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目标
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
2.知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正确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3.知道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理解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4.对知识分子发动的维新变法和民众掀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深刻认识,同时感受到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戊戌维新变法
一
戊戌维新变法
背景
材料一: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898年)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三: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康有为
材料四: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
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思想: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维新思想传播。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戊戌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如何传播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中国通史》
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
思想传播的特点:
产生此特点的原因:
托古改制、中西并用
以孔子名义宣传变法,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体现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妥协性
戊戌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背景:《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结果:未送达御前,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的过程
公车上书
序幕·1895年
高潮·1896.6.11
——1896.9.21
百日维新
光绪黄帝“明定国是”诏书
结局·1896年9月
光绪帝被软禁
康、梁二人逃亡海外
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
仅保存了京师大学堂
戊戌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序幕
——具体变法措施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维新运动正式展开。运动共持续了 103 天,史称 “百日维新”。
新法内容 改革旧制 作用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化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一定程度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人才培育和新思想传播
增加军事和国防力量
除旧
布新
打破了哪些人的饭碗?
戊戌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序幕
——失败的原因 影响
材料: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客观原因: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材料: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义和团运动
二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揭帖(节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尽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为什么山东反洋教斗争非常激烈?
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民众反抗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概况
口号:
概况:
结果:
性质:
意义:
“扶清灭洋”
义和团
清政府
帝国主义
先抚后剿
扶清灭洋
抗击
镇压
妥协
签约
抵抗
侵略
﹌
1900年5月28日,八国决定联合镇压义和团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反帝爱国运动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八国联军侵华
三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背景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过程
1900.6.10
6月中旬
6月21日
7月14日
8月中旬
廊坊阻击战
天津向北京进发
天津保卫战
攻陷大沽炮台
慈禧向各国“宣战”
天津陷落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俄国趁机侵占东北
南方各省官员又有什么行动呢?
集中发生在中国的北方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
史实: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东南互保”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件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1.使南方免遭于战火;
2.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材料: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 王尔敏《拳变时期的东南互保》
民族危机加深
四
民族危机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内容 影响
惩办“首获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政治上严禁反帝
经济上巨额赔款
外交上划使馆界
军事上拆炮驻兵
文化上禁止科考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通过外交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精神上控制;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列强的侵华方式和趋势有什么变化?
侵华方式变化:
1.经济侵略:
2.文化侵略:
3.军事控制:
4.政治侵略: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1.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
2.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侵华方式:由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制华”。
趋势变化:
课堂小结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戊戌维新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895
1898
1900
1901
八国侵华陷深渊,
国家出路在何方?
革命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中国近代化出路的探索漫长且坎坷
且行且珍惜,不忘历史,复兴中华
再沉沦与再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