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练习】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练就好基础课程达标
1.(2020七上·余杭期末)铁粉露置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以后会变成铁锈,下列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的是( )
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
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铁粉”的质量增加、颜色变红、体积膨胀,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故A、B、C不合题意;
能够被磁铁吸引是铁粉的性质,一旦“铁粉”失去这个性质就说明生成了其它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新物质是组成和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分析。
【解答】A、“新物质”必须客观存在,不符合题意;
B、“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方面相同,不符合题意;
C、“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相同,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符合题意;
故选D。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 B.煤气爆炸、煤燃烧
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 D.石蜡熔化、碘升华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钢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符合题意;
B、 煤气爆炸、煤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是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D、 石蜡熔化、碘升华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判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烛芯周围石蜡熔化 B.产生明亮火焰
C.放出热量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解答】A、 烛芯周围石蜡熔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不符合题意;
B、 产生明亮火焰是是新物质的描述,不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不符合题意;
C、放出热量不是新物质的描述,不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不符合题意;
D、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描述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符合题意;
故选D。
5.品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平水日铸”为绍兴的名茶。为保持茶叶的品质,要做到防潮和防氧化,往往在茶叶的包装袋内放入1~2包黑色的还原铁粉作为“双吸剂”,“双吸剂”失效后会变成棕黄色物质。这一从黑色物质到棕黄色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 )
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铁生锈原理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解答】铁粉作双吸剂黑色变成棕黄色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选C。
6.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液化气做燃料
B.用铝材制作高压锅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用钢材制作铁轨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 用液化气做燃料 是利用液化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 用铝材制作高压锅是利用铝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 用钢材制作铁轨是利用钢的延展性和硬度大等,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描述结合灭火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A、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错误;
B、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故答案为:B
8.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 ;
(2)铝的化学性质有 。
【答案】(1)白色、质地较软、密度较小、导电性和传热性
(2)容易与氧气作用;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铝的密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都属于物理性质描述;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属于化学性质的描述。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应用
9.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空。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 ,“烧炭”是 。
(2)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 。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 。
【答案】(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
(3)物理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中还“可”“能够”等的为性质,否则为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 物理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解答】(1)“伐薪”为变化,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烧炭”是变化,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2)“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性质,该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为化学性质。
(3)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化学性质;(3)物理性质。
10. 2023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预计安排6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累计发射次数有望在第四季度突破500次。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液氢可以做燃料
D、液氢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选项前字母,下同)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属于实验现象的是 。
(4)属于物质用途的是 。
【答案】(1)B
(2)A
(3)D
(4)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颜色、状态等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分析;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是所有感官感觉到的分析;
(4)根据物质的应用属于用途描述分析。
【解答】(1)氢气是最轻气体为性质描述,且该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为物理性质。
(2)液氢燃烧为变化描述,氢气燃烧生成新物质水,为化学变化。
(3)液氢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是现象描述。
(4)液氢可以作燃料为氢气的用途。
故答案为:(1)B;(2)A;(3)D;(4)C。
二、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11.下面是在上科学课《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一节时,小明和小亮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2)小亮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3)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 。
(4)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
【答案】(1)电灯发光
(2)蜡烛燃烧
(3)都不支持
(4)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不是是否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根据电灯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2)根据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3)根据物质发光、发热,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可能发生化学变化分析;
(4)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判断要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不能借助现象判断分析。
【解答】(1)电灯通电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
(2)蜡烛等燃烧发光、发热,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发光、发热,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两同学观点都不正确。
(4) 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发生争论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不是利用现象判断,如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
故答案为:(1)电灯发光;(2)蜡烛燃烧;(3)都不支持;(4) 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不是是否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
12.请把下列技术应用按照所依据的物质的物理属性分类:
A.一般用钨材料做灯丝
B.玻璃刀上有一小块入造金刚石
C.用玻璃做房间的窗户
D.电线芯线一般用铜线制成
(1)利用物质硬度的是 。(填选项前字母,下同)
(2)利用物质透光性的是 。
(3)利用物质熔点高的是 。
(4)利用物质导电性的是 。
【答案】(1)B
(2)C
(3)A
(4)D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金刚石硬度可作切割工具分析;
(2)根据玻璃的透光性分析;
(3)根据物质的高熔点性分析;
(4)根据铜的导电性分析。
【解答】(1) 玻璃刀上有一小块入造金刚石 ,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
(2) 用玻璃做房间的窗户是利用玻璃的透光性。
(3) 一般用钨材料做灯丝是利用钨的高熔点性。
(4) 电线芯线一般用铜线制成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故答案为:(1)B;(2)C;(3)A;(4)D。
13.国产大飞机研制成功,在机体主结构上,设计人员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由于铝锂合金 更小,所以相比于同体积的普通铝合金 更小。舱壁的新型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 性能,可有效维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纳米材料是由纳米颗粒经过特殊制备得到的,室温下外形相同的纳米铜比普通铜可多拉长50倍而不断裂,这一事例表明纳米铜具有较好的 (填“硬度”“延展性”或“磁性”)。
【答案】密度;质量;隔热;延展性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铝锂合金密度小、飞机舱需有效维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金属的延展性分析。
【解答】 由于铝锂合金密度小,所以相比于同体积的普通铝合金质量更小, 飞机舱需有效维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所以舱壁的新型复合材料要具有良好的隔热性 , 室温下外形相同的纳米铜比普通铜可多拉长50倍而不断裂,这一事例表明纳米铜具有较好的延展性。
故答案为:密度;质量;隔热;延展性。
三、开拓新思路拓展创新
14.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如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 ?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⑴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 (填物质名称),蜡烛燃烧为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⑵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 ,发出黄光,手摸灯泡感觉;c.断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拓展]物质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关于物质的变化某同学作出了下列总结,请你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举一个否定该说法的实例。
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
【答案】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水、二氧化碳;化学;发热;物理;二;①不正确,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②不正确,红墨水滴入水中,属于扩散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③不正确,蜡烛燃烧时,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同时蜡烛也发生了熔化等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结合题中所给实例,结合化学变化判断唯一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不能借助现象判断分析。
【解答】由所给猜想可知,该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
(1) 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
(2)白炽灯通电中发光,放出热量,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由上述两个例子可知,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
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属于物理变化。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红墨水滴入水中有颜色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③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但同时蜡烛发生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水、二氧化碳;化学;发热;物理;二; ①不正确,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②不正确,红墨水滴入水中,属于扩散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③不正确,蜡烛燃烧时,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同时蜡烛也发生了熔化等物理变化。
1 / 1【精彩练习】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练就好基础课程达标
1.(2020七上·余杭期末)铁粉露置在空气中时间久了以后会变成铁锈,下列选项能作为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最可靠证据的是( )
A.“铁粉”的质量增加了 B.“铁粉”的颜色变红了
C.“铁粉”的体积膨胀了 D.“铁粉”不能被磁铁吸引了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灯泡发光 B.煤气爆炸、煤燃烧
C.酒精挥发、食物腐败 D.石蜡熔化、碘升华
4.判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烛芯周围石蜡熔化 B.产生明亮火焰
C.放出热量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品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平水日铸”为绍兴的名茶。为保持茶叶的品质,要做到防潮和防氧化,往往在茶叶的包装袋内放入1~2包黑色的还原铁粉作为“双吸剂”,“双吸剂”失效后会变成棕黄色物质。这一从黑色物质到棕黄色物质的变化过程属于( )
A.化学性质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
6.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液化气做燃料
B.用铝材制作高压锅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用钢材制作铁轨
7.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8.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 ;
(2)铝的化学性质有 。
9.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空。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 ,“烧炭”是 。
(2)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 。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 。
10. 2023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预计安排6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累计发射次数有望在第四季度突破500次。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液氢可以做燃料
D、液氢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选项前字母,下同)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属于实验现象的是 。
(4)属于物质用途的是 。
二、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11.下面是在上科学课《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一节时,小明和小亮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2)小亮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
(3)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 。
(4)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
12.请把下列技术应用按照所依据的物质的物理属性分类:
A.一般用钨材料做灯丝
B.玻璃刀上有一小块入造金刚石
C.用玻璃做房间的窗户
D.电线芯线一般用铜线制成
(1)利用物质硬度的是 。(填选项前字母,下同)
(2)利用物质透光性的是 。
(3)利用物质熔点高的是 。
(4)利用物质导电性的是 。
13.国产大飞机研制成功,在机体主结构上,设计人员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由于铝锂合金 更小,所以相比于同体积的普通铝合金 更小。舱壁的新型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 性能,可有效维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纳米材料是由纳米颗粒经过特殊制备得到的,室温下外形相同的纳米铜比普通铜可多拉长50倍而不断裂,这一事例表明纳米铜具有较好的 (填“硬度”“延展性”或“磁性”)。
三、开拓新思路拓展创新
14.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如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 ?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⑴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 (填物质名称),蜡烛燃烧为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⑵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 ,发出黄光,手摸灯泡感觉;c.断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拓展]物质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关于物质的变化某同学作出了下列总结,请你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请举一个否定该说法的实例。
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铁粉”的质量增加、颜色变红、体积膨胀,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故A、B、C不合题意;
能够被磁铁吸引是铁粉的性质,一旦“铁粉”失去这个性质就说明生成了其它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新物质是组成和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分析。
【解答】A、“新物质”必须客观存在,不符合题意;
B、“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方面相同,不符合题意;
C、“新物质”可能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相同,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钢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符合题意;
B、 煤气爆炸、煤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是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D、 石蜡熔化、碘升华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解答】A、 烛芯周围石蜡熔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不符合题意;
B、 产生明亮火焰是是新物质的描述,不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不符合题意;
C、放出热量不是新物质的描述,不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不符合题意;
D、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描述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 ,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铁生锈原理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解答】铁粉作双吸剂黑色变成棕黄色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发生的化学变化。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 用液化气做燃料 是利用液化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 用铝材制作高压锅是利用铝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 用钢材制作铁轨是利用钢的延展性和硬度大等,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描述结合灭火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A、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错误;
B、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1)白色、质地较软、密度较小、导电性和传热性
(2)容易与氧气作用;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铝的密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都属于物理性质描述;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属于化学性质的描述。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应用
9.【答案】(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
(3)物理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描述中还“可”“能够”等的为性质,否则为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 物理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分析。
【解答】(1)“伐薪”为变化,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烧炭”是变化,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2)“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性质,该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为化学性质。
(3)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些都属于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化学性质;(3)物理性质。
10.【答案】(1)B
(2)A
(3)D
(4)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颜色、状态等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分析;
(2)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是所有感官感觉到的分析;
(4)根据物质的应用属于用途描述分析。
【解答】(1)氢气是最轻气体为性质描述,且该性质不需化学变化体现,为物理性质。
(2)液氢燃烧为变化描述,氢气燃烧生成新物质水,为化学变化。
(3)液氢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是现象描述。
(4)液氢可以作燃料为氢气的用途。
故答案为:(1)B;(2)A;(3)D;(4)C。
11.【答案】(1)电灯发光
(2)蜡烛燃烧
(3)都不支持
(4)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不是是否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根据电灯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2)根据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3)根据物质发光、发热,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可能发生化学变化分析;
(4)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判断要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不能借助现象判断分析。
【解答】(1)电灯通电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
(2)蜡烛等燃烧发光、发热,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发光、发热,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两同学观点都不正确。
(4) 小明和小亮两位同学发生争论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不是利用现象判断,如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
故答案为:(1)电灯发光;(2)蜡烛燃烧;(3)都不支持;(4) 没有真正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不是是否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
12.【答案】(1)B
(2)C
(3)A
(4)D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金刚石硬度可作切割工具分析;
(2)根据玻璃的透光性分析;
(3)根据物质的高熔点性分析;
(4)根据铜的导电性分析。
【解答】(1) 玻璃刀上有一小块入造金刚石 ,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
(2) 用玻璃做房间的窗户是利用玻璃的透光性。
(3) 一般用钨材料做灯丝是利用钨的高熔点性。
(4) 电线芯线一般用铜线制成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故答案为:(1)B;(2)C;(3)A;(4)D。
13.【答案】密度;质量;隔热;延展性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铝锂合金密度小、飞机舱需有效维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金属的延展性分析。
【解答】 由于铝锂合金密度小,所以相比于同体积的普通铝合金质量更小, 飞机舱需有效维持舱内的温度,降低能耗,所以舱壁的新型复合材料要具有良好的隔热性 , 室温下外形相同的纳米铜比普通铜可多拉长50倍而不断裂,这一事例表明纳米铜具有较好的延展性。
故答案为:密度;质量;隔热;延展性。
14.【答案】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水、二氧化碳;化学;发热;物理;二;①不正确,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②不正确,红墨水滴入水中,属于扩散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③不正确,蜡烛燃烧时,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同时蜡烛也发生了熔化等物理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结合题中所给实例,结合化学变化判断唯一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不能借助现象判断分析。
【解答】由所给猜想可知,该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
(1) 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
(2)白炽灯通电中发光,放出热量,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由上述两个例子可知,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
①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属于物理变化。②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红墨水滴入水中有颜色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③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但同时蜡烛发生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水、二氧化碳;化学;发热;物理;二; ①不正确,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②不正确,红墨水滴入水中,属于扩散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③不正确,蜡烛燃烧时,蜡烛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同时蜡烛也发生了熔化等物理变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