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罗平县长底民中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罗平县长底民中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学案+说课稿+教学反思(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5-08 11:08:09

文档简介

《功》教学反思
一、功是机械能这一章非常重要的一节,因为功关系是这一章的主题,学好
了功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学好功能关系。
二、我认为这节课里,可以为以后我上课吸取的教训有:
1、 重难点上的时间分配应更充分些。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课我感觉自己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多了些,处理功的正负的问题上举的例子不够充分,学生反映也比较平淡。
2、 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个难点,书上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接给出的,没有任何说明。我自己上完课感觉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化,或许学生心里还是有疑虑的,不相信的,我是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理解,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节课上直接突破呢?我还没有答案。
3、 时间上把握欠缺了些。最后一个收官的练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太紧张,这是前面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原因,中途只看过一次钟。以后要利用机会关注时间的使用量与课程进度。
总之,通过上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的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功底还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如何突破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些教学技巧上面,我必须广泛地听课积累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自己还要抓紧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我自己的努力创新,想策略。我想,今后只能奋起直追才能更好地胜任学校交给我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我可爱的学生们服务。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 功》学案
学习目标 :
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 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叉车举高货物----货物受到了______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一、功的含义:如果一个______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生活中还有哪些做功的例子:
活动二: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1)吊起重物 ( file: / / / M:\\功\\功3\\BSDWL090903功\\飞机提升重物分析.swf" \t "_parent ) (2)人推车前进 (3)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
总结:二、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判断。
观看课件中的图片,了解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
活动三: 讨论并完成下表:
结论:前两次比较,_____越大,做功越多;后两次比较,距离越_____,做功越多。所用的方法叫_________。
三、在力学中规定:功等于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
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F----____ S----____ W----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
【牛刀小试】
1.(2013四川自贡)小明将掉在地面上的物理书捡起来放在课桌上,他对课本所做功最接近于(  )
A.0.02J B.0.2J C.2J D.20J
2.(2013年临沂)下列过程中人对桶做功的是(  )
A.提着捅站立不动
B.提若桶水平移动
C.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
D.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3.某人用100N的水平推力推一重3 ( http: / / www.21cnjy.com )00N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了2m,则推力做功多少?重力做功多少?支持力做功多少?若把此物体匀速举高2m,则举力做功多少?
变式训练:
1. HYPERLINK "http://www./" (2013杭州)在甲、乙两图中,甲图地面粗糙、乙图地面光滑。质量分别为m, 2m的两个物体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相同的距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甲图中F做的功小于乙图中F做的功
B.甲图中F做的功等于乙图中F做的功
C.甲图中F做的功大于乙图中F做的功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甲、乙图中F做的功谁大
2.(2013漳州)用水平拉力F拉物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A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s,拉力F做功为W1;用同样的力F拉物体A在粗糙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拉力F做功为W2,则(  )
A.W1=W2 B.W1>W2
C.W1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 .测出: ( 1 )体重 G ; ( 2 )楼层高 h ;
( 3 )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 t 1 ,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 t 2 。
2 .计算:
( 1 )上楼所做的功; ( 2 )两次登楼过程每秒钟所做的功。《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依据的教材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第一节的内容,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以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大量列举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事例,结合动画视频逐步呈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产生错误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有奖问答”等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问题的环节,让学生提水桶,根据亲身体验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功的计算公式中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在可自主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
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活动一中,我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在活动二中,采用了学生同桌探讨的方式;在活动四中则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叉车运货物、马拉车,CAI动画课件,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生命之旅,学生良好的心理感受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心态,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了持久学习愿望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2、通过经历拔钉子过程和作图的方法,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
2、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录像、CAI课件、风景图
(2)教师器材:书包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学生体验、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新课引入 观看视频,了解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效果 一个学生举空桶,另一个学生举矿泉水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展示目标 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并明确本节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进行新课 提问:①叉车举高货物,有效果吗?生活中还有那些做功的例子?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①有:物体被举高了,②学生举例。 介绍功的含义
师生互动 观看三个图片,提问:怎样判断是否做功? 学生总结:有力、有距离,且方向一致 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共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 做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共同点: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及作图能力。
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要求学生在每个受力物体上画出所受的力,②并标上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
展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学生思考判断做不做功,明确三种不做功的典例
再展示图片:三组图片做功三组图片不做功 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 完成表格:两种方法各做了几份功? 学生汇报讨论过程及结论: 学生经历讨论过程,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展示讨论成果 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 学生体验后,进行分析,得出公式:W=FS 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归纳总结 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单位:J 插播“焦耳的生平” 学生进行观看焦耳的生平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应用知识 完成1—3题,可同桌交流 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出:1.计算格式2.统一国际单位 借助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结 1.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收获2.进入有奖问答 说出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师生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 测出自己从一楼上到五楼是所做的功及做功的时间。要求:1.测出:体重G;2.楼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a.按正常速度走上楼所用的时间;b.快速跑上楼所用的时间)计算:上楼所做的功;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所做的功。
做功
定义
二要素
不做功典例
W=FS《功》说课稿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节课。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 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 四、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新课引入 观看视频,了解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效果 一个学生举空桶,另一个学生举矿泉水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展示目标 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并明确本节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进行新课 提问:①叉车举高货物,有效果吗?生活中还有那些做功的例子?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①有:物体被举高了,②学生举例。 介绍功的含义
师生互动 观看三个图片,提问:怎样判断是否做功? 学生总结:有力、有距离,且方向一致 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共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 做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共同点: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及作图能力。
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要求学生在每个受力物体上画出所受的力,②并标上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的方向
展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学生思考判断做不做功,明确三种不做功的典例
再展示图片:三组图片做功三组图片不做功 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 完成表格:两种方法各做了几份功? 学生汇报讨论过程及结论: 学生经历讨论过程,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展示讨论成果 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 学生体验后,进行分析,得出公式:W=FS 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归纳总结 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单位:J 插播“焦耳的生平” 学生进行观看焦耳的生平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应用知识 完成1—3题,可同桌交流 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出:1.计算格式2.统一国际单位 借助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结 1.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收获2.进入有奖问答 说出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师生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 测出自己从一楼上到五楼是所做的功及做功的时间。要求:1.测出:体重G;2.楼高h;3.上楼所用的时间(a.按正常速度走上楼所用的时间;b.快速跑上楼所用的时间)计算:上楼所做的功;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所做的功。
做功
定义
二要素
不做功典例
W=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