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 12 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下列选项能
为此提供史实依据的有( )
①汉武帝设立中朝 ②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④明太祖废除中书省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2.唐朝时,尚书省在公文运作中实行严密的管理和审查制度,即勾检制度,主要监察公文的规
程和时限、文案归类整理和署名及公务施行的日辰等。勾检制度的实行( )
A .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实现了监察体系的完善 D .进一步分散相权
3.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后, 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成为欧洲新时代的强音; 公元 800
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祷时, 教皇把一顶王冠戴在他的头上, 并称他为“罗马人
的皇帝”,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诞生日。这一事件的意义是( )
A .推动了欧洲历史上的文化整合 B .完成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统一
C .为罗马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D .加速了领主附庸集团的衰落
4 .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
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
(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 )
A .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 .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
C .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英王爱德华一世于 1283 年召开议会时,有 42 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 14%;1295 年“模
范议会” 召开时,有 172 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 44%。1510 年,来自 110 个自治城市或大
学的 220 名议员则成为议会下院的主要代表,对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施加了影响。这体现了
英国( )
A .宪政体制有所发展 B .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C .具限制王权的传统 D .国王“临朝不理政 ”
高二历史 第 1页 共6页
{#{QQABbQaQogigQgAAABhCAQHYCgOQkBCCCCoGQAAAsAAAwBFABAA=}#}
6.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
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
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
A .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 .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 .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 .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7.20 世纪 60、70 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人数明显上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
长,如日本中央政府的 50 余万文官中,至少 90%的文官接受过高等数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
要是因为( )
A. 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B. 政党政治的发展
C. 文官队伍老龄化严重 D. 政府职能的变化
8.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 )
A .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 B .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
C .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 D .有利于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接轨
9.1536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明令禁止在大学学习天主教的教会法和经院哲学,并要求所有
教师和课程都将直接由枢密院监督。1545 年又规定,解散所有附属于大学的小教堂和学院,
把大学的一切财产置于国王支配之下。这些措施( )
A .意在抵制宗教改革运动 B .迎合了资产阶级需要
C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D .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2003 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 ”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
为善、以邻为伴 ”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 ”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1.美国学者保罗 弗里德曼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 1 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
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 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
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高二历史 第 2页 共6页
{#{QQABbQaQogigQgAAABhCAQHYCgOQkBCCCCoGQAAAsAAAwBFABAA=}#}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12.农业的发明之于人类历史乃是划时代的事件,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农业革命”。得此结论最
重要的依据是( )
A.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 B.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D.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13.中世纪的西欧人把胡椒等香料视为财富,上流社会的宴会上最先上桌的不是主菜,而是用
金银碗碟盛着的香料。16 世纪后,胡椒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寻常人家的生活元素。
该材料说明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世界文化交融 B.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冲击了原有社会等级 D.推动了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14.美国学者查尔斯 曼恩说:“蚯蚓、蚊子……非洲野草,各种老鼠——这些生物从哥伦布的
船舱里倾巢而出,它们就像观光客,急切地进入这片过去未见的土地。”这一文字叙述的是( )
A.美国自然环境的恶化 B.新航路开辟造成恶果
C.美洲农业的落后状况 D.欧洲动植物传入美洲
15.“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把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
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而
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 B.生活需要催生冷链物流
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
16.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0 年全球共有 8.11 亿人口在忍饥挨饿。要解决这一世界性的
难题,首要的途径是( )
A.缩小贫富国差距,提高贫穷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B.加强生物科技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C.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
D.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业投资,扩大农业生产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若于名理政听讼大臣,责成他们
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皇太极时正式有“议政大臣”职名,并任命更多较低品秩贵族参与议政。
高二历史 第 3页 共6页
{#{QQABbQaQogigQgAAABhCAQHYCgOQkBCCCCoGQAAAsAAAwBFABAA=}#}
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矛盾日益显露。……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
设立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变成一些不
当权的贵胄世爵桂靠之地,或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乾隆五十六
年(公元179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
——摘编自阎步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3世纪时,英国势力强大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限制王权,迫使国王成立了
议会。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利。议会参加者最早是贵族,后来增加了教士、骑士和
市民的代表。14世纪,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下院又称平民院。1629年,查
理一世为强化王权,解散了议会。1640年,查理一世决定向苏格兰开战,最终召开议会,要求
议会同意他的征税事宜,但议会拒不服从,反而要求清算他的专制。1642年,国王与议会爆发
内战。1649年,议会军获胜,并处死查理一世。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再次
重申征税权与议员的各项基本权利,正式确定议会拥有国家的主权,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议政王大臣会议与近代英国议会的不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近代英国议会的结局对中
英两国社会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
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如1648年《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
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
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
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
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
高二历史 第 4页 共6页
{#{QQABbQaQogigQgAAABhCAQHYCgOQkBCCCCoGQAAAsAAAwBFABAA=}#}
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不断上升,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
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
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
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
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
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
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
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
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
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
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 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
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 年英国人
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 300 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
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 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 4
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 11 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
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高二历史 第 5页 共6页
{#{QQABbQaQogigQgAAABhCAQHYCgOQkBCCCCoGQAAAsAAAwBFABA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
会生活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7—18 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作用。(4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文
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
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
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
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
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
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
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材料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外交思维与逻辑,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 第 6页 共6页
{#{QQABbQaQogigQgAAABhCAQHYCgOQkBCCCCoGQAAAsAAAwBFABAA=}#}
高二7历史 第 页 共6页
{#{QQABbQaQogigQgAAABhCAQHYCgOQkBCCCCoGQAAAsAAAwBFABAA=}#}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4 BAAB 5-8 CBDA 9-12 CCAB 13-16 CDBB
17.(12分)
(1)不同:①性质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带有部落民主制色彩;近代英国议会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②构成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主要是君主任命的满洲贵族;近代英国议会则是各阶层选出的代表。③权力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受君权制约;近代英国议会则制约王权。④结果不同: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取消;近代英国议会则掌握国家主权。(任答3点6分)
(2)中国:君主专制走向空前强化;逐渐落后于世界。(2分)英国: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助推英国崛起,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任答2点4分)
18.(14分)
(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6分)
(2)主要变化: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国际法主体增加;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任答2点共4分)
认识:国际法应根据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国际法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成为国际法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言之有理即可)(任意2点共4分)
(14分)
(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2点4分)
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每点1分,2点2分)
(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2点4分)
(3)作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言之有理即可,2点4分)
20.(12分)
评分标准: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论题和总结各2分,论述8分,共12分。
参考示例:
论题:中国外交转型与重构,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开展革命式外交,有利于巩固新政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并在两极格局下维护世界和平,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参与式外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引领式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结合时代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思维与逻辑,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