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下《小小商店》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二下《小小商店》教学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5-09 10: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活动中拥抱数学 在实践中应用数学
《小小商店》教学案例与反思
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86-87的内容。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基于上述认识,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做了如下尝试: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开展趣味活动,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义卖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 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学生扮演“顾客”,大家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自参与买卖活动。
一、教学内容
小小商店(P86-87)
二、教材分析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在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正确、灵活的使用人民币。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学具人民币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前不久,学校组织了向残疾小朋友募捐的活动。今天,我们班将举行商品义卖活动,为残疾小朋友捐更多的钱,同学们说好不好?现在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小小商店”,(板书课题:小小商店)这个商店的物品全是同学们捐献出来进行义卖的,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活动,好吗?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商店里出售哪些种类的物品?(指明回答: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可回收的物品)
(二)新授
1、准备
你想要买什么东西?请读一读物品标签上的价格,看看你喜欢的商品是多少钱?应该去哪个柜台购买?
2、示范
⑴谈话: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演示一下购物的过程。谁愿意来扮演顾客,谁又来扮演售货员呢?
⑵对顾客提问:你想买什么?该去哪个柜台购买?商品标价是多少钱?你手里有多少钱?怎样付款?
⑶对售货员提问:顾客拿出了多少钱?他要买的商品是多少钱?你要找多少零钱给他?
教师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如何进行商品买卖,在买卖过程中有什么步骤并尝试复述。
3、活动
(1)活动要求:
①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②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少钱。
③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④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2)活动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学具人民币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4、汇报讨论
(1)抽取几名“顾客”、“ 售货员”、“ 废品回收员” 汇报结果。同时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
(2)提问:你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把你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互相听听大家的购物过程。(分小组互相说)
(3)提问:购买相同价钱的商品有没有不一样的付款方法,分别是怎么解决的?怎么计算找零的?
(4)提问:这些义卖得来的钱怎么处理?
我们把这些钱和没有卖完的东西一起捐给残疾小朋友吧!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个义卖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回家后帮助爸爸或妈妈购买一些物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在有趣的“义卖活动”中度过。在“小课堂”上体验“大生活”的乐趣,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1、紧密结合生活,创设乐学情景
数学课标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一课,鉴于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所以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义卖活动”,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小小商店”, 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 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学生扮演“顾客”,大家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自参与买卖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在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使用了人民币,学会了购买商品等其他的社会知识,而且还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运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正由“关注知识教学”向“关注学生发展”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决定学生发展的主体因素显然还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指导以及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它们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情感,我安排了“购物”这个环节,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购物”,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合伙购买东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渗透品德教育
新课程教学提倡“以人为本”,这节课不拘泥教材,不是让学生用做题的形式学会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参加义卖活动学会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义卖”,而且还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课末,我还对学生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