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1970-01-01 08:00:00

文档简介

【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课前预学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   ,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   保障。
【答案】(1)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2)贫雇农;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3)革命和生产人力、物力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土地政策,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他们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故答案为:第1空、中国土地法大纲;第2空、耕者有其田。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故答案为:第1空、贫雇农;第2空、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3)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役 时间 战果及意义
大决战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解放___________全境,歼敌47万余人
__________战役 1948年11月一
1949年1月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歼敌55万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__________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和改编52万余人
南京解放 __________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答案】
  战役 时间 战果及意义
大决战 辽沈战役 1948年 9— 11月 解放东北全境,歼敌 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歼敌 55万 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北平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和 改编 52万余人
解放
南京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知识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次战略决战,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解放了东北全境。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平津战役的胜利,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后,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3.通过对本课的预学,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答案】略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是针对课前预学,把遇到的疑问整理,以便新课学习时重点了解掌握。
(1)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2)三大战役的时间及意义
(3)渡江战役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二、课中导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中国农村状况
  人口 占有耕地比例 现实状况
富农、地主 占乡村人口不到10% 70%80% 残酷剥削农民
贫农、雇农、中农 古乡村人口90%以上 20%—30% 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上地法大纲的决议》
材料二:图一、图二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农村怎样的状况?
(2)材料二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帮助农民摆脱困境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解放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旧中国农村,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 所有制使农民备受压迫和剥削,是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源。
(2)土地改革 。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 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旧中国农村状况。”可知,旧中国农村的状况:旧中国农村,占人口不到 10*的地主、富农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 所有制使农民备受压迫和剥削,是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图一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图二 解放区的农民踊跃参军”。可知, 材料二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帮助农民摆脱困境采取的政策: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对解放战争产生的影响: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课后助学
5.下列与《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相符的是(  )
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③乡村中部分地主的土地可以由地主保留
④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土地政策,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他们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6. 1948年底,蒋介石在某--国民党军政要员云集的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徐州)蚌(蚌埠)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此次会战”是指(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可知,这是以徐州为核心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辽沈战役,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平津战役,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渡江战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7.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可知,“这个转折点”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百万雄师过大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从侧面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在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解放军高超的战略战术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国民党政权的独哉腐败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从侧面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正确;
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排除A项;
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不是解放军高超的战略战术,排除B项;
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不是国民党政权的独裁腐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9.毛泽东说:“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讲这番话应当是在(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 B.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 D.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胜利以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了,我们面临着建立新中国的问题,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召开,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战役,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10.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  )
A.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写于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之后。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覆灭,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1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写出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任选其中两幅图片,说说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
【答案】(1)图二—图一—图三。
(2)示例:图二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一、图三所反映事件的影响: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 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战略态势,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为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直至大决战创造了条件。图一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三所反映的 事件的影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连 续作战,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 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孤城,被动防 御,为大决战做了充分准备。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大转折指的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图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
图三大决战: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1949年初,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948年11月,发起淮海战役,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③为淮海战役。
故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图二——图一——图三。
(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自主选择历史事件进行解答。图二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一、图三所反映事件的影响: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战略态势,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为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直至大决战创造了条件。图一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三所反映的事件的影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连续作战,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 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孤城,被动防御,为大决战做了充分准备。
【点评】 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孟良崮战役的知识。
四、拓展作业(选做)
12.学完了本课,请你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为本课所学知识画--幅示意图,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结构图、漫画等。请写出你的设计意图,让老师看得懂。
【答案】略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思维导图
【点评】 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知识。
1 / 1【历社作业本】中国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课前预学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   ,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   保障。
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役 时间 战果及意义
大决战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解放___________全境,歼敌47万余人
__________战役 1948年11月一
1949年1月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歼敌55万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__________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和改编52万余人
南京解放 __________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通过对本课的预学,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二、课中导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中国农村状况
  人口 占有耕地比例 现实状况
富农、地主 占乡村人口不到10% 70%80% 残酷剥削农民
贫农、雇农、中农 古乡村人口90%以上 20%—30% 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上地法大纲的决议》
材料二:图一、图二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农村怎样的状况?
(2)材料二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帮助农民摆脱困境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解放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课后助学
5.下列与《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相符的是(  )
①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③乡村中部分地主的土地可以由地主保留
④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 1948年底,蒋介石在某--国民党军政要员云集的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徐州)蚌(蚌埠)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此次会战”是指(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百万雄师过大江
8.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从侧面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在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解放军高超的战略战术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国民党政权的独哉腐败
9.毛泽东说:“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讲这番话应当是在(  )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 B.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后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 D.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
10.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  )
A.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写出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任选其中两幅图片,说说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
四、拓展作业(选做)
12.学完了本课,请你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为本课所学知识画--幅示意图,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结构图、漫画等。请写出你的设计意图,让老师看得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2)贫雇农;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3)革命和生产人力、物力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土地政策,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他们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故答案为:第1空、中国土地法大纲;第2空、耕者有其田。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故答案为:第1空、贫雇农;第2空、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3)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答案】
  战役 时间 战果及意义
大决战 辽沈战役 1948年 9— 11月 解放东北全境,歼敌 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歼敌 55万 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北平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和 改编 52万余人
解放
南京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占领南京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知识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次战略决战,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解放了东北全境。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平津战役的胜利,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后,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3.【答案】略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是针对课前预学,把遇到的疑问整理,以便新课学习时重点了解掌握。
(1)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2)三大战役的时间及意义
(3)渡江战役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4.【答案】(1)旧中国农村,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 所有制使农民备受压迫和剥削,是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源。
(2)土地改革 。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 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旧中国农村状况。”可知,旧中国农村的状况:旧中国农村,占人口不到 10*的地主、富农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 所有制使农民备受压迫和剥削,是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图一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图二 解放区的农民踊跃参军”。可知, 材料二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帮助农民摆脱困境采取的政策: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对解放战争产生的影响: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5.【答案】A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了土地政策,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他们积极支持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可知,这是以徐州为核心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辽沈战役,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平津战役,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渡江战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可知,“这个转折点”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百万雄师过大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从侧面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项正确;
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排除A项;
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不是解放军高超的战略战术,排除B项;
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不是国民党政权的独裁腐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9.【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胜利以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了,我们面临着建立新中国的问题,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召开,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战役,运用所学,准确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写于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之后。这首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覆灭,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11.【答案】(1)图二—图一—图三。
(2)示例:图二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一、图三所反映事件的影响: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 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战略态势,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为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直至大决战创造了条件。图一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三所反映的 事件的影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连 续作战,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 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孤城,被动防 御,为大决战做了充分准备。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大转折指的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图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
图三大决战: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1949年初,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948年11月,发起淮海战役,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③为淮海战役。
故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图二——图一——图三。
(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自主选择历史事件进行解答。图二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一、图三所反映事件的影响: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战略态势,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为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直至大决战创造了条件。图一所反映的事件对图三所反映的事件的影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连续作战,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 200 多万,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孤城,被动防御,为大决战做了充分准备。
【点评】 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孟良崮战役的知识。
12.【答案】略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思维导图
【点评】 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