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七单元的《赤壁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人们的这种判定。
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
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
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
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
材料二:
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
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
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
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
(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微信传播平台、中国诗歌网站的出现是以证实人们对诗歌“回暖”与“升温”的判定。
B.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能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看待诗歌。
C.阿多诺认为文化商业化,导致了“本真”文化贬值,将其变成了商品。
D.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作品质量良莠不许,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B.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预见,这一形势可能会持续。
C.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D.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歌的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公众号以“快乐王子——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
B.某市开展体验“诗歌诗情”主题活动,推介乡村诗歌文化体验旅游线路。
C.某食品节以古代名人诗句为特色小吃命名,增强了小吃的趣味性。
D.某APP将往期诗歌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
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谈谈诗歌回暖的原因有哪些。(4分)
5.人民日报指出:“滤清一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请结合材料,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披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篱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打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自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于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提了活的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
7.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也有这样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战争的故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展现战争中的人情美。
B.文中多处描绘白洋淀“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地方独特风貌,营造了清新美好的意境之美。
C.本文语言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和修辞,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
D.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和觉醒起来的百姓,表现出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8.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4分)
9.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百:“赤壁乏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翅如A车轮B玄裳C缟衣D戛然E长鸣F掠予舟G而西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指劝请,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中的“属”含义不同。
B.出,指出现,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中的“出”含义相同。
C.“美人”是个多义词,“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2.下列对材料一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4分)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4分)
14.在《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达极高处,那么,“我”在极高处都看到了哪些风景?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②四壁。横槊题诗③,登楼作赋④,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⑤画,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敌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此词作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八月。时文天祥再次被囚,与同乡好友邓剡同被押北上。邓剡因病滞留金陵就医,作词赠别。②寒虫:深秋的蟋蟀。③模槊题诗:用曹操典故。④登楼作赋:用王粲典故。⑤龙沙:指北方沙漠。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题目“和友驿中言别”可知,本词是作者为和好友邓剡临别赠词《驿中言别》而作的和词。
B.开头两句选取辽阔的天地作为意象,将自己和友人喻为蓄势待发的蛟龙,豪气勃发,起势不凡。
C.上片后五句情感脉络分明:悲风流人物之易逝,惊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叹英雄虽继起但复国无望。
D.综观全词,作者之“愁”缘于抗元事业失败,身遭囚禁;朱颜易变,壮志难酬;此生归国无望。
16.请简要分析本词最后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两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曹操对贤才在离乱中无处安身的惋惜之情。
(2)荀子《劝学》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生活中常见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小结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真实心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文旅深度融合是若干产业要素在耦合基础上融合为一个创新系统的行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破圈”“跨界”。事实证明,恰恰是这种“破圈”“跨界”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使其体验到了旅游的真正乐趣。曾经,我们总是一味钟情于西湖、黄山、故宫、长城等,认为 A ,却忽略了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和渴望。现在已进入旅游资源的2.0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的旅游理念已从最初的寻奇、观赏转为追求沉浸式的参与体验,这也是“《狂飙》取景地”“盛唐密盒”频频登上热搜的原因。
随着人们对旅游内涵的新解读,①“看见不等于看到,看到不等于记住”这种说法已广泛被接受。②频现的新型消费业态、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给游客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体验,③这就进一步原有文旅消费过程的认知藩篱。④在这场文旅深度融合的盛宴中,数字技术的融入和赋能推动了新玩法的高频出现,⑤并打开了文旅产业发展全新的图景。⑥根据这一点说明,社会对文旅的定义已被刷新。
文化和旅游是一对孪生体,现在“破圈”也好、“跨界”也罢,关键在于 B ,让消费者从中体味到文化的魅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道路两侧的梧桐 ① ,有双手合抱粗。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簌簌飘落,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这些大树并非本就根植于此。它们是67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的。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默默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 ② 的历史。
时间回到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 ③ 。这一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决定。
一呼而百者应。1956年,数千名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坐上了西行的列车,从繁华的大上海奔赴艰苦的大西北,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部的开发建设。
67年来,西迁人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哪些?一代代西迁人筚路蓝缕,在麦田上建立起科教重地;一代代西迁人薪火相传,为西部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代代西迁人无私奉献,铸就了“西迁精神”。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下列句子中的“过去”和文中加点的“过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过去了!很惨!日本兵完全用刺刀弄死的。(萧军《八月的乡村》)
B.给人家干活,端着人家的碗,只要过去就过去了。(柳青《创业史》)
C.侯先生过去是这家地主的账房。(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
D.嬉游的童年过去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说:“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以上两种观点都谈到了电子产品及网络对年轻人造成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祝藏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微信传播平台、中国诗歌网站的出现足以证.实……”说法错误,文中用新诗文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证实了诗歌“回暖”或“升温”,而微信传播平台和中国诗歌网站的出现产生的影响有限。根据原文“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可知,微信传播平台,只是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而中国诗歌网的问世,只是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
2.C(“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说法绝对。根据“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可知,诗歌被娱乐化的原因是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与明星结合只是诗歌娱乐化的一种表现,将诗歌与明星分离,不一定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
3.B(A项以“快乐王子——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没有体现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B项以“诗歌诗情”为主题打造一条乡村诗歌文化体验旅游线路。是资本入住的表现。符合“诗歌的商业化”观点。C项某食品节以诗句为特色小吃命名不符合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的特点。D项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这与资本进驻和广告投放无关。)
4.①诗歌本身的发展与时俱进。②人们看待诗歌和诗人的眼光更客观、冷静、正常。③科技的进步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④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每点1分)
5.①“滤清一切浮华”是说要消除诗歌在社交媒体火热的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如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②“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意思是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与新想象,归根结底只是技术与文学结合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能够不被这些所困,就会发现诗歌那表现人情感的本质和初心是不会改变的。(每点3分)
6.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和“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说法都有误。老人不仅亲眼所见这一场小斗争,也以交通员的身份亲身参与,他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老人、姑娘等人组成了人物群像,共同揭示文章主题。)
7.C(“具有韵律美,多处运用方言”错误。从语言叙述风格来看,小说不管是景物描写“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还是人物描写“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语言都朴实、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自然美、诗意美,并不是韵律美。且文中并无多处方言。)
8.①乐观、坚强。②刚烈勇敢。③智慧从容。④团结一心,全民抗日。⑤热爱生活,善良朴实。(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即可)
9.①情节“小”:题目“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老头给我讲的小事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故事情节虽简单,却不失荡气回肠。②人物“小”: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三位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们的斗争经历,展现了那个大时代的精神风貌。③环境“小”:文章选择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这个特定的环境反应老头口中反复提到的“这两年”全中国上下抗日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表达了军民积极参与抗日的主题。(每点2分)
10.B、D、F(参考标点: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1.B(两者含义不相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中的“出”是超出、高出的意思。)
12.B(“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理解错误,没有“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应是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
13.(1)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与……结伴;“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和……做朋友;“属”,劝酒、敬酒。各1分)
(2)我们返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并休息。(“反”,返回;“听”,任凭;“止”,停止;“休”,休息。各1分)
14.险峻的山岩,虎豹形状的怪石,形如虬龙的树枝,猛禽做窝的悬崖,水神冯夷的深宫。(3分)
15.C(“叹英雄虽继起但复国无望”错误,从词内容看,应是“信英雄继起复国有望”。)
16.本词:对面着笔,以景结情,化用典故,表达含蓄。(1分)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凝聚着作者即使为国捐躯,也要化作杜鹃归来,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依故国的赤子之心和满腔血泪。(2分)
苏词:巧用比喻,直抒胸臆。(1分)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吧。表现了作者虽消极避世但心有不甘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2分)
17.(1)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8.A只有名胜古迹才是真正的旅游资源 B激活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留存(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第①处语序不当,“广泛被接受”应改为“被广泛接受”。第③处成分残缺,“进一步原有文旅消费过程的认知藩篱”应改为“进一步打破(突破)原有文旅消费过程的认知藩篱”。第⑥处句式杂糅,“根据这一点说明”应改为“这一点说明”或“根据这一点”。(每处2分)
20.①枝繁叶茂(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②波澜壮阔 ③方兴未艾(每空1分)
21.D(A项的“过去”指死亡。B项的“过去”指应付、对付。C项的“过去”指现在以前的时期,从前。D项和文中加点的“过去”表示某个时间或某种状态已经消逝。)
22.①三个“一代代”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西迁人艰苦创业取得的成就:建立基地、促进经济、铸就精神。②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西迁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饱含着对西迁人的赞美。(每点2分)
23.【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两个人的话。材料中作家的话和有人补充的话,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和过分安逸享受的生活能废掉一个年轻人。考生可以认可材料中的观点: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比作“精神鸦片”。也可以反对材料中的观点: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若年轻人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年轻人。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废”。
【参考立意】①远离精神鸦片,做“有为”新青年。②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让它为我们提供便捷服务。③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④工具是否无害,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