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下列选项中,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国家机构不完善 B. 统治者缺乏经验
C. 军队缺乏训练 D. 末代国君的昏庸、奢侈、残暴
3.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夏、商、周三朝的灭亡, 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 )。
A. 提倡改革 B. 重视教育 C. 发展经济 D. 以民为本
4.王明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出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 商汤战胜夏朝的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 商纣王施用酷刑镇压人民,最后被灭
D.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作西周
5.下列我国早期国家更迭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夏—商—西周 B. 商—夏—西周 C. 夏—西周—商 D. 西周—商—夏
6.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一朝代的历史 ( )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西汉
7.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关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8.有著名学者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 )
①青铜制作的工艺高超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其原因包括殷墟( )
①展现了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②是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③出土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
④为研究分封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 )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出现玉器
④出现了鱼纹彩陶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1.关于春秋时期描述有失准确的是( )
A.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 B. 开始于平王东迁
C. 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衰微 D. 诸侯废掉周天子,自立霸主
12.下列对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 社会大变革 B. 大一统 C. 民族政权并立 D. 专制皇权加强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任用管仲为丞相,进行改革,积极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 齐桓公 B. 楚庄王 C. 晋文公 D. 吴王阖闾
16.《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中有一句是“东周分两段”。这里的“两段”指的是( )。
A. 春秋和战国 B. 西汉和东汉 C. 西晋与东晋 D. 北宋与南宋
17.如图为湖北云梦发掘出土的战国晚期木觚[gū]。木觚上写有一段长文,记载了东方五国派谋士游说秦王停战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体是秦隶,个别文字篆书意味较浓。该觚文可用来研究( )
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②战国后期的书写材料
③战国后期秦国的文字发展情况
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8.时代特征是指特定时代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由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有
①“百家争鸣” ②商鞅变法
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④兼并战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19.战国时期,位于最西面的一个诸侯国,通过与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不断向东扩大自己的国土,这个国家是()
A. 秦国 B. 齐国 C. 楚国 D. 燕国
20.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图,该变法发生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中的“家”是指
A. 专家学者 B. 思想学派 C. 有名望的家族 D. 文学爱好者
22.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 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C.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学者将其中的一些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反对不义之战的和平主义者”“封建伦理纲常的卫道士”。以上描述分别指的是哪一思想流派 ( ) 。
A.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墨家、法家、儒家、道家
C. 法家、儒家、墨家、道家 D. 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24.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A. 统一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 B. 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趋同
C. 儒家学派地位逐步提升 D. 诸子百家都认同民本思想
25.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这些思想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道、法、墨、儒 C. 法、儒、道、墨 D. 墨、儒、法、道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 五帝本纪》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 礼运》
材料二
材料三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②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周本纪》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尧为了“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把天下“授舜”,这一以德才为评判标准的首领更替方式被称为什么制度?“天下为家”又是指哪一制度?
(2) 根据材料二,图一中“齐”、“鲁”、“吴”、“晋”、“宋”等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图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3) 根据材料三①指出诸侯要对周王尽哪些义务?并用材料原句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据材料三②分析判断这一制度的弊端?
(4) 西周进行了政治制度创新,一度强大,但最终仍与夏商一样,走向灭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7.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蜀山区某中学七年级历史研究社团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去哪里寻找历史”的探究活动,欢迎你加入进来!
【遗址中的历史】
材料一:
【文物中的历史】
材料二: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1) 材料一中图一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碳化稻谷和石制、骨制生产工具,它是我国哪一大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图二遗址的发掘可以为研究哪个朝代的历史提供丰富的资料?
(2) 请写出材料三中图三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图四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请写出图五青铜器在世界上的地位。
(3)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可知,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作为中学生,我们除了历史课本、历史课堂,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2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常用的铁质农具有犁、锄、铲、镰、凿、锤等。常用的铁制手工业工具有斧、削、锯、锥、凿、锤等。铁制农具的应用,使在农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牲畜成为必要。春秋时期用牛耕田,已经是人们习见的事。
——白至德编著《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一,简述铁器和牛耕的应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xì)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hóu)田,双方各不相让,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这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土地王有的概念已不起作用。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中,晋国大夫与周王室争田事件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三 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中国历史》
(3)材料三中,战国时期的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在春秋时期,有的大国曾吞并了30多个小国,有的大国甚至吞并了四五十个小国。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在政局上起作用的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只有7个大国十几个小国。
——白至德编著《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上古时代》
(4)材料四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归纳这种趋势出现的因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合并小都 小乡 小邑 小聚为县,设置县令 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1)观察材料一形势图,A B C D哪一处最接近都江堰的位置?观察地图,这一时期哪些诸侯国可能会在北方修筑长城(列举两个即可)?其修筑长城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归纳材料二所涉及的这一事件的主要措施(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3)材料一中的各个诸侯国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最终由一国完成统一,统一后该国定都在哪里?A B C D哪一处最接近这一都城的位置?
30.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领域非常活跃,各家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材料二: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摘自《论语·颜渊》
②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自《论语·卫灵公》
(2)请问材料二的出处《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作品?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D2.D3.D4.B5.A6.B7.B8.A9.A10.A11.D12.C13.A14.D15.A
16.A17.A18.C19.A20.C21.B22.C23.D24.A25.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小题1】禅让制;世袭制。
【小题2】分封制;周天子。
【小题3】帮助周王管理地方,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国家的统一。
【小题4】原因:实行暴政,丧失民心。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进行制度创新,采用符合国情的政策。要善待百姓,关注民生等。
27.【小题1】长江流域;商朝。
【小题2】半坡居民。甲骨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小题3】利用网络、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书籍、考查历史遗址。
28.(1)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开垦山林,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等。
( 2)王室衰微,周王室统治衰微,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分封制遭到破坏等。
( 3)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 4)趋势:诸侯国越来越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因素:生产力的进步;战争推动;民族之间交融;旧制度的瓦解;杰出历史人物的推动等。
29.(1))C处。秦国,赵国,燕国。抵御匈奴。
(2)事件:商鞅变法。内容: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咸阳。D处。
30.(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治理国家。
(2)儒家;孔子;仁。
(3)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优秀部分继承发扬,创新学习。(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