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猫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8 17: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猫郑振铎
现代作家、学者。福建省长乐县,: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yōu yù sè chàng
quán chéng níng
zǔ sǒng yǒng dīng zhǔ 速读课文,简洁的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选择精彩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并从猫的来历、外貌、性情、结局和“我”的感情几个方面分析。 “我”家一共养了几只猫?整体感知:从隔壁要来舅舅送的家门口拾来的花白的毛,很活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黄色不好看很瘦、毛烧脱很活泼更有趣更活泼忧郁懒惰喜欢喜欢不喜欢病死丢失屈死难过、酸辛怅然、愤恨、诅骂
难过、良心受伤“芙蓉鸟事件” 芙蓉鸟被害案案发现场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冤 案案件定性:案件反思: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造成冤案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得出怎样的教训? 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猫不会说话,无法辩驳,处于弱势,我是强势,是施虐者,猫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含冤死去。
作者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就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背景资料: 一、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平等地对待生命 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二、同情弱小者,珍视生命。
    
给我们的启示:(主 题 )从猫的不幸遭遇这个角度看,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弱小者总是不幸的。
思考交流: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毛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用不养猫。”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前两只猫的死亡或失踪,是它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第三只猫的死亡,是“我”的武断造成的,是“我”的过错造成它的死亡,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所以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我”比前两只的亡失更难多得多。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是作者在第二只猫丢失后,心情悲伤,感情上难以接受,“好久不养猫”是怕再养猫伤心。
“自此,我家用不养猫。”这是作者因自己的过失造成第三只猫的死亡,痛苦自责后作出的决定,作者是为了避免错误再犯,悲剧重演。3、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不同的三只猫,从
课文的写法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品读探究—体会写法1、抓住特征,作细节描写
2、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将自已情感直接抒发。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拓展延伸——加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