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鲁教版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16题)
1、英国科技人员研制的自动灭火陶瓷砖中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当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砖释放出的氦气和二氧化碳就能抑制和扑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试验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4、下列关于化学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CO2属于氧化物
B.液态CO2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
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可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
A. B. C. D.
7、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aCl溶液和NH4NO3溶液 取样,加入适量水
B 分离MnO2和KC1 加足量水,溶解
C 验证CO2能溶于水 向盛有水的软塑料瓶中通入CO2
D 除去N2中O2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A.A B.B C.C D.D
8、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SiC),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 B.它是一种新的单质
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 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
9、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
A.a中将煤球制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0、分析下列化学反应,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②;③。
A.碳、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样都具有可燃性
B.反应物相同,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时,生成物不同
C.上述反应都是化合反应,且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③反应在有限空间内进行一定会发生爆炸
1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出门随手关灯 B.垃圾焚烧
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D.草稿纸双面使用
12、下列变化中不包含有缓慢氧化的是( )
A.农家肥料的腐熟 B.动植物的呼吸
C.酒和醋的酿造 D.石灰浆逐渐变硬
13、下列相关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有毒气体
B.氧气、一氧化碳都能支持燃烧
C.氧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
D.氧气、氢气、氮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14、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5、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下降,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钾 D.硝酸铵
16、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7、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
①通入,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均无明显变化;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处无明显变化,b处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
(2)对比①、②中b处红磷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
18、2018年我国发射的高分五号卫星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可监测大气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动态反映我国空气质量状况。
(1)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
A.臭氧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PM10
(2)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3)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鼓励焚烧秸杆节约能源
B.尽量少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
C.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CO中毒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上方安装报警器
(4)化石燃料是________(填“可再生” 或“不可再生”)能源,完全燃烧会产生CO2。过量排放CO2会导致温室效应。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新型催化剂,可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变化示意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反应的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氧化物
B、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改变
C、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改变
D、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1: 16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图所示装置做有关气体性质的实验:
(1)甲同学将收集满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如图A所示),并轻轻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 ,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的胶头滴管,使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看到的现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20、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1)实验三的现象是_____。
(2)以上实验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是_____。
21、碳及碳的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原因是_____ 。
(2)“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减少_____的排放。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_____(填字母)。
A 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 为防止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就地焚烧
C 优化建筑设计,减少空调使用
D 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
三、实验题。
22、小明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实验:
(1)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盛有阶梯形蜡烛的烧杯中(如图),观察到_____ ,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 _。
(2)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液就变成_____色,把颜色变化了的液体加热,又恢复原来的_____色,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 。
四、综合应用题。
2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1)下列实验仪器中,不能用来加热的是_____。
A 试管 B 量筒 C 烧杯 D 锥形瓶
(2)如图是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①A图装置可进行电解水实验,该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_____ 。
②A图装置中与a试管相连的是电池的_____极。
③写出B图装置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_____ 。
(3)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①A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插入液面以下,原因是_____ 。
②请在B图方框中画出收集CO2的装置_____。
(4)选用上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若用2.5g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0.88g,求大理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_____?
五、计算题。
24、乙醇(C2H5OH)是实验室常用的燃料。如果92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至少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鲁教版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一、选择题。(16题)
1、英国科技人员研制的自动灭火陶瓷砖中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当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砖释放出的氦气和二氧化碳就能抑制和扑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B
2、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试验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答案】D
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答案】D
4、下列关于化学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D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CO2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CO2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CO2属于氧化物
B.液态CO2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
【答案】B
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可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D
7、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aCl溶液和NH4NO3溶液 取样,加入适量水
B 分离MnO2和KC1 加足量水,溶解
C 验证CO2能溶于水 向盛有水的软塑料瓶中通入CO2
D 除去N2中O2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A.A B.B C.C D.D
【答案】D
8、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SiC),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 B.它是一种新的单质
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 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
【答案】A
9、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
A.a中将煤球制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答案】D
10、分析下列化学反应,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②;③。
A.碳、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样都具有可燃性
B.反应物相同,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时,生成物不同
C.上述反应都是化合反应,且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③反应在有限空间内进行一定会发生爆炸
【答案】D
1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出门随手关灯 B.垃圾焚烧
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D.草稿纸双面使用
【答案】B
12、下列变化中不包含有缓慢氧化的是( )
A.农家肥料的腐熟 B.动植物的呼吸
C.酒和醋的酿造 D.石灰浆逐渐变硬
【答案】D
13、下列相关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有毒气体
B.氧气、一氧化碳都能支持燃烧
C.氧气、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
D.氧气、氢气、氮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D
14、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15、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下降,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钾 D.硝酸铵
【答案】B
16、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二、填空题。
17、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
①通入,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均无明显变化;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处无明显变化,b处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
(2)对比①、②中b处红磷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
【答案】(1)实验②中,a处红磷不燃烧,b处红磷燃烧
(2)燃烧需要氧气
18、2018年我国发射的高分五号卫星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可监测大气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动态反映我国空气质量状况。
(1)下列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
A.臭氧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PM10
(2)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3)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鼓励焚烧秸杆节约能源
B.尽量少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
C.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CO中毒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上方安装报警器
(4)化石燃料是________(填“可再生” 或“不可再生”)能源,完全燃烧会产生CO2。过量排放CO2会导致温室效应。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新型催化剂,可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变化示意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该反应的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氧化物
B、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改变
C、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改变
D、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1: 16
【答案】 (1)A,B,D (2)C,D (3)B,D (4)不可再生;AC
19、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图所示装置做有关气体性质的实验:
(1)甲同学将收集满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如图A所示),并轻轻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 ,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的胶头滴管,使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看到的现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试管内液面上升,同时液体变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气球胀大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外界空气进入气球
20、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1)实验三的现象是_____。
(2)以上实验中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是_____。
【答案】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灭 实验一、二
21、碳及碳的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原因是_____ 。
(2)“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指减少_____的排放。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_____(填字母)。
A 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 为防止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就地焚烧
C 优化建筑设计,减少空调使用
D 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
【答案】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二氧化碳 B
三、实验题。
22、小明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实验:
(1)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盛有阶梯形蜡烛的烧杯中(如图),观察到_____ ,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 _。
(2)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液就变成_____色,把颜色变化了的液体加热,又恢复原来的_____色,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_____ 。
【答案】(1)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红 紫 ; 。
四、综合应用题。
2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1)下列实验仪器中,不能用来加热的是_____。
A 试管 B 量筒 C 烧杯 D 锥形瓶
(2)如图是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①A图装置可进行电解水实验,该实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_____ 。
②A图装置中与a试管相连的是电池的_____极。
③写出B图装置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_____ 。
(3)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①A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插入液面以下,原因是_____ 。
②请在B图方框中画出收集CO2的装置_____。
(4)选用上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若用2.5g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0.88g,求大理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_____?
【答案】(1)B (2)水是氢、氧元素组成的 负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长颈漏斗内逸出 (4)20%。
五、计算题。
24、乙醇(C2H5OH)是实验室常用的燃料。如果92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至少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设需要氧气质量为x。
C2H5OH+3O22CO2+3H2O
46 96
92g x
x=192g
答:至少需要氧气的质量是19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