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4 11: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上承大汉下启大隋,前后历经了350多年的大混乱,期间政权更迭,战火纷飞”,这一时期是
A. 春秋战国 B. 三国两晋南北朝 C. 五代十国 D. 秦汉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分立时期,但中华民族也在进一步趋向融合。有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正确的是( )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③曹操和孙权分别在洛阳和建业建立了魏国、吴国
④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
A. 官渡之战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 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
C.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D. 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4.下侧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5.以下史实中导致西晋灭亡的有(  )
①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②西晋分封诸侯和八王之乱
③西晋统治阶级追求享乐的风气
④西晋对内迁各族的压迫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
A. 建立帝国新秩序 B. 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
C. 巩固大一统局面 D. 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
7.“汉帝国崩溃后,中国陷入一段长期的动荡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连,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的动荡时期”指的是
A. 夏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两汉交替时期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8.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 ,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9.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下列政权中,建都于南京的有( )
①三国的孙吴②东晋③宋④齐⑤梁⑥陈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10.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 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 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 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1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12.下列关于东晋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司马睿于317年建立 B. 得到南北方大贵族的拥戴
C. 短暂地统一了全国 D.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13.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氐族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说明(  )
A. 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 北方各政权实现了统一
C. 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 改革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羯 B. 氐、鲜卑 C. 匈奴、羌 D. 鲜卑、羌
1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 北方的分裂割据 B. 民族矛盾尖锐 C. 北方民族大交融 D. 江南经济开发
16.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国家富强 B. 对外开放 C. 江南开发 D. 民族交融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包括()
①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胡汉民族的交融
③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统一局面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关于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贾思勰——《齐民要术》 B. 祖冲之——圆周率
C. 王羲之——《兰亭集序》 D. 吴道子——《洛神赋图》
19.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搭配正确的是
A. 王羲之—《兰亭集序》 B. 顾恺之—《大明历》
C. 祖冲之—《齐民要术》 D. 洛阳—云冈石窟
2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搭配正确的是
A. 贾思勰——开创楷书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C. 锺繇——《齐民要术》
D. 顾恺之——《大明历》
2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以下某校设计的vlog(视频博客)历史作业所选取的主题中,聚焦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人们接触到它,大概在(  )
A. 西汉初年 B. 西汉末年 C. 东汉初年 D. 东汉末年
23.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
A. 半坡房屋复原图 B. 神农氏画像
C. 半坡遗址碳化的粟粒 D. 西汉耧车模型
24.《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A. 兴修水利工程 B. 派船队到达夷洲
C. 迁都洛阳 D. 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25.下面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对联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三国是指哪三国?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他的理由。
(2)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3)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4)《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但它毕竟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如果让你研究真正的三国历史,你应该查看的第一手史料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是司马迁的《史记》?请写出理由。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
材料二 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导致了什么后果?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28.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据此可以证实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评价这一变化的作用。
(2)材料二说明汉景帝重视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东普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两个方面回答)并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材料二 魏主认为:“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材料三 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南北朝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
(1)西晋被内迁的哪个民族所灭?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请举一例。
(2)材料二与哪次改革有关?“魏主”改“拓跋氏”为“元氏”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些生活情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些情景的出现与材料一、二有什么联系?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显辉煌】
材料一:
(1)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祖冲之是哪一历史时代的人物?列举其相关的科技成就(一例即可)。
(2)图二人物是谁?该部著作有何历史地位?
【艺术放光彩】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 3)图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图二人物画,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两幅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B2.A3.C4.D5.B6.D7.D8.B9.D10.B11.B12.C13.C14.B15.C16.D17.A
18.D19.A20.B21.C22.B23.C24.D25.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魏、蜀、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之有理即可)
(2)赤壁之战。
原因: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曹操军队绝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水战;曹操军队水土不服。孙刘联盟采取火攻等正确战术。
(3)曹操;官渡之战。
(4)诸葛亮《出师表》,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27.(1)八王之乱。晋惠帝。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西晋统治集团腐朽,出现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28.(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提高;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出现或新型地主阶级的势力进一步增强等。
(2)重视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3)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商业和海上贸易兴盛等;原因: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29.(1)匈奴族。前秦和北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是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民族融合趋势加强。重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了适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改革,最终又加速了民族交融,所以说,三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30.(1)南北朝,他最早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其他成就亦可)。
(2)贾思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王羲之、顾恺之。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