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节小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白露(9月8日前后)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气。白露节气一到,人们就会明显感觉到炎热的夏季已过,凉爽的秋季将至。据此完成下题。
1.诗经有云:“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白露节气一到,清晨多露水的原因主要是( )
A.夜间地面辐射弱
B.白天太阳辐射弱
C.夜间大气逆辐射弱
D.白天大气辐射弱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弱
读某城市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四条曲线,正确表示该城市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市区夏季午后气温明显不同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区的绿化程度比郊区高
B.市区的人口、工厂密度比郊区大
C.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郊区突出
D.市区的气流以下沉为主,郊区的气流以上升为主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某地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下列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是( )
A.热力环流 B.全球性大气环流
C.温室效应 D.季风环流
6.白天,穿堂风在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对流运动显著
B.③层大气层厚度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
C.②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③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8.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
④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图1为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题。
图1
图2
9.下列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B.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③地比④地高
C.④地气压高于③地
D.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10.描写苔藓的古诗《苔》中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中的“白日”是指(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下图为某时刻部分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上海5 610米高空的风向是( )
A.偏西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北风
12.下列城市近地面气压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青岛、上海、长沙、昆明
B.昆明、重庆、长沙、台北
C.台北、长沙、重庆、昆明
D.昆明、重庆、上海、北京
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该山间河谷冬季多雾,原因是( )
①位于河谷地区,水汽较多
②位于河谷中,风力较弱
③位于河谷中,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④夜晚降温幅度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该山间河谷此时段多雨。下列四幅图中,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
目前来看,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导致“地球变暗”的大气热力作用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面“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7.图中各处气温变化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a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B.b层:臭氧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
C.c层①处:二氧化碳较少,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较少
D.c层②处:氧原子大量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
18.下列关于图中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小,有利于飞机航行和无线电短波通信
B.温度自上而下变化较大,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以平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下而上降低
D.以对流运动为主,温度自上而下降低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 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单位:hPa)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两处对应近地面气温状况是M处>N处
B.M、N两处对应近地面气压状况是M处C.M、N两处对应近地面天气状况是M处为阴雨天气,N处为晴朗天气
D. M、N两处对应近地面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N处
20.近地面P处的风向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潍坊某学校高一地理社团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在长方形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
(1)请在下图中用“→”绘出烟雾的飘动方向。(2分)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放置在室外之前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请用实线分别绘制形成上述热力环流后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4分)
(3)分析该实验说明的地理原理。(4分)
22.威海市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图甲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图乙为部分课题研究成果。读图,回答问题。(13分)
(1)图甲中近地面受热的点是 点(填字母),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
(2)D点比B点的气温 (填高或低),原因是什么 (2分)
(3)威海市夏季的某一天特别炎热的中午,若其气压状况如图甲所示,则容易形成雷阵雨天气的是 点(填A或B),原因是什么 (2分)
(4)在图乙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城市风的流动方向。(2分)
(5)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威海市的热电厂应布局在图乙中的 处,城市绿地应布局在 处(均填数字序号)。(4分)
23.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图P)”,图P是图N中A层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N
图P
(1)图N中A为 层,其直接热源是 ,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3分)
(2)图P中①②③④⑤气压相等的是 ,气压最高的是 。(2分)
(3)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气压较高的是 地。(2分)
(4)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 (城区或郊区)。(2分)
(5)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的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 。(3分)
2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F ,I 。(3分)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有哪些 (4分)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深秋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2分)(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 (大或小)。(2分)
参考答案:
1.C
2.B
3-4AB
5-6AC
7.B
8.C
9.B
10.A
11-12AD
13-14BC
15-16BD
17-18BB
19-20DB
21.
(1)图略(顺时针方向)。
(2)
(3)该实验说明了黄沙升温快,草皮升温慢,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22.
(1)A 地面冷热不均。 B>A>C>D。
(2)低 海拔高,离地面远,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少。
(3)A A点为低压,气流上升,水汽遇冷凝结,容易形成雷阵雨天气。
(4)图略(顺时针方向)。
(5)② ①
23.
(1)对流 地面长波辐射 降低
(2)①②③ ④
(3)乙 甲
(4)海洋 城区
(5)西北风
24.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受大气的削弱作用影响,太阳辐射被削弱 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阴天时白天云量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昼夜温差小。
(4)D
(5)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