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高中2023级12月联考试卷参考答案
语文
1,答案:B。【解析】B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战国时期废除了轮荒的耕作制度,开始实行轮作复种的制
度”,“轮作复种技术”并非始于“春秋时期”。
2.答案:A。【解析】A项强加因果,凝聚着老百姓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留下了不可
蘑灭的印记”并没有因果关系。
3.答案:C。【解析】A、B、D项表现的均是农耕文化,C项侧重于“耕耘”这一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下仍
焕发活力,更能证明材料二的论点。
4,参考示例:材料一侧重论述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演变,从系统农业科学的视角爬梳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
发展过程。材料二强调一部分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下仍焕发生机,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
的体认性。(共4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5.参考示例:①植根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农耕文化,可为今天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例如使用天然肥料、
定期休耕等传统方法使农业生产与改良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②梯田、垛田等农业生产系统,
被列为中国以及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例如广西龙胜梯田至今仍是人们观光的
好去处。③部分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下仍焕发生机,活跃于不同的领域,将过去与现在相连接。例如耙梳、
深耕、耕耘等词现在仍用于许多领域。(共6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6.答案:B。【解析】“主要目的是向父母赔罪”不正确。陈公公的儿子要去干有风险且需要保密的抗日工
作,他不能跟父母明说,又不想让他们担心,所以才谎称打猎,好让父母安心。
7.答案:A。【解析】A项,过度解读小说主题,“旷野的呼喊”写出了底层百姓在战争中的无力挣扎和
痛苦呼喊,并没有唤醒老百姓的含义。
8.参考示例:
①两条线索:一条是陈公公对儿子的担忧和寻找:一条是儿子给日本人修铁路弄翻了火车被抓起来。
②好处:两条线索并行,从父亲、儿子两个角度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两条线索以陈公公儿子被抓为交织点,使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
(共4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参考示例:萧红在本文中寄寓了对当时现实的多种情感,明确且强烈。①表达了中国底层百姓勇于抗战
的赞美之情。小说中对以“前村的李二小子”“陈公公儿子”为代表的年轻人主动参与抗日运动,表现出
了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小说通过写陈公公夫妇听到儿子被日本人抓走的惊恐
与绝望,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痛恨之情。③表达了对战争之下老百姓的同情。小说通过陈
公公、陈姑妈的儿子被日本人抓走,他们的生活完全被毁灭,寄寓对百姓的同情。
(共6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柳州市高中2023级12月联考试题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1.本试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
答题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3.选择题,清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
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几千年来探索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相关技术措施,构成了适应中国地理与
社会环境的耕作制度。这一整套耕作制度,经历了从被动认知到主动改造的过程。从系统农业
科学的视角爬梳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对古代农业遗产的系统总结,也是可供今
天生态农业发展借鉴的思想源泉。
史前至西周时期主要采用的是粗放的耕作制度。刘巽浩、牟国平在《中国耕作制度》中,把史
前社会的耕作制度分为撂荒耕作制和休闲耕作制。郭文韬在《中国耕作制度史》中则进一步分类
为年年易地的撂荒耕作制,栽种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轮荒耕作制,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
撂荒制时期大多采用石制农具,用焚烧树木来开垦土地,即所谓的“刀耕火种”。战国时期废除了
轮荒的耕作制度,开始实行轮作复种的制度。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南北方的耕作制度有了明
显差异,南方仍然大量存在着撂荒耕作的制度。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力耕作向畜力耕作的转变,牛
是代替人力的主要牲畜,铁制农具逐渐普及,形成了铁犁牛耕的方式,这是影响中国整个传统农
业的重要方式。
到了汉代,土地连作制已定型,但南北方的耕作方式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北方大面积推行
了“代田法”和“区田法”,代田法是低作与高作的结合,通常为春季实行低作,夏季实行高作:区田
法是只对“区”内的田土进行深耕,不但有利于土壤的蓄水和土壤水的利用,而且有利于保土保
肥。在南方,撂荒耕作制依然是主流。
魏晋时期,复种耕作制有了两方面明显的改进,一方面是双季稻的栽培已非常普遍,另一方
面是粮肥复种制的发端。此外,再生稻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文字记栽。隋唐时期,南方耕作快速发
展,部分地区不仅普及了一年两熟,甚至有部分地区一年三熟。水田耕作技术迅速发展,重视春
耕和秋耕,强调秧田要反复耕耙,暴晒土壤,使土肥相结合。在小麦种植中,还提侣多次追肥。
南宋时期有了轮作复种制,总结了利用“冻融”和“暴晒”等自然力来疏松土壤的经验。在北
方,总结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秋耕宜早,春耕宜迟”的新经验,并创造了三区内外套翻法。在
南方,发展了稻麦两熟田的整地排水技术,继承和发展了冬闲田的土壤耕作技术,创造了泥淖田
土壤耕作的新方法,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荒地土壤耕作技术。
元代解决了南方稻麦轮作的排水问题,总结和倡导了区田和套种法。北方也发展了粮食作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