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中学高2025届第三期半期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每个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N点关于地轴对称的坐标为( )
A. (60°N,20°E) B. (60°N,160°W)
C. (60°S,20°E) D. (60°S,160°W)
2. 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
B. 乙区域的面积约是甲区域的4倍
C. 甲区域位于西半球,乙区域位于东半球
D. 甲区域的面积约是乙区域的1/2
3. 一架飞艇从A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各走1110千米,他最后位于( )
A. 出发点 B. 出发点以西 C. 出发点东北 D. 出发点以东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QR在赤道,可知MN所在纬线为60°N;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可知N点经度为20°E,即N的地理坐标为(60°N,20°E),A错误;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纬度相同,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与N关于地轴对称的点为(60°N,160°W),B正确;(60°S,20°E)与N关于赤道对称,C错误;(60°S,160°W)与N关于地心对称,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纬度可知甲在乙的北面,由经度间劣弧(甲为东经度,乙为西经度,两地经度和小于180,东经为东,西经为西)定向可知,甲在乙东面,A错误;单位经线上长度不变,纬线长度则不同,由QR=2MN可知,乙区域的面积大约是甲的2倍,B错误,D正确;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甲位于20°W以东属于东半球,乙位于160°E以西属于西半球,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单位经线上长度不变;纬线长度则不同,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南北对称递减。飞艇从A(5°N)出发,依次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各走110千米 ,南北飞行大约10°,由此可知走过的轨迹关于赤道对称,故能回到出发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经纬网定范围: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图幅相同的两幅图,跨纬度越低,经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下图为小明同学所在学校到火车站周边的道路交通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从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 长江路位于珠江路以南 B. 火车站位于恒山路东侧
C. 学校位于黄河路以南,泰山路以西 D. 泰山路和恒山路呈南北走向
5. 小明在从火车站回学校的路上,拍摄了一张照片(右图)。他拍摄照片的位置可能位于(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6. 左图中珠江路实际长度为3000米,若图上距离为5厘米,则该图比例尺为( )
A. 1:3000 B. 1:1000 C. 1:10000 D. 1:60000
【答案】4. B 5. C 6. D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的指向标和事物的分布可知,长江路位于珠江路以南,A不符合题意;火车站位于恒山路西侧,B符合题意;学校位于黄河路以南,泰山路以西,C不符合题意;泰山路和恒山路呈南北走向,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题详解】
由右图可知,小明位于珠江路上,该位置的西侧是恒山路,东侧是泰山路,南方是长江路,故可知其位置应位于③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珠江路实际长度为3000米(300000厘米),图上距离为5厘米,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可知,比例尺=5/300000=1:600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一般来讲,大比例尺地图,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可用于图上测量。小比例尺地图,内容概括性强,不宜于进行图上测量。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与甲城镇的相对高度以及 M处最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为
A. 508米 跳水运动 B. 264米 飞行运动
C. 198米 滑雪运动 D. 369米 攀岩运动
8. 若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不能观测到的地点是
A. 图中两城镇 B. 隧道口F处
C. 陡崖崖顶 D. 山坡D处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几条等高线重合可知,在M处有一个大的陡崖,结合提供的四个选项,最适宜的攀岩运动;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的范围是400≤H<500,甲城镇的海拔高度为0【8题详解】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A点的海拔在500~600米之间。图中两城镇、陡崖顶、山坡D处的海拔都低于A点,因此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都能观测到。 隧道口F与A之间的等高线上疏下密,即上缓下陡,是凸坡,不易观测到。故B正确,A、C、D错误。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最可能形成大理岩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图示区域中( )
A. Q岩石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 B. 断层因甲岩层弯曲形成
C. N岩浆冷凝速度慢于P岩浆 D. 共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岩浆侵入岩层,由于岩浆温度高,挤压周围岩石,故可能出现在与岩浆通道接触的石灰岩分布区,形成大理岩。乙最可能形成大理岩,B正确。甲丙丁不是石灰岩,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Q岩石在最上层的砂岩形成之后,侵入砂岩形成,而M岩石并未侵入到砂岩层里,说明M岩石形成时间比砂岩早,可判断Q岩石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A正确;断层形成于甲岩层弯曲之后,与其弯曲无关,B错误;N岩浆喷发出地表后迅速冷凝,冷凝速度快于Р岩浆,C错误;图中显示岩浆岩形成在三个不同时期,形成三次岩浆侵入岩,共发生了三次岩浆活动,D错误。故选A。
【点睛】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总质量的9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下图为天气网有关大连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据图中所示信息可知,该日可能的时间是( )
A. 春分 B. 清明节 C. 秋分 D. 植树节
12. 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 北半球,向北移 B. 北半球,向南移 C. 南半球,向北移 D. 南半球,向南移
13. 今日大连日出之时,伦敦的时刻为( )
A. 3月12日14:10 B. 3月12日22:10 C. 3月11日14:10 D. 3月11日22:10
【答案】11. D 12. C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今明两天的昼长情况:今日昼长11小时48分,明日昼长11小时50分,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逐渐往北移动,植树节是3月12日,符合同意。D正确。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故A和C错误,清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B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根据今明两天的昼长情况:今日昼长11小时48分,明日昼长11小时50分,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逐渐往北移动,因此答案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大连位于东八区,伦敦位于零时区,两地相差八个小时,由第一题知道今天是植树节(3月12日),那么根据东加西减的方法,伦敦应该是3月11日22:10,D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今明两天的昼长情况:今日昼长11小时48分,明日昼长11小时50分,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逐渐往北移动。
某年8月19日,在我国某地(48°N,135°E)的一位摄影师记录下了河岸日出的美景(如下图),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凌晨4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拍摄者镜头大致朝向(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15. 一年内,在同一地点以相同角度能拍出图示照片的另一个日期最可能是( )
A. 2月18日 B. 4月25日 C. 7月27日 D. 10月28日
16. 该日当地昼长为( )
A. 11小时50分钟 B. 13小时50分钟 C. 14小时 D. 17小时50分钟
【答案】14. A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8月19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拍摄的日出在前方,所以拍摄者镜头大致朝向东北。故A选项正确,BCD错。故选A。
15题详解】
一年中的两天在同一地点以相同角度能拍出太阳在同一个位置,说明这两天该地昼长时间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相同的,因此这两天到夏至日的时间距离是相等的,经过计算另一天应为4月25日。故B选项正确,ACD错。故选B。
【16题详解】
该地的经度为135°E,位于东9区中央经线,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凌晨4时日出时,则当地地方时为5时,昼长时间=(12-5时)×2,由此计算出该日当地昼长为14小时。故B选项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昼长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12-日出时间)×2 昼长=(日落时间-12)x2。
图为“我国南部西北东南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甲地地貌的成因为(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沉积
18. 河口三角洲地貌最典型的区域是( )
A. 青藏高原 B. 横断山区 C. 云贵高原 D. 珠江入海口
【答案】17. A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从图中来看,甲处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此处山高谷深,河流下蚀作用显著,在不断的侵蚀下形成深邃的峡谷,A正确,BCD错。故选A。
【18题详解】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珠江入海口属于典型的三角洲地貌,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并不是河流最终注入海洋的地方,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未流入湖泊的内流河称为无尾河,可以没有河口。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
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 火山喷发 B. 沉积作用 C. 变质作用 D. 岩浆侵入
20. 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 差异侵蚀 B. 化学溶蚀 C. 河流侵蚀 D. 风力侵蚀
21. 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 花岗岩区 B. 变质岩区 C. 沉积岩区 D. 接触变质岩区
【答案】19. D 20. A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答案选择D。
20题详解】
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故B错误;图示区域内的河流较少,河流侵蚀一般呈现的是峡谷等地形,故C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区域,地势越高,侵蚀越强,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1题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型岩石,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近接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故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故B错误;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C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负变质岩。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中植被线形沙丘是该沙漠的主要沙丘形态。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其形成过程经历四个阶段:a灌丛沙丘—b风影灌丛沙丘—c垄状沙链—d植被线形沙丘。图示意植被线形沙丘形成演化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区域线形沙丘走向不同,主要反映各区域( )
A. 植被类型不同 B. 盛行风向不同
C. 降水量不同 D. 沙源不同
23. 植被线形沙丘形成过程中,其沙源主要( )
A. 来自上风向 B. 来自两侧
C. 先源于上风向,后源于两侧 D. 先源于两侧,后源于上风向
24. 形成植被线型沙丘的双向风,当两侧风力不等时( )
A. 强风的一侧坡面较陡 B. 强风的一侧坡面较短
C. 脊线偏向于强风-一侧 D. 脊线偏向于弱风一侧
【答案】22. B 23. C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由题中材料可知,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所以沙丘走向与合成风方向有关,B正确;植被类型、降水量、沙源不影响沙丘走向主要影响沙丘大小、固定程度和规模大小,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由图中所示,图a、b中显示出沙源来源于合成风上风向,图c、d中显示出沙源来自于两侧,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4题详解】
当两侧风力不等时,强风的一侧沙粒爬升较多,表现为坡度减缓,坡面较长,A、B错误;由于强风风力较大,导致合力方向会向弱风一侧倾斜,因此脊线偏向于弱风一侧,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沙丘的延长方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平行,呈长条垄状展布,可达数十千米长,几十甚至上百米高,几百米宽。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以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 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 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 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6. 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 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 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 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 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27. 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5. C 26. A 27. B
【解析】
【分析】考查河流地貌及其成因。
【25题详解】
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则乙河属于低位河,低位河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甲河,C对。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是低位河袭夺高位河,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图中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故选C。
【26题详解】
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后导致上游来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A对。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水量减少,泥沙堆积加重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水量小,河道变窄,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故选A。
【27题详解】
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故渭河可能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而成黄河支流。读图可知,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河段②,是河流袭夺后留下的河段,B对。A、C、D错。故选B。
【点睛】
莫尔格勒河又称莫日格勒河,河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或“碰头河”。左图为莫尔格勒河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某一河段。结合“曲流与牛轭湖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 B. 甲、丙处为凹岸,岸坡既陡又深
C. 乙、丁处为凸岸,岸坡既陡又深 D. 乙、丁处为凹岸,流水侵蚀为主
29. 曲流与牛轭湖发展的先后过程为(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30.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会逐渐缩小直至消亡,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的消亡是因为( )
A. 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 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 人类过度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答案】28. B 29. D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丙位于凹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床较深,河岸坡度较陡,B正确 ,A错误。乙、丁位于凸岸,水流速度慢,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河岸坡度较缓,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河流最初形成是直流,对应②。水流在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的水流开始发生向右偏转不断侵蚀右岸形成凹岸,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水流流速快,在惯性作用下容易受到侵蚀,凸岸水流流速慢,不易受到侵蚀,以堆积为主,形成凸岸,对应④。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流弯曲度不断变大,最终截弯取直,对应①。原有弯曲河道水量减少,淤积增加,沉积物暴露地表,形成牛轭湖,对应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地势平坦,湖水不可能大量流出,A错误;牛轭湖形成后,与原河道脱离,不受上游河道影响,C错误。 人类过度用水不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 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及植被发育覆盖,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B正确。故选B。
【点睛】牛轭湖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河道弯曲:河流一开始流动,便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发生偏转;不断弯曲: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截弯取直:雨季来临时,河水流速突然增加,弯曲河道的临近处,被河水冲破,发生“截弯取直”;截弯取直后,原有河道被废弃,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成为牛角状的湖泊,即为“牛轭湖”。
二、主观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日日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④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
(1)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是____,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为____。
(2)②和③相比,该日昼更长的是____,该日之后两个月内,②地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____。
(3)此时①地太阳高度角为____,该日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约为全球的____。
【答案】31. ①. (23°26′N,180°) ②.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2. ①. ③ ②. 昼渐短,夜渐长
33. ①. 0° ②. 68°26′ ③. 1/2##一半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日日照图为背景,涉及地球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河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④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地方时为0:00,太阳直射经线为180°,故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N,180°),此时为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③纬度较②更高,且更靠近北极圈,所以该日昼更长的是③,自今日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该日之后两个月内,②地位于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昼渐短,夜渐长。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①地正处于日出节点,太阳高度角为0°。③地位于45°N,正午太阳高度角=90度-|45°-23°26′|=68°26;180°平分大部分昼半球,地方时是12时,则0时位于0°,新的一天是0°向东180°,北京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天有180°的范围,占了全球的一半,所以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约为全球的一半。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1)甲乙两山地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为____,容易寻找到油气的是____。
(2)左图中河流的发育过程与丙处的____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图中河湖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右图中的____(填序号)作用一致。
(3)左图中花岗岩和砂岩分别与右图中____、____(填字母)一致。
(4)图中岩浆活动和岩层断裂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
【答案】32. ①. 向斜 ②. 乙
33. ①. 断层 ②. ②
34. ①. B ②. C
35. 岩浆活动早于断层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为材料,设置四道题目,涉及地质构造、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甲处岩层原始形态向下凹陷,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处岩层原始形态向上凸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油气储存构造,容易找到油气的是乙处。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丙处岩层出现断裂并有垂直方向的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河湖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为外力作用,依据地质循环原理,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岩浆,右图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有三个箭头指向A,故A为岩浆,则B为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其中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右图中指向C沉积岩的箭头②为外力作用,所以,河湖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右图中的②作用一致。
【小问3详解】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右图中A为岩浆,B为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所以花岗岩和砂岩分别与右图中B、C一致。
【小问4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花岗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岩在断层两侧发生明显位移,故先发生岩浆活动后产生断层。
【点睛】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亿多年以来的地质作用,让我国东部大地地层错动,地形起伏,最终形成了11000平方米的鄱阳湖盆地,下图为鄱阳湖及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
(1)列举图示区域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判断依据。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常考虑一些原则,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这些原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答案】(1)地壳运动——岩层发生了变形,岩层错动;岩浆活动——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变质作用——元古宙变质岩层
(2)汭位为河流凸岸,河流围绕,取水方便;三面临水,有利于军事防御;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易于泥沙沉积,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鄱阳湖及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和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河流对聚落区位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断裂错动,表明经历了地壳运动;图中有元古宙花岗岩,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表明经历了岩浆活动;图中有元古宙变质岩层,变质岩是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表明经历了变质作用等。
【小问2详解】
据材料“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可知,汭位为河流凸岸,周围河流围绕,水流速度较缓,取用水方便;汭位是河流凸岸,泥沙沉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聚落布局和发展农业生产;汭位三面临水,易守难攻,有利于军事防御等。
【点睛】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南部的东非裂谷带,湖泊南北长、东西窄,平均水深270多米,湖岸陡峭。读下左图“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推测马拉维湖的成因,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金刚石是岩浆侵入时形成的岩脉矿。某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沿某水系上游进行了地质实践活动,并绘制了该流域地质简图(下图)。在②地发现大量金刚石岩脉出露;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图右下角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简述②地金刚石岩脉出露的过程。
(3)同学们对图中甲地堆积物考察后,得出结论:该堆积物是河流堆积物。请你提供依据。
【答案】34. 成因:地层断裂下陷,积水成湖。理由:湖岸陡峭、水深;位于东非裂谷带。
35. 因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表层覆盖的岩层被风化、侵蚀、搬运,金刚石岩脉出露。
36. 甲地河流发源并流经②地的岩浆岩区;甲地位于河流凸岸;甲地砾石堆积物磨圆度好。
【解析】
【分析】本题以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和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为材料,涉及岩石类型、河流堆积地貌以及湖泊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非大裂谷最南面,湖泊形状与地堑带的走向一致,湖岸狭长,两岸陡峻直立,深度较大。应是断裂陷落,积水成湖,属于构造湖。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金刚石是岩浆侵入时形成的岩脉矿”、“在②地发现大量金刚石岩脉出露”及图上信息②地为岩浆岩可知,金刚石是岩浆活动,冷凝于地下,后经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上升出露在地表,表层覆盖的岩层由于温差、冻融、地表径流等因素,经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被破坏掉,内部的金刚石出露地表。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某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沿某水系上游进行了地质实践活动,并绘制了该流域地质简图(如图)”、“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可知,甲地河流发源并流经②地的岩浆岩区,所以砾石堆积物中含有金刚石;根据图上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该堆积物是河流堆积形成;砾石堆积物的磨圆度较好,经河流的搬运,相互摩擦形成磨圆度较好的堆积物,所以堆积物是河流堆积形成。乐至中学高2025届第三期半期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每个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N点关于地轴对称的坐标为( )
A. (60°N,20°E) B. (60°N,160°W)
C. (60°S,20°E) D. (60°S,160°W)
2. 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
B. 乙区域的面积约是甲区域的4倍
C. 甲区域位于西半球,乙区域位于东半球
D. 甲区域的面积约是乙区域的1/2
3. 一架飞艇从A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各走1110千米,他最后位于( )
A. 出发点 B. 出发点以西 C. 出发点东北 D. 出发点以东
下图为小明同学所在学校到火车站周边的道路交通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从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 长江路位于珠江路以南 B. 火车站位于恒山路东侧
C. 学校位于黄河路以南,泰山路以西 D. 泰山路和恒山路呈南北走向
5. 小明在从火车站回学校路上,拍摄了一张照片(右图)。他拍摄照片的位置可能位于(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6. 左图中珠江路实际长度为3000米,若图上距离为5厘米,则该图比例尺为( )
A. 1:3000 B. 1:1000 C. 1:10000 D. 1:60000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与甲城镇的相对高度以及 M处最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为
A. 508米 跳水运动 B. 264米 飞行运动
C. 198米 滑雪运动 D. 369米 攀岩运动
8. 若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不能观测到的地点是
A 图中两城镇 B. 隧道口F处
C. 陡崖的崖顶 D. 山坡D处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最可能形成大理岩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图示区域中( )
A. Q岩石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 B. 断层因甲岩层弯曲形成
C. N岩浆冷凝速度慢于P岩浆 D. 共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
下图为天气网有关大连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据图中所示信息可知,该日可能的时间是( )
A. 春分 B. 清明节 C. 秋分 D. 植树节
12. 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 北半球,向北移 B. 北半球,向南移 C. 南半球,向北移 D. 南半球,向南移
13. 今日大连日出之时,伦敦的时刻为( )
A. 3月12日14:10 B. 3月12日22:10 C. 3月11日14:10 D. 3月11日22:10
某年8月19日,在我国某地(48°N,135°E)的一位摄影师记录下了河岸日出的美景(如下图),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凌晨4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拍摄者镜头大致朝向(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15. 一年内,在同一地点以相同角度能拍出图示照片的另一个日期最可能是( )
A. 2月18日 B. 4月25日 C. 7月27日 D. 10月28日
16. 该日当地昼长为( )
A. 11小时50分钟 B. 13小时50分钟 C. 14小时 D. 17小时50分钟
图为“我国南部西北东南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甲地地貌的成因为(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沉积
18. 河口三角洲地貌最典型的区域是( )
A. 青藏高原 B. 横断山区 C. 云贵高原 D. 珠江入海口
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 火山喷发 B. 沉积作用 C. 变质作用 D. 岩浆侵入
20. 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 差异侵蚀 B. 化学溶蚀 C. 河流侵蚀 D. 风力侵蚀
21. 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 花岗岩区 B. 变质岩区 C. 沉积岩区 D. 接触变质岩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其中植被线形沙丘是该沙漠的主要沙丘形态。植被线形沙丘一般是在呈锐角的双向风作用下风沙沿合成风方向堆积而成,其形成过程经历四个阶段:a灌丛沙丘—b风影灌丛沙丘—c垄状沙链—d植被线形沙丘。图示意植被线形沙丘形成演化过程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区域线形沙丘走向不同,主要反映各区域( )
A. 植被类型不同 B. 盛行风向不同
C. 降水量不同 D. 沙源不同
23. 植被线形沙丘形成过程中,其沙源主要( )
A. 来自上风向 B. 来自两侧
C. 先源于上风向,后源于两侧 D. 先源于两侧,后源于上风向
24. 形成植被线型沙丘的双向风,当两侧风力不等时( )
A. 强风的一侧坡面较陡 B. 强风的一侧坡面较短
C. 脊线偏向于强风-一侧 D. 脊线偏向于弱风一侧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以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5. 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 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 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 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6. M处泥沙堆积较强原因是( )
A. 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 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 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 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27. 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莫尔格勒河又称莫日格勒河,河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或“碰头河”。左图为莫尔格勒河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某一河段。结合“曲流与牛轭湖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 B. 甲、丙处为凹岸,岸坡既陡又深
C. 乙、丁处为凸岸,岸坡既陡又深 D. 乙、丁处为凹岸,流水侵蚀为主
29. 曲流与牛轭湖发展的先后过程为(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30.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会逐渐缩小直至消亡,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的消亡是因为( )
A. 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 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 人类过度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二、主观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日日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④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
(1)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是____,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为____。
(2)②和③相比,该日昼更长的是____,该日之后两个月内,②地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____。
(3)此时①地太阳高度角为____,该日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约为全球的____。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1)甲乙两山地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为____,容易寻找到油气的是____。
(2)左图中河流的发育过程与丙处的____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图中河湖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右图中的____(填序号)作用一致。
(3)左图中花岗岩和砂岩分别与右图中____、____(填字母)一致。
(4)图中岩浆活动和岩层断裂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亿多年以来的地质作用,让我国东部大地地层错动,地形起伏,最终形成了11000平方米的鄱阳湖盆地,下图为鄱阳湖及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
(1)列举图示区域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判断依据。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常考虑一些原则,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这些原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南部的东非裂谷带,湖泊南北长、东西窄,平均水深270多米,湖岸陡峭。读下左图“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推测马拉维湖的成因,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金刚石是岩浆侵入时形成的岩脉矿。某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沿某水系上游进行了地质实践活动,并绘制了该流域地质简图(下图)。在②地发现大量金刚石岩脉出露;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图右下角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简述②地金刚石岩脉出露的过程。
(3)同学们对图中甲地堆积物考察后,得出结论:该堆积物是河流堆积物。请你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