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15:30:51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的无数朵浪花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当。
②世人所难得者唯趣,爱好收藏是一种雅趣。当下收藏书画、玉器、瓷器,甚至明清家具者众多,而收藏有价值的乌木者却是凤毛麟角。
③要解决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有些人认为考取名校,选择热门专业才能让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其实,从普通学校,非热门专业走出来并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⑤在很多发达国家,当政客们轮流粉墨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了执政者及普通民众最关注的问题。
⑥在这些定格的瞬间中,微笑,开怀大笑,无论是儿童的,还是老人的,只要是发自心底的笑,都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看到这样的笑脸,人们总不由得也付之一笑。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2.(2020高三上·榆树期末)下面几个情境中,语言表述得体、准确的一项是(  )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管教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
B.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来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某网站体育消息)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3.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邱明是小有名气的画家,朋友郭东迁新居后,请他为客厅背景画一幅画,邱明画好后,在画上落款:“……郭东先生 ____。”(①指教②惠存③雅正)
高三16班蒋同学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蒋同学受年级邀请,在大会上为全年级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在发言结束时,蒋同学致谢说:“谢谢大家____ 。”(④倾听⑤聆听⑥垂听)
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者向人询问时,最恰当的表达是:____。(⑦赏光⑧借光⑨沾光)
A.①⑤⑦ B.③⑤⑨ C.②⑥⑧ D.①④⑦
二、填空题
4.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成语的内部构造比较复杂。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并列关系(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平分秋色、大显身手)、偏正关系(世外桃源、一盘散沙)、补充关系(轻于鸿毛、遗臭万年)等。
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梳理下列成语。
三顾茅庐 不耻下问 任重道远 春风得意
一帆风顺 纸上谈兵 朝三暮四 空中楼阁
集思广益 逃之夭夭 锦上添花 想入非非
中流砥柱 可歌可泣 天衣无缝 百感交集
痛改前非 战无不胜 孤芳自赏 居心叵测
循规蹈矩 恨铁不成钢 自欺欺人 语重心长 水深火热
神话传说    
寓言故事    
历史故事    
文人作品    
外来文化    
主谓关系    
并列关系    
动宾关系    
偏正关系    
补充关系    
5.成语与俗语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写出与下面俗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示例)
关公面前耍大刀、孔夫子跟前卖“三字经”——班门弄斧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
(1)鸡蛋里挑骨头    
(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打开窗户说亮话    
(4)针尖儿对麦芒    
(5)人心不足蛇吞象    
(6)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7)拆东墙补西墙    
(8)偷鸡不成蚀把米    
6.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一点,可以说“   ”(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短语,可以说“   ”;甚至还可用“   ”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短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也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当今无数年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历史,把它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非军队、非民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隋唐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官”,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吏”,它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为政府的“服役”。这项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象的改变是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良人”的腐败。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说法。钱钟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既然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空间。所谓传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里躬耕的剧作家,谁个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弘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中国历史曾经有很长时期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一大表现。
D.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艺术则可以深挖事物的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在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未充分认识其价值。
B.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从而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裕人家帮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9.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贞观长歌》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主要剧情却围绕八条爱情主线和多角恋爱开展。
B.《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好官形象。
C.《敌后便衣队传奇》写八路军战士用可以充饥的包子作炸弹,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
D.《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是坏人”。
10.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
11.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古镇随想
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冽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为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斗和坚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此说“让后人阅读不尽”。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尾韵味悠长。
14.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
15.文章是如何用“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①、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②初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注]①探:探看。金英:葡花。②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16.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上阕前三句,写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抚今追昔,自己内心是何等情伤。
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两句承前说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情怀酸楚。
C.上阕写重阳节本应家人相聚畅饮,却遇上风雨;下阕写风雨后黄昏院落的冷清凄惨,让人倍感孤寂。
D.这首词中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词的音律美。
17.这首词下阕后三句“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的表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翻阅《茶经》,想象陆羽的面貌,到底什么样的感动让他写下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茶艺的书 因为喜欢喝茶,还是因为喜欢在____之中体会茶汁缓缓沿喉而下,与血肉之躯____之后的那股甘醇 饮茶需要布局,____饮后的回甘,却又破格,多么像人生。同一个杯、同一种茶、同一种泡法,饮在不同的喉里,冷暖浓淡自知,完全是心证功夫。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致而考究的手艺;有人握杯闻香,吐纳清浊之气;有人见杯即干,不事进德修业,专爱消化排泄;有人随兴,水是好水,壶是好壶, 是好茶。大化浪浪, 半睡半醒, 茶之一字,____都可以注解。
乌龙茶好比高人,能指点迷津;花茶非常精灵,可惜少了雍容气度;冰的柠檬红茶与我志不同道不合,可夏日炎炎,它是个好人;白毫乌龙耐品,像温厚而睿智的老者。加味茶里,薄荷最是天真可爱,月桂有点城府,玫瑰妖娆,英国皇家红茶,恕我直言,如镀金皇冠。
还是爱喝中国的茶,情感特别体贴。铁观音外刚内柔,佛手茶春暖花开,柚茶苦口婆心,至于龙须茶,真像圣旨驾到,五脏六腑统统下跪。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品酌 融合 但是 诸子百家
B.品酌 溶合 然而 百家争鸣
C.品味 融合 虽然 百家争鸣
D.品味 溶合 即使 诸子百家
19.根据上下文,请分析加粗词语“镀金皇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半日往返千里;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5G开启商用,半秒能下载一部影片……这是让世界惊艳的中国成就——今日之中国,1小时能创造超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大约1.5亿斤粮食,新建近500米高速铁路,处理约600万件快递,往来货物贸易额超过5亿美元……70多年沧桑巨变,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个字的作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改用“震耳欲聋”,故排除B项。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句中指收藏有价值的乌木者却很小,故成语使用合乎语境,正确。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句中指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个你本上解决医患矛盾,故成语合乎语境,正确。
俯拾皆是: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句中指非热门专业走出来并大有作为的人到处都是,故成语使用不合语境,错误。排除A、D项。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句中指政客们轮流登上政治舞台,故成语使用正确。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句中指人们对发自心底的笑总不由得回报以笑脸,成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故排除BD。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2.【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项,“令千金”表示对对方女儿的敬称;句中用于萧峰对段正淳说段正淳的女儿阿紫,使用正确。
B项,“忝列”是一个谦辞,指自己有愧于列在其中;句中用于评论汉献帝,使用错误,“忝列”应改为“名列”。
C项,“承让”是承蒙相让的意思,一般为比赛后优胜者谦虚时说的话;句中用于比赛前请对方“承让”,使用错误,“承让”应改为“手下留情”。
D项,“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句中购房合同属于司法文书,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忽悠”应改为“欺骗”。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要注意辨析同义词,把握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区别其分寸,做到用词妥帖,范围大小合适,程度轻重合宜。特别讲究语境特点。有时可与得体和成语使用等知识点综合考虑。
3.【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第一处,设置的情境是“朋友郭东迁新居后,请他为客厅背景画一幅画”,“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指教”,指点教导,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雅正”,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根据情境应使用“惠存”。
第二处,情境是“蒋同学受年级邀请,在大会上为全年级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在发言结束时,蒋同学致谢”,“垂听”,敬词,俯听,倾听;“倾听”,认真地听取;“聆听”,敬辞,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此处是感谢别人听自己的报告,应使用“垂听”。
第三处,情境是“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者向人询问”,“借光”,请人让路或问事时的客气话;“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接受自己的意见;“沾光”,靠着别人或某种事物而得到好处。从情境来看,此处应使用“借光”。
故答案为: 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4.【答案】天衣无缝;朝三暮四;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百感交集,居心叵测;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空中楼阁,集思广益,逃之夭夭,锦上添花,中流砥柱,可歌可泣,痛改前非,战无不胜,孤芳自赏,循规蹈矩,恨铁不成钢,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想入非非;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想入非非,天衣无缝,百感交集,孤芳自赏,居心叵测;任重道远,朝三幕四,集思广益,可歌可泣,循规蹈矩,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三顾茅庐,痛改前非;不耻下问,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锦上添花,中流砥柱;逃之夭夭,战无不胜,恨铁不成钢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文化现象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从成语的来源积累成语:关于成语的来源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亡羊补牢 拔苗助长 买椟还珠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海市蜃楼 天衣无缝 牛郎织女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著名战争概括而来的成语的。草木皆兵 完璧归赵 纸上谈兵 破釜沉舟 指鹿为马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背水一战闻鸡起舞 围魏救赵 怒发冲冠。
4、名言警句成语: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一自强不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切磋琢磨;
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 借花献佛 降龙伏虎 当头棒喝 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 灵丹妙药 脱胎换骨 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 投鼠忌器 唇亡齿寒 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关于成语内部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单一结构的成语内部的语素凝固成一体,共同表达一固定的意思,都不能分作两部分来分析其结构,如:“乱七八糟”、“胡说八道”、“忸忸怩怩”等。这种单一结构的成语为数不多。复合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结构,而其中的结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单句省略型,一种是复句紧缩型。单句省略型因为都有所省略,大多变成了具有各种结构关系的短语。
下面分别举例:
1、主谓关系。如:①细水│长流 ②天花│乱坠
③肝胆│相照 ④鼠目│寸光 ⑤脚│踏实地 ⑥木│已成舟
⑦塞翁│失马 ⑧记忆│犹新
其中①②④⑦有定语,⑤⑥⑦⑧带宾语,⑥⑧又分别有状语。
2、动宾关系。如:①饱经│风霜 ②痛改│前非
③大显│身手 ④徒有│虚名 ⑤平分│秋色 ⑥分│我杯羹
⑦与虎谋│皮 ⑧枉费│心机
其中①②③④⑤⑦⑧都有状语,②④⑤⑥中还有定语。
3、偏正关系。如①一盘│散沙 ②不速之│客
③娓娓│动听 ④楚楚│动人 ⑤斤斤│计较 ⑥立足之│地
⑦无本之│木 ⑧侃侃而│谈
其中的中心词有的是形容词(③④),有的是名词(①②⑥⑦),有的是动词(⑤⑧⑨)。
4、补充关系。如①一败│涂地 ②危│在旦夕
③逍遥│法外 ④牢│不可破 ⑤战│无不胜 ⑥入木│三分
⑦了│如指掌 ⑧爱│不释手
其中⑦⑧带宾语,而补充关系的成语大部分是不带宾语的。另外,单句省略型还有宾语前置式的、兼语式的、连谓式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宾语前置式:①咎│由自取 ②居心│叵测 ③分秒│必争
④张冠李戴 ⑤机关│算尽 ⑥孤芳│自赏
兼 语 式:①请君入瓮 ②有目共睹 ③惹火烧身
④无人问津 ⑤指鹿为马 ⑥引狼入室
连 谓 式:①自欺欺人 ②手到擒来
成语中的结构形式有大量的属并列关系,而并列关系的成语有的是单句省略型,有些属于复句紧缩型。
先说单句省略型的。
在此类型中,有少数是四个单音节词的并列,如生杀予夺、成败得失、牛鬼蛇神、望闻问切、青红皂白等。此外一般都是前后两部分并列。而这种并列关系的两部分则又有着主谓、动宾、偏正、后补等关系。
例如:水深火热 语重心长 情深意厚 语重心长 鸡飞蛋打
(主谓与主谓并列)
良师益友 突飞猛进 深情厚意 老奸巨猾 长吁短叹
(偏正与偏正并列)
求神拜佛 挤眉弄眼 戒骄戒躁 有声有色 吟风弄月 (动宾与动宾并列)
斩尽杀绝 空前绝后 出类拔翠 养尊处优 起早摸黑 (补充与补充并列)
复句紧缩型的成语的结构关系几乎与复句关系的分类同样多,各种类型的复句关系都有与之相应的成语(并列关系不再赘述)。请看下面的举例说明:
1、承接关系。画龙点睛 落井下石 一见钟情
浅尝辄止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2、让步关系。死不瞑目 插翅难逃 罄竹难书
百读不厌 百口莫辩
3、递进关系。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 信而有征
听其言观其行
4、转折关系。虽死犹生 明知故犯 不劳而获
具体而微 阳奉阴违
5、选择关系。宁死不屈 何去何从 宁缺勿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目的关系。守株待兔 削足适履 围魏救赵
拔苗助长 画饼充饥 借刀杀人
7、因果关系。打草惊蛇 点石成金 得道多助
种瓜得瓜 亡羊补牢 曲高和寡
8、条件关系。唯利是图 不破不立 分久必合
逢人说项
9、假设关系。有闻必录 风雨不改 有则改之
有求必应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一个成语是由并列关系和让步关系形成假设关系。
上面说到的“千钧一发”,当属复句紧缩型,它的关系是转折关系,与“千金一掷”(宾语前置)、“千虑一得”(因果关系)、“千载一时”(偏正关系)等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经常注意成语内在的结构关系的分析,就一定会在语意领悟和语法知识上获益不少。
故答案为:第1空、天衣无缝
第2空、朝三暮四
第3空、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百感交集,居心叵测
第4空、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空中楼阁,集思广益,逃之夭夭,锦上添花,中流砥柱,可歌可泣,痛改前非
战无不胜,孤芳自赏,循规蹈矩,恨铁不成钢,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
第5空、想入非非
第6空、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想入非非,天衣无缝,百感交集,孤芳自赏,居心叵测
第7空、任重道远,朝三幕四,集思广益,可歌可泣,循规蹈矩,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
第8空、三顾茅庐,痛改前非
第9空、不耻下问,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锦上添花,中流砥柱
第10空、逃之夭夭,战无不胜,恨铁不成钢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文化现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5.【答案】(1)吹毛求疵
(2)一曝十寒
(3)开诚布公
(4)针锋相对
(5)贪得无厌
(6)舍本逐末
(7)捉襟见肘
(8)弄巧成拙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和俗语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观察多积累生活中的俗语,注意把握俗语是源于古代文化约定俗成的成语,例如:“强人所难”相当于“赶鸭子上架”,“臭味相投”与“一个鼻孔出气”意思差不多,“自相矛盾”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同时主语把握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短语;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口语的特点。例如本题中的俗语“针尖儿对麦芒”,就要把我住俗语的关键词是“针和对”,所以可知是“针锋相对”,特别要注意把握俗语和成语意义上的关联。
故答案为:(1)吹毛求疵
(2)一曝十寒
(3)开诚布公
(4)针锋相对
(5)贪得无厌
(6)舍本逐末
(7)捉襟见肘
(8)弄巧成拙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和俗语的关系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6.【答案】(1)败北(折戟);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握手言和;难分伯仲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根据题中要求可知,“讲究措辞”指在不同场合中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所谓的“文雅”“形象”指的是“有文化意蕴”“形象生动”。本题要求讲究措辞文雅,需要选择文雅的书面语来表达。
(1)语境要求写决赛失败的文雅的词语,如用两个字,可以用“败北”或者“折戟”。败北:打败仗。折戟:形容失败惨。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铩羽而归”或者“屈居亚军”。铩羽而归: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不光彩地返回。用以形容失败归来。如用“句子来表达”,可以说“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语境强调比赛平了,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用“握手言和/难分伯仲”或者“决雌雄/平分秋色/均无建树”。握手言和:指竞赛双方不分胜负。难分伯仲: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难分雌雄:不分上下;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均无建树:表示比赛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表示平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答案】7.C
8.B
9.D
10.①增强所述材料的真实性,增强说服力。②从“我”的视角发表议论,似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11.①创作目的:呈现时代价值,传播历史知识,帮助观众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②创作方法:艺术地加工历史,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传历史之神。
③创作态度: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深入研究历史。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人称的使用。不同文体使用不同人称,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错误,原文是说“认识社会发展规律”。B项,“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错误,原文“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选项把两项内容糅合在一起。
D项,“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错误,原文“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强调的是“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D项,“《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是说人物塑造的问题,与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联系,故不能作为论据。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人称的使用。
材料二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由“我”来发表议论,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文中有多处“我”的观点:“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这样使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议论,表达看法;使文章更具真实性,通过“我”的观点,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概括出创作的目的;“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概括出创作的方法;“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概括出创作的态度。
【答案】12.B
13.D
14.用词别致:
(示例一)如“品咂山中岁月”中的“品咂”,用于“山中岁月”,使得与滋味不相干的岁月有了味道。
(示例二)如“让后人阅读不尽”中的“阅读”,用于“水痕”,使得水痕有了内容,如同文字。
语言典雅:
(示例一)如“首尾不断……欸乃声声帆影远”,化用前人诗句,富有传统文化底蕴。
(示例二)如“无酱不炊……用于佳肴”,句式整齐,有文言色彩,凝练厚重,富有古典意味。
15.①文章通过写酿酒的缘由,描绘了古镇偏僻幽美的山水和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②通过写酿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③借饮酒思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史。④借品尝老酒,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品味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1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表现出农耕时代的古人悠闲和超然”错。结合“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等分析,意在说明这座镇子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突出此地环境的幽静。
故答案为:B。
1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以此凸显古镇人的内敛、深沉”错。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芭蕉叶子以人的动作,“倾听”引领者一路的介绍等,表现此地不再是寂寞边地了,突出表现古镇文化内蕴的厚重。
故答案为:D。
14.本题主要考查品味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需要结合相关文本内容分析“别致”“典雅”特点。
用词别致,结合“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分析,一般小镇是坐落在深山中,此处用动词“锁”,使“深山”“小镇”的关系富有味道。结合“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分析,一代代人应该是开垦田园,此处用“雕琢”,把开垦的动作写的富有艺术。如结合“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分析,“品咂”,是用舌抵齿、嘴唇上下开合作声的动作,本意是品咂味道,享受美味的得意状态,用于“山中岁月”,使得与滋味不想干的岁月有了味道等。
语言典雅,结合“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分析,化用前人诗句“心随帆影远,长江得半明”,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结合“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等分析,句式对称,富有古典意味。
1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结合“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等分析,写古镇偏僻幽美的环境,人们宁静寂寞的生活状态,人与山相守,为了让生活更有滋味,开始了酿造。
结合“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分析,写酿酒的独特优势条件,独特的酿造技法,展示了古镇的特殊风土人情。
结合“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等分析,借饮酒思源,借助河道的变迁分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史。
结合“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等分析,借品尝老酒,引出文化,联想到时代变迁,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
【答案】16.C
17.用了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读来声声凄切,句句血泪,情感悲切。借景抒情,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表现出词人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境。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遇上风雨;下阕写风雨后黄昏院落”错误。“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指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并不是真的正在刮风下雨。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听着远处的捣衣声,稀微的蛩鸣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此三句为排比句,节奏紧凑,读来声声凄切,句句血泪。更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凄苦与哀愁。
这三句又是借景抒情,用捣砧的声音表达对亲人的怀念,用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悲哀心境,而一个“长”字更是说明主人公在这凄凉孤寂的夜晚,久久不能入睡,表现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抒发了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悲苦之情。
【答案】18.A
19.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英国皇家红茶比作镀金皇冠, ②写出此茶尊贵无比、价格昂贵但只有虚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此茶不甚喜爱的态度。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品酌:衡量,斟酌。品味:指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修养。语境使用对象是茶,故应选择“品酌”。
第二组,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溶合:两种以上的事物融汇在一起。语境中指“茶”与“人”融为一体,故应选择“融合”。
第三组,但是:表示转折的语气,可是。然而: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语境中,“饮茶需要布局”“饮后的回甘”是相对的,应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故应选择“但是”或“然而”。
第四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后泛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或各行业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或有技艺的人。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语境中应填写“注解”的主语,故应选择“诸子百家”。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英国皇家红茶,恕我直言,如镀金皇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英国皇家红茶”比作“镀金皇冠”;“镀金皇冠”,黄色象征着尊贵,皇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体想说明红茶尊贵无比,但只有虚名,“镀金”二字,颇有讽刺意味,表达作者对此茶不甚喜爱的态度。
20.【答案】中国速度领跑世界 “中国来了!”不知是哪家媒体最先发出了这一声惊呼。仿佛世界才是一头唾狮,睁着惺忪的唾眼对中国的速度目瞪口呆。
历史与发展肯定了中国速度。
在闭关锁国的禁锢下荀延残喘,到虎门升起的浓烈黑烟;从饱受欺压不得正视的列强殖民下,到中原大地爆发第一颗原子弹:从“天宫一号”冉再唱响的东方红到登顶月球背面的“玉兔号”,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飞速向前,一张张宏伟蓝图,一项项世界工程,中国,是睥睨天下的东方雄狮。中国人民由衷的自豪感和外国媒体过度的恐慌感恰恰证明了中国的崛起。
中国高铁见证了中国速度。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那一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2万公里,虽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但高速铁路里程还是零。2019年5月,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刷新了人们对“中国速度”的认知。如今,中国高铁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5G技术刷新了中国速度。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0多年前,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世界秩序;16年前,智能手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时至今日,5G技术则左右着新的世界格局。去年,在上海举行的2018世界移动大会上,我国运营商宣布了5G计划,进行5G规模试验后,今年已实现5G商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速度"。
其实,除了高铁和中国5G技术,中国新四大发明中的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和道理:中国在很多领域正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即使是跟跑,但只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弯道超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未来中国的速度,依靠谁 靠的是我们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未来是属于青年一代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未来能否震撼世界,蓝图能否完美书写 我们应牢记使命,把握当前,刻苦学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注力前行!
以梦为马,御风而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中国速度”,材料例举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表达了对“中国速度”的理解。写作时,要对“速度”深入思考挖掘。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这种速度?这种速度会给人民带来哪些变化,这期间可能会有什么问题等等。可以运用辩证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谈“中国速度”。具体写作时,可以联系热点素材展开,表达对“中国速度”的认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篇参考范文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具体评价如下:文章通过展示“中国高铁”“5G技术”两个方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最后落脚到“青年一代”的自身实际,富有针对性。不足之处,文章流于素材的堆积,对于“5G”背后的中国精神挖掘不足,比如可以和中国的创新、智慧等结合起来分析,让文章走向思维的深处。
1 /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的无数朵浪花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当。
②世人所难得者唯趣,爱好收藏是一种雅趣。当下收藏书画、玉器、瓷器,甚至明清家具者众多,而收藏有价值的乌木者却是凤毛麟角。
③要解决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④有些人认为考取名校,选择热门专业才能让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其实,从普通学校,非热门专业走出来并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⑤在很多发达国家,当政客们轮流粉墨登场时,如何反腐成了执政者及普通民众最关注的问题。
⑥在这些定格的瞬间中,微笑,开怀大笑,无论是儿童的,还是老人的,只要是发自心底的笑,都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看到这样的笑脸,人们总不由得也付之一笑。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改用“震耳欲聋”,故排除B项。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句中指收藏有价值的乌木者却很小,故成语使用合乎语境,正确。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句中指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个你本上解决医患矛盾,故成语合乎语境,正确。
俯拾皆是: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句中指非热门专业走出来并大有作为的人到处都是,故成语使用不合语境,错误。排除A、D项。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句中指政客们轮流登上政治舞台,故成语使用正确。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句中指人们对发自心底的笑总不由得回报以笑脸,成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故排除BD。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2.(2020高三上·榆树期末)下面几个情境中,语言表述得体、准确的一项是(  )
A.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管教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
B.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来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某网站体育消息)
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项,“令千金”表示对对方女儿的敬称;句中用于萧峰对段正淳说段正淳的女儿阿紫,使用正确。
B项,“忝列”是一个谦辞,指自己有愧于列在其中;句中用于评论汉献帝,使用错误,“忝列”应改为“名列”。
C项,“承让”是承蒙相让的意思,一般为比赛后优胜者谦虚时说的话;句中用于比赛前请对方“承让”,使用错误,“承让”应改为“手下留情”。
D项,“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句中购房合同属于司法文书,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忽悠”应改为“欺骗”。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要注意辨析同义词,把握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区别其分寸,做到用词妥帖,范围大小合适,程度轻重合宜。特别讲究语境特点。有时可与得体和成语使用等知识点综合考虑。
3.下列选项中,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邱明是小有名气的画家,朋友郭东迁新居后,请他为客厅背景画一幅画,邱明画好后,在画上落款:“……郭东先生 ____。”(①指教②惠存③雅正)
高三16班蒋同学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蒋同学受年级邀请,在大会上为全年级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在发言结束时,蒋同学致谢说:“谢谢大家____ 。”(④倾听⑤聆听⑥垂听)
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者向人询问时,最恰当的表达是:____。(⑦赏光⑧借光⑨沾光)
A.①⑤⑦ B.③⑤⑨ C.②⑥⑧ D.①④⑦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第一处,设置的情境是“朋友郭东迁新居后,请他为客厅背景画一幅画”,“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指教”,指点教导,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雅正”,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根据情境应使用“惠存”。
第二处,情境是“蒋同学受年级邀请,在大会上为全年级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在发言结束时,蒋同学致谢”,“垂听”,敬词,俯听,倾听;“倾听”,认真地听取;“聆听”,敬辞,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此处是感谢别人听自己的报告,应使用“垂听”。
第三处,情境是“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者向人询问”,“借光”,请人让路或问事时的客气话;“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接受自己的意见;“沾光”,靠着别人或某种事物而得到好处。从情境来看,此处应使用“借光”。
故答案为: 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二、填空题
4.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成语的内部构造比较复杂。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并列关系(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平分秋色、大显身手)、偏正关系(世外桃源、一盘散沙)、补充关系(轻于鸿毛、遗臭万年)等。
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梳理下列成语。
三顾茅庐 不耻下问 任重道远 春风得意
一帆风顺 纸上谈兵 朝三暮四 空中楼阁
集思广益 逃之夭夭 锦上添花 想入非非
中流砥柱 可歌可泣 天衣无缝 百感交集
痛改前非 战无不胜 孤芳自赏 居心叵测
循规蹈矩 恨铁不成钢 自欺欺人 语重心长 水深火热
神话传说    
寓言故事    
历史故事    
文人作品    
外来文化    
主谓关系    
并列关系    
动宾关系    
偏正关系    
补充关系    
【答案】天衣无缝;朝三暮四;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百感交集,居心叵测;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空中楼阁,集思广益,逃之夭夭,锦上添花,中流砥柱,可歌可泣,痛改前非,战无不胜,孤芳自赏,循规蹈矩,恨铁不成钢,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想入非非;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想入非非,天衣无缝,百感交集,孤芳自赏,居心叵测;任重道远,朝三幕四,集思广益,可歌可泣,循规蹈矩,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三顾茅庐,痛改前非;不耻下问,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锦上添花,中流砥柱;逃之夭夭,战无不胜,恨铁不成钢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文化现象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从成语的来源积累成语:关于成语的来源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亡羊补牢 拔苗助长 买椟还珠 刻舟求剑 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夸父追日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海市蜃楼 天衣无缝 牛郎织女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著名战争概括而来的成语的。草木皆兵 完璧归赵 纸上谈兵 破釜沉舟 指鹿为马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背水一战闻鸡起舞 围魏救赵 怒发冲冠。
4、名言警句成语: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一自强不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切磋琢磨;
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 借花献佛 降龙伏虎 当头棒喝 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 灵丹妙药 脱胎换骨 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 投鼠忌器 唇亡齿寒 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关于成语内部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单一结构的成语内部的语素凝固成一体,共同表达一固定的意思,都不能分作两部分来分析其结构,如:“乱七八糟”、“胡说八道”、“忸忸怩怩”等。这种单一结构的成语为数不多。复合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结构,而其中的结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单句省略型,一种是复句紧缩型。单句省略型因为都有所省略,大多变成了具有各种结构关系的短语。
下面分别举例:
1、主谓关系。如:①细水│长流 ②天花│乱坠
③肝胆│相照 ④鼠目│寸光 ⑤脚│踏实地 ⑥木│已成舟
⑦塞翁│失马 ⑧记忆│犹新
其中①②④⑦有定语,⑤⑥⑦⑧带宾语,⑥⑧又分别有状语。
2、动宾关系。如:①饱经│风霜 ②痛改│前非
③大显│身手 ④徒有│虚名 ⑤平分│秋色 ⑥分│我杯羹
⑦与虎谋│皮 ⑧枉费│心机
其中①②③④⑤⑦⑧都有状语,②④⑤⑥中还有定语。
3、偏正关系。如①一盘│散沙 ②不速之│客
③娓娓│动听 ④楚楚│动人 ⑤斤斤│计较 ⑥立足之│地
⑦无本之│木 ⑧侃侃而│谈
其中的中心词有的是形容词(③④),有的是名词(①②⑥⑦),有的是动词(⑤⑧⑨)。
4、补充关系。如①一败│涂地 ②危│在旦夕
③逍遥│法外 ④牢│不可破 ⑤战│无不胜 ⑥入木│三分
⑦了│如指掌 ⑧爱│不释手
其中⑦⑧带宾语,而补充关系的成语大部分是不带宾语的。另外,单句省略型还有宾语前置式的、兼语式的、连谓式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宾语前置式:①咎│由自取 ②居心│叵测 ③分秒│必争
④张冠李戴 ⑤机关│算尽 ⑥孤芳│自赏
兼 语 式:①请君入瓮 ②有目共睹 ③惹火烧身
④无人问津 ⑤指鹿为马 ⑥引狼入室
连 谓 式:①自欺欺人 ②手到擒来
成语中的结构形式有大量的属并列关系,而并列关系的成语有的是单句省略型,有些属于复句紧缩型。
先说单句省略型的。
在此类型中,有少数是四个单音节词的并列,如生杀予夺、成败得失、牛鬼蛇神、望闻问切、青红皂白等。此外一般都是前后两部分并列。而这种并列关系的两部分则又有着主谓、动宾、偏正、后补等关系。
例如:水深火热 语重心长 情深意厚 语重心长 鸡飞蛋打
(主谓与主谓并列)
良师益友 突飞猛进 深情厚意 老奸巨猾 长吁短叹
(偏正与偏正并列)
求神拜佛 挤眉弄眼 戒骄戒躁 有声有色 吟风弄月 (动宾与动宾并列)
斩尽杀绝 空前绝后 出类拔翠 养尊处优 起早摸黑 (补充与补充并列)
复句紧缩型的成语的结构关系几乎与复句关系的分类同样多,各种类型的复句关系都有与之相应的成语(并列关系不再赘述)。请看下面的举例说明:
1、承接关系。画龙点睛 落井下石 一见钟情
浅尝辄止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2、让步关系。死不瞑目 插翅难逃 罄竹难书
百读不厌 百口莫辩
3、递进关系。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 信而有征
听其言观其行
4、转折关系。虽死犹生 明知故犯 不劳而获
具体而微 阳奉阴违
5、选择关系。宁死不屈 何去何从 宁缺勿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6、目的关系。守株待兔 削足适履 围魏救赵
拔苗助长 画饼充饥 借刀杀人
7、因果关系。打草惊蛇 点石成金 得道多助
种瓜得瓜 亡羊补牢 曲高和寡
8、条件关系。唯利是图 不破不立 分久必合
逢人说项
9、假设关系。有闻必录 风雨不改 有则改之
有求必应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一个成语是由并列关系和让步关系形成假设关系。
上面说到的“千钧一发”,当属复句紧缩型,它的关系是转折关系,与“千金一掷”(宾语前置)、“千虑一得”(因果关系)、“千载一时”(偏正关系)等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经常注意成语内在的结构关系的分析,就一定会在语意领悟和语法知识上获益不少。
故答案为:第1空、天衣无缝
第2空、朝三暮四
第3空、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百感交集,居心叵测
第4空、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空中楼阁,集思广益,逃之夭夭,锦上添花,中流砥柱,可歌可泣,痛改前非
战无不胜,孤芳自赏,循规蹈矩,恨铁不成钢,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
第5空、想入非非
第6空、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想入非非,天衣无缝,百感交集,孤芳自赏,居心叵测
第7空、任重道远,朝三幕四,集思广益,可歌可泣,循规蹈矩,自欺欺人,语重心长,水深火热
第8空、三顾茅庐,痛改前非
第9空、不耻下问,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锦上添花,中流砥柱
第10空、逃之夭夭,战无不胜,恨铁不成钢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文化现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5.成语与俗语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写出与下面俗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示例)
关公面前耍大刀、孔夫子跟前卖“三字经”——班门弄斧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分道扬镳
(1)鸡蛋里挑骨头    
(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打开窗户说亮话    
(4)针尖儿对麦芒    
(5)人心不足蛇吞象    
(6)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7)拆东墙补西墙    
(8)偷鸡不成蚀把米    
【答案】(1)吹毛求疵
(2)一曝十寒
(3)开诚布公
(4)针锋相对
(5)贪得无厌
(6)舍本逐末
(7)捉襟见肘
(8)弄巧成拙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和俗语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多观察多积累生活中的俗语,注意把握俗语是源于古代文化约定俗成的成语,例如:“强人所难”相当于“赶鸭子上架”,“臭味相投”与“一个鼻孔出气”意思差不多,“自相矛盾”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同时主语把握成语和俗语的区别: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短语;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口语的特点。例如本题中的俗语“针尖儿对麦芒”,就要把我住俗语的关键词是“针和对”,所以可知是“针锋相对”,特别要注意把握俗语和成语意义上的关联。
故答案为:(1)吹毛求疵
(2)一曝十寒
(3)开诚布公
(4)针锋相对
(5)贪得无厌
(6)舍本逐末
(7)捉襟见肘
(8)弄巧成拙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和俗语的关系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6.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一点,可以说“   ”(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短语,可以说“   ”;甚至还可用“   ”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短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
【答案】(1)败北(折戟);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握手言和;难分伯仲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根据题中要求可知,“讲究措辞”指在不同场合中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所谓的“文雅”“形象”指的是“有文化意蕴”“形象生动”。本题要求讲究措辞文雅,需要选择文雅的书面语来表达。
(1)语境要求写决赛失败的文雅的词语,如用两个字,可以用“败北”或者“折戟”。败北:打败仗。折戟:形容失败惨。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铩羽而归”或者“屈居亚军”。铩羽而归: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不光彩地返回。用以形容失败归来。如用“句子来表达”,可以说“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语境强调比赛平了,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用“握手言和/难分伯仲”或者“决雌雄/平分秋色/均无建树”。握手言和:指竞赛双方不分胜负。难分伯仲: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难分雌雄:不分上下;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均无建树:表示比赛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表示平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也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化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当今无数年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历史,把它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非军队、非民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隋唐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官”,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吏”,它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为政府的“服役”。这项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象的改变是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良人”的腐败。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说法。钱钟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既然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空间。所谓传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里躬耕的剧作家,谁个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弘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中国历史曾经有很长时期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一大表现。
D.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艺术则可以深挖事物的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在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未充分认识其价值。
B.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从而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裕人家帮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9.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贞观长歌》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主要剧情却围绕八条爱情主线和多角恋爱开展。
B.《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好官形象。
C.《敌后便衣队传奇》写八路军战士用可以充饥的包子作炸弹,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
D.《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是坏人”。
10.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
11.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态度?
【答案】7.C
8.B
9.D
10.①增强所述材料的真实性,增强说服力。②从“我”的视角发表议论,似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11.①创作目的:呈现时代价值,传播历史知识,帮助观众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②创作方法:艺术地加工历史,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传历史之神。
③创作态度: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深入研究历史。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科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人称的使用。不同文体使用不同人称,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错误,原文是说“认识社会发展规律”。B项,“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错误,原文“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选项把两项内容糅合在一起。
D项,“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错误,原文“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强调的是“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D项,“《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是说人物塑造的问题,与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联系,故不能作为论据。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人称的使用。
材料二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由“我”来发表议论,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文中有多处“我”的观点:“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这样使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议论,表达看法;使文章更具真实性,通过“我”的观点,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概括出创作的目的;“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概括出创作的方法;“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概括出创作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古镇随想
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冽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为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斗和坚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此说“让后人阅读不尽”。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尾韵味悠长。
14.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
15.文章是如何用“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2.B
13.D
14.用词别致:
(示例一)如“品咂山中岁月”中的“品咂”,用于“山中岁月”,使得与滋味不相干的岁月有了味道。
(示例二)如“让后人阅读不尽”中的“阅读”,用于“水痕”,使得水痕有了内容,如同文字。
语言典雅:
(示例一)如“首尾不断……欸乃声声帆影远”,化用前人诗句,富有传统文化底蕴。
(示例二)如“无酱不炊……用于佳肴”,句式整齐,有文言色彩,凝练厚重,富有古典意味。
15.①文章通过写酿酒的缘由,描绘了古镇偏僻幽美的山水和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②通过写酿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③借饮酒思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史。④借品尝老酒,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品味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1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表现出农耕时代的古人悠闲和超然”错。结合“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等分析,意在说明这座镇子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突出此地环境的幽静。
故答案为:B。
1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以此凸显古镇人的内敛、深沉”错。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芭蕉叶子以人的动作,“倾听”引领者一路的介绍等,表现此地不再是寂寞边地了,突出表现古镇文化内蕴的厚重。
故答案为:D。
14.本题主要考查品味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需要结合相关文本内容分析“别致”“典雅”特点。
用词别致,结合“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分析,一般小镇是坐落在深山中,此处用动词“锁”,使“深山”“小镇”的关系富有味道。结合“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分析,一代代人应该是开垦田园,此处用“雕琢”,把开垦的动作写的富有艺术。如结合“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分析,“品咂”,是用舌抵齿、嘴唇上下开合作声的动作,本意是品咂味道,享受美味的得意状态,用于“山中岁月”,使得与滋味不想干的岁月有了味道等。
语言典雅,结合“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分析,化用前人诗句“心随帆影远,长江得半明”,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结合“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等分析,句式对称,富有古典意味。
1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结合“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等分析,写古镇偏僻幽美的环境,人们宁静寂寞的生活状态,人与山相守,为了让生活更有滋味,开始了酿造。
结合“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分析,写酿酒的独特优势条件,独特的酿造技法,展示了古镇的特殊风土人情。
结合“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等分析,借饮酒思源,借助河道的变迁分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史。
结合“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等分析,借品尝老酒,引出文化,联想到时代变迁,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①、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②初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注]①探:探看。金英:葡花。②绿蚁: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蚁:酒的泡沫)称为“绿蚁”。
16.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上阕前三句,写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抚今追昔,自己内心是何等情伤。
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两句承前说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情怀酸楚。
C.上阕写重阳节本应家人相聚畅饮,却遇上风雨;下阕写风雨后黄昏院落的冷清凄惨,让人倍感孤寂。
D.这首词中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词的音律美。
17.这首词下阕后三句“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的表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6.C
17.用了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读来声声凄切,句句血泪,情感悲切。借景抒情,捣衣之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表现出词人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境。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遇上风雨;下阕写风雨后黄昏院落”错误。“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指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并不是真的正在刮风下雨。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听着远处的捣衣声,稀微的蛩鸣声,还有漫长的漏声,感觉时光过的太慢了。此三句为排比句,节奏紧凑,读来声声凄切,句句血泪。更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凄苦与哀愁。
这三句又是借景抒情,用捣砧的声音表达对亲人的怀念,用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悲哀心境,而一个“长”字更是说明主人公在这凄凉孤寂的夜晚,久久不能入睡,表现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抒发了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悲苦之情。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翻阅《茶经》,想象陆羽的面貌,到底什么样的感动让他写下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茶艺的书 因为喜欢喝茶,还是因为喜欢在____之中体会茶汁缓缓沿喉而下,与血肉之躯____之后的那股甘醇 饮茶需要布局,____饮后的回甘,却又破格,多么像人生。同一个杯、同一种茶、同一种泡法,饮在不同的喉里,冷暖浓淡自知,完全是心证功夫。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致而考究的手艺;有人握杯闻香,吐纳清浊之气;有人见杯即干,不事进德修业,专爱消化排泄;有人随兴,水是好水,壶是好壶, 是好茶。大化浪浪, 半睡半醒, 茶之一字,____都可以注解。
乌龙茶好比高人,能指点迷津;花茶非常精灵,可惜少了雍容气度;冰的柠檬红茶与我志不同道不合,可夏日炎炎,它是个好人;白毫乌龙耐品,像温厚而睿智的老者。加味茶里,薄荷最是天真可爱,月桂有点城府,玫瑰妖娆,英国皇家红茶,恕我直言,如镀金皇冠。
还是爱喝中国的茶,情感特别体贴。铁观音外刚内柔,佛手茶春暖花开,柚茶苦口婆心,至于龙须茶,真像圣旨驾到,五脏六腑统统下跪。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品酌 融合 但是 诸子百家
B.品酌 溶合 然而 百家争鸣
C.品味 融合 虽然 百家争鸣
D.品味 溶合 即使 诸子百家
19.根据上下文,请分析加粗词语“镀金皇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18.A
19.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英国皇家红茶比作镀金皇冠, ②写出此茶尊贵无比、价格昂贵但只有虚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此茶不甚喜爱的态度。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词语的词性、词义等,然后分析词语蕴含的情感,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品酌:衡量,斟酌。品味:指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修养。语境使用对象是茶,故应选择“品酌”。
第二组,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溶合:两种以上的事物融汇在一起。语境中指“茶”与“人”融为一体,故应选择“融合”。
第三组,但是:表示转折的语气,可是。然而: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语境中,“饮茶需要布局”“饮后的回甘”是相对的,应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故应选择“但是”或“然而”。
第四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后泛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或各行业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或有技艺的人。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语境中应填写“注解”的主语,故应选择“诸子百家”。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英国皇家红茶,恕我直言,如镀金皇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英国皇家红茶”比作“镀金皇冠”;“镀金皇冠”,黄色象征着尊贵,皇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体想说明红茶尊贵无比,但只有虚名,“镀金”二字,颇有讽刺意味,表达作者对此茶不甚喜爱的态度。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半日往返千里;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5G开启商用,半秒能下载一部影片……这是让世界惊艳的中国成就——今日之中国,1小时能创造超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大约1.5亿斤粮食,新建近500米高速铁路,处理约600万件快递,往来货物贸易额超过5亿美元……70多年沧桑巨变,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个字的作文。
【答案】中国速度领跑世界 “中国来了!”不知是哪家媒体最先发出了这一声惊呼。仿佛世界才是一头唾狮,睁着惺忪的唾眼对中国的速度目瞪口呆。
历史与发展肯定了中国速度。
在闭关锁国的禁锢下荀延残喘,到虎门升起的浓烈黑烟;从饱受欺压不得正视的列强殖民下,到中原大地爆发第一颗原子弹:从“天宫一号”冉再唱响的东方红到登顶月球背面的“玉兔号”,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飞速向前,一张张宏伟蓝图,一项项世界工程,中国,是睥睨天下的东方雄狮。中国人民由衷的自豪感和外国媒体过度的恐慌感恰恰证明了中国的崛起。
中国高铁见证了中国速度。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那一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2万公里,虽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但高速铁路里程还是零。2019年5月,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刷新了人们对“中国速度”的认知。如今,中国高铁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5G技术刷新了中国速度。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0多年前,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世界秩序;16年前,智能手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时至今日,5G技术则左右着新的世界格局。去年,在上海举行的2018世界移动大会上,我国运营商宣布了5G计划,进行5G规模试验后,今年已实现5G商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速度"。
其实,除了高铁和中国5G技术,中国新四大发明中的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和道理:中国在很多领域正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即使是跟跑,但只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弯道超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未来中国的速度,依靠谁 靠的是我们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未来是属于青年一代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未来能否震撼世界,蓝图能否完美书写 我们应牢记使命,把握当前,刻苦学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注力前行!
以梦为马,御风而行!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中国速度”,材料例举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表达了对“中国速度”的理解。写作时,要对“速度”深入思考挖掘。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这种速度?这种速度会给人民带来哪些变化,这期间可能会有什么问题等等。可以运用辩证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谈“中国速度”。具体写作时,可以联系热点素材展开,表达对“中国速度”的认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篇参考范文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具体评价如下:文章通过展示“中国高铁”“5G技术”两个方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最后落脚到“青年一代”的自身实际,富有针对性。不足之处,文章流于素材的堆积,对于“5G”背后的中国精神挖掘不足,比如可以和中国的创新、智慧等结合起来分析,让文章走向思维的深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