没有遇雨误期就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B.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C.极其残酷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
D.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10.西楚霸王项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成语“破釜沉舟”表现出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1.小丹创作了一幅漫画,画中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以示决一死战。这一漫画反映的情境出现在( )
A.长平之战中 B.大泽乡起义中
C.巨鹿之战中 D.楚汉之争中
12.《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
A.赢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战术正确 D.兵多将广
13.有人曾用“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来形容秦朝的社会状况。意思是说,秦朝时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治安混乱 B.刑罚残酷 C.社会安定 D.人口众多
14.“嬴政称帝之初,曾将六国文稿收蓄咸阳,集中文学博士清理,欲以兴太平”,但这批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令秦朝统治集团芒刺在背,于是李斯上奏,建议“焚书”并被秦始皇所接受,材料反映了( )
A.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违背了儒士应坚守的底线
B.秦始皇由“文籍收蓄”到“文籍焚毁”是由其个人性格特点决定的
C.李斯上奏“焚书”,说明李斯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D.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威胁了秦朝的统治,是焚书的根本原因
15.《史记》评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意思是陈胜、吴广虽然在起义不久后身死,但各地响应的起义队伍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由于陈胜最早拉开反秦序幕,所以功不可没。材料评价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B.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C.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 D.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
16.(2021七上·金水期中)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17.(2022七上·南山期中)如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迁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 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18.曾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19.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指的是( )
A.楚国与西汉之间的争夺 B.项羽与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C.陈胜、吴广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D.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20.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中的这段话说明了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兵强马壮 B.善用人才 C.兵精将广 D.收揽民心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的成年男子有300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去服徭役和兵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 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 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
23.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秦之兴】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秦之衰】
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秦之亡】
材料四: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过秦论》
(1)材料一中哪个国家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哪次变法有关?说出这次变法的两点内容。
(2)材料二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答案】D
【知识点】历史时间计算
【解析】【分析】A.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史实;
B.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史实;
C.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这一年是公元前3世纪的末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历史年代的换算方法的掌握来分析回答,注意公元前是后两位数字越大,为世纪初,后两位数字越小,为世纪末。
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最后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的有关知识的把握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秦朝的徭役繁重, 秦朝的赋税很重 , 秦朝的刑罚残酷 ,这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来回答,注意细心辨别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秦代的刑具反映了秦朝残酷的刑罚,从而导致了大泽乡起义,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陈胜、吴广戍边的队伍)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们)估计自己肯定会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他们)都要被斩首。”,这段材料说明遇雨误期是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成语由此而来。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成语由此而来。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以看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这是项羽败给了刘邦的原因,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关键信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可知,这是由于秦朝实行残酷刑法,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置,题干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刑罚严酷,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但这批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令秦朝统治集团芒刺在背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的根本原因是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威胁了秦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陈胜、吴广虽然在起义不久后身死,但各地响应的起义队伍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由于陈胜最早拉开反秦序幕,所以功不可没 ”可知,材料评价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A符合题意;
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7.【答案】D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D正确;
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确,故A错误;
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
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的标准,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最后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
1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0.【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刘邦善用人才,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答案】(1)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陈胜。反对秦朝的暴政
(3)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因果关系)。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1)由材料“ 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物的2/3上缴国家,每年在外服役的成年男子有300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去服徭役和兵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 ”“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可知,秦朝的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2)依据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及所学可知,这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豪言壮语;其目的是反对秦朝的暴政。
(3)材料一主要讲了秦朝的赋税和劳役沉重,材料二主要讲了秦朝的刑法比较严苛,材料三主要讲了陈胜号召人民推翻秦朝的统治,据此即可得出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2.【答案】(1)不同之处:贾谊认为秦始皇统治残暴;柳宗元则认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主要因素:个人立场、时代背景不同;等等
(2)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成,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概括可知,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为贾谊从儒学的角度进行评价,贾谊否定了秦始皇,认为秦始皇统治残暴 。柳宗元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评价,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认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立场,时代背景不同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答案】(1)秦国。商鞅变法。内容:建立郡县制;奖励军功
(2)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措施:确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
(3)陈胜、吴广起义。
(4)原因:秦朝实行暴政。启发:改革是强国之路;重视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后来实力大增,它实力增强主要与商鞅变法有关,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秦统一六国。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这一国家,统治者在政治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得到了的启发有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