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经济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教材分成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这四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例构成、发展过程、水平和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结构、水平和潜力。首先,教材对农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作物名称、主要产区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等。接着,教材分析了我国的工业情况,强调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然后,教材探讨了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展示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成果。最后,教材研究了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分析了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这一章节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对中国的主要产业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理解这些产业对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在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这一章节中,教材主要围绕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这四个部分展开。其中,农业部分包括作物名称、主要产区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等详细信息。学情分析显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例如,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多以读图题形式考查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或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这样的命题特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强调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通过对本章内容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主要产业,从而理解这些产业对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的影响。同时,通过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建设,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总的来说,本章的学情分析表明,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主要产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出农业的概念、部门及主要农产品。2.知道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3.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4.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重点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难点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情景导入你的家乡有哪些畜牧业产品?你知道这些畜牧业产品主要出产在我国哪些地区吗? 学生认真倾听观看感受视频,感受农业知识。 具体情境导入,使学生有代入感。
讲授新课 二、明确目标:学生集体朗读,教师解读三、课堂探究中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之一,中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1、小组合作:读90页图4-12、4-13,完成下列任务:(1)哪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牧区畜牧业的景观,那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农耕区畜牧业的景观?(2)试从主要畜产品、饲养牲畜的主要方式、饲料来源三个方面,比较中国牧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差异。2、展示“中国畜牧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的四大牧区指哪些地区?主要牧种有哪些?(2)结合已学知识,分析中国牧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3)中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饲养的禽畜有哪些?生猪主要产区在哪些省区?(4)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说一说,中国农耕区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方向。四、课堂小结:中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发布在东部、南部农耕区,是城乡居民食用肉、奶、蛋、禽的主要来源,这里饲料资源丰富,以圈养为主要生产方式。五、拓展延伸:阅读90页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为什么甲村的经济效益会显著好于乙村?2、议一议,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重要的启示?六、课堂练习:完成随堂练 在图4-11中国畜牧业分布中描出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并在图中找出四大牧区及优良畜种小组合作:分析中国牧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我们平时喝的牛奶,吃的肉类,是农耕区畜牧业还是牧区畜牧业提供的 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资源,建立人地和谐观,轻松进入课堂。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物博”。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然后通过体验、感悟,增加对农业特征的认识。本部分知识难度不高,但是考试中却常常涉及,所以我设计为自学加随讲随练环节来突破。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认图贴近考试比较容易突破。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自主学习有效性,为后边展学酝酿积极性参与条件,形成快乐体验。综合分析利弊,形成科学发展观,培养辩证逻辑思维。
课堂练习 完成课件练习题
思维拓展
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分布农耕区畜牧业 地位及特征畜牧业分布 四大牧区牧区畜牧业 优势条件和优良畜种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中国的农业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任务一:识农业,会判断
任务二:找来源,知重要
任务三:会读图,说分布
任务一:识农业,做判断
1.读课本90——91页,思考:
1.农业的劳动对象是________,获得的劳动产品是________。
2. 农业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部门。
生物
生物本身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广义农业
狭义农业指种植业
根据所学判断,说出其所属的农业部门。
种植棉花
种植业
养猪
畜牧业
任务一:识农业,做判断
种树
根据所学判断,说出其所属的农业部门。
人工养殖珍珠
渔业
林业
任务一:识农业,做判断
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任务一:识农业,做判断
采摘野生草药
打猎
任务二:找来源,知重要
吃
穿
用
选择一个类别,对其中的日常物品进行还原,并说出其来自于哪个农业部门。
种植业
渔业
米饭
水稻
炸鱼
活鱼
种植业
畜牧业
纯棉衬衫
棉花
牛皮鞋
牛
林业
书本
树木
珍珠面膜
珍珠
渔业
吃
穿
用
重要性: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任务三:会读图,说分布
请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将各农业部门合理布局。
合作探究
要求:1.四人一小组,把代表各部门的贴纸贴在相应的位置图标处。
2.说出这样布局的原因。
《中国地形图》课本P23,图2.2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课本P32,图2.17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课本P36,图2.22
任务三:会读图,说分布
请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将各农业部门合理布局。
合作探究
要求:1.四人一小组,把代表各部门的贴纸贴在相应的位置图标处。
2.说出这样布局的原因。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 源丰富。
种植业
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山区,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
林业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
畜牧业
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
渔业
观察已完成的农业分布图,并结合课本93页思考: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
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3.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4.东部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和_______(干湿地区)的平原地区。
5.我国的三大林区是?其中最大的天然林区是?
6.我国海洋渔业基地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东部与西部
年降水量400毫米
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
湿润
半湿润
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的人工林区;东北林区
沿海地区;南方地区
种植业
种植业
种植业
东北林区
西南林区
东南林区
海洋渔业
淡水渔业
东耕西牧
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
宁夏平原
天山山麓
雅鲁藏布江谷地
我国1月份0℃等温线所在地
我国800㎜年等降水量线所在地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 东北
华北
南方
秦岭—淮河
一年两熟
或三熟
水稻、棉花
甘蔗、油菜、
水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
大豆、甜菜
旱地
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
花生、棉花
界限:
南北差异自主学习:
棉花
三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
七嘴八舌话美食
任务一
舌尖上的中国
掌握了农业的类型
认识了农业的重要性
掌握了我国农业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
认识了特定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
任务二
任务三
“民以食为天”,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强。历史的交接棒即将交到大家手中,唯有遵循因地制宜来合理布局农业,用先进的科技去发展农业,才能让民族复兴之路走得更坚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知识,实现农业梦,助推中国梦!
百年前,即使达官贵人,也很难一年四季吃上来自各地的新鲜粮菜、奇珍异果;百年后的今天,连普通百姓也有这样的口福。建国七十年,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库瑞希称赞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全世界20%以上的人口,真可谓当代的一个奇迹。”
C
D
A
C
D
C
新疆
乌鲁木齐
昆仑
一
青藏高原
青藏高
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降水较少;牧草比较稀疏
退耕还草,
严格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不过度放牧;采取休牧、轮牧等措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的农业(2)——课后练习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我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发展的是 ( )
A.种植业 B.林业 C.渔业 D.畜牧业
2.小梅的家乡气候干旱,地势较平坦,草原面积广大,按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她的家乡适宜发展( )
A.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 D.渔业
3.读“我国某地农业生产景观图”,判断该地位于( )
A.黄土高原 B.山东丘陵 C.江南丘陵 D.东北平原
4.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是( )
A.山东大量种植甘蔗
B.北京郊区种植蔬菜、花卉
C.内蒙古广泛种植水稻
D.黑龙江大量种植咖啡
走科技强农之路
5.我国北方居民冬季吃到了当地产的新鲜西红柿,农民伯伯采用的科技是( )
A.温室大棚 B.机械化收割
C.杂交品种 D.先进灌溉设施
6.我国制定农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要充分考虑( )
①自然条件 ②人文特点 ③经济发展程度 ④政府形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
A.努力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剖面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有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珠江三角洲
2.近年来,图中的稻田慢慢变成了蔬菜田,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
A.气候 B.市场 C.劳动力 D.交通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B.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
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
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4.走“科技强农之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下列实例充分说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①杂交水稻 ②温室大棚里的植物生长 ③华北、西北等地区推广的滴灌、喷灌技术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较多,大力发展渔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改造中低产田和滨海盐碱地,增加粮食产量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改良品种,完善灌溉、排盐排碱系统
C.大量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
D.大面积焚烧秸秆肥田
6.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读“我国种植业主产区分布图”、“河套地区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图”、“西藏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种植业主产区大多分布在 (地形)上;粮食生产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2)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是 ,主要受 因素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气候比较干旱,河套平原发展种植业得益于引用 河水的灌溉。
(3)西藏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 ,降水少,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 。
(4)归纳总结:影响农作物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 。(至少两点)
参考答案与解析
[基础达标]
1.A 本题主要考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相关知识。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更适宜发展畜牧业,在坡度较陡、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更适宜发展林业,在水域面积大的地区更适宜发展渔业。
2.C 气候干旱,地势较平坦,草原面积广大,适合放牧牛羊,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3.C 图中有大面积的稻田,还有柑橘林等亚热带果树,因此该地可能位于江南丘陵地区。
4.B 甘蔗是南方地区的糖料作物,山东不适合种植;内蒙古气候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不宜广泛种植水稻;咖啡属于热带经济作物,不适合在黑龙江种植。
5.A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冬季北方地区气温低,温室大棚可以弥补热量的不足,使冬季的北方也可以种植西红柿。
6.B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方针、政策制定的因素。自然条件、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程度,是制定我国农业发展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7.D 开垦过多的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农产品进口量会增加外汇支出;增加农业人口数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必须依靠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素养提升]
1.D 2.B 第1题,图中有稻田、香蕉等农作物,可判断该景观位于南方地区,符合条件的只有珠江三角洲。第2题,很多城市郊区的农民,为满足城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积极发展蔬菜种植,这充分说明了市场的需求导致的这种变化。
3.A 本题考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应退耕还林还草,适宜发展畜牧业;柑橘是亚热带水果,山东丘陵地区可大面积种植苹果;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放牧牲畜的数量要合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密集,适宜发展淡水养殖和种植业。
4.B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较多,大力发展渔业,只能体现因地制宜,不能说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5.B 改造中低产田和滨海盐碱地,增加粮食产量,要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要完善灌溉、排盐排碱系统,建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
土壤。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等相关知识。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种植业主产区大多分布在平原上;粮食生产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第(2)题,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是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河套平原发展种植业得益于引用黄河水的灌溉。第(3)题,西藏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因为海拔高,热量不足,降水少,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灌溉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第(4)题,通过归纳前三问可知,影响农作物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水源、地形等。
答案:(1)平原 气候
(2)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 海陆 黄
(3)热量不足 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4)气温、降水、水源、地形等(任写两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