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2.分析语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4.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内容
明确这篇哲学论文阐述的基本观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 弄清文章的逻辑层次, 体会本文语言精确、通俗易懂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两课时。
2.课型:自主学习课。
预习要求
1.读课文, 明确本文所要阐述的几处基本观点;
2.根据课文后“ 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论述思路和逻辑层次。
教学蓝图
课文的教学可分两大板块:
1.让学生自读、自理、自析课文, 进而展开议论。
2.教师点拨指导, 本着科学性、少而精的原则, 深入浅出, 通俗具体, 讲求实效。
教学过程
教学的第一板块———让学生自读、自理、自析课文并展开讨论。( 预计为一课时)
1.要求学生自读阅读本文可从解题入手, 即理解标题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二是人物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再读透课文, 重点是理解文章主要阐述的“两个飞跃”的问题, 以明确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一基本观点。自读中涉及一些政治学、哲学上的专业性较强的词语时, 要求学生自己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注释, 对一些课本上未加注的而自己又一知半解的词语则可自查词典或有关的工具书和相关的资料。
2.要求学生自理所谓“自理”, 这里指的是由学生自己对课文作一番梳理。自我梳理应完成如下的工作: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分法, 从结构上为文章划分段落, 并根据开门见山这常见的写法在引论部分找出中心论点, 然后根据“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第一个飞跃— 第二个飞跃—两个飞跃的关系”这条思路为本论部分划分层次, 把握这一部分的基本结构。 这是对本文结构布局的“自理”。 另外要自我梳理的是明确作者依次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
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观点。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检验真理的其他办法。
③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才能完成。
这是对本文写作思路的“自理”。
3.要求学生自析所谓“ 自析”, 即要求学生对课文作独立的分析。
自析可重点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 作为议论文, 作者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层次组织文章的, 而本文的三层之间, 又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彼此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二是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这可从本文的写作时间(1963年5 月)、读者对象(那些到农村去工作的干部) 、写作目的(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交给群众)出发去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既精练准确, 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至于语言特点的把握要结合文句作具体的分析。
4.让学生讨论讨论可以分两类:一类为自由讨论, 一类为专题讨论。自由讨论的范围可以宽泛一些,即同学在自读、自理、自析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同的见解,就可展开讨论。
如对课文的段落层次划分, 就可能有分三个部分的, 也有分为四个部分的, 还可能有其他分法的, 对此, 持不同的意见的, 可以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作“百家争鸣”。自由讨论的形式也可以无拘无束, 可以同桌间切磋, 也可以三三两两地前后商讨。专题讨论的内容则可以相对集中一些, 如可专题讨论本文的论证结构, 究竟是并列式的, 还是总分式的。专题讨论可采用“论坛”形式, 欢迎同学上台演讲。
教学的第二板块———由教师点拨指导, 深入浅出,通俗具体, 讲究实效。(预计也为一课时)
1.标题的点拨
教师: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它反映的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我们可以这篇标题与《实践论》的标题作一番比较。标题跟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内容相似,讲法不同, 标题也就不同;内容相似, 重点不同, 标题也应不同。这篇文章是“实践论”的另一讲法, 它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交给群众, 这就需要一个群众一听就懂的标题,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一标题, 正符合这个需要。 这个标题是个设问句。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目的是突出强调, 发人深思, 引起读者注意。这个设问句提出来的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 由精神到物质, 即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 才能完成。 因此,文章的内容回答了标题所提出的问题, 文章的标题简明、醒目, 的确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2.结构的点拨
教师:本课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 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三项实践的排列顺序有什么用意 结尾一句有什么含义 提示:文章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这里提出的三个问题并不是并列的:第一个问题统贯全篇, 也包括后两个问题;而后两个问题也是有针对性的, 因为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反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 独立存在着所谓的“精神世界”的产物, 也就是说,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也就是说, 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因此, 提出后面两个问题, 并肯定地回答说不是”, 这里包含着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文章写“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在提出的三项实践之中之所以把“生产斗争”排在最前面,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本文对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对三项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都没有说明, 而是把正确的意见用两个“只能”表达出来, 通过三项实践所排列的顺序表达出来 。课文的最后说:“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段话明确地指出, 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 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里从存在决定思想到思想变为物质力量, 引出了关于两个飞跃的论述。
3.文章特色的点拨教师: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 提示:这篇文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 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 如第一部分用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没有别的来路和别的实践。第三部分,用“有些失败”表明并不是完全失败,“暂时失败”表明并不是永久失败。第四部分说“少犯错误”,而不是说不犯错误, 因为我们对于缺乏经验的工作, 由于对各种情况估计不足, 有时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错误, 一点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可见用“少”比用“不”更准确。因为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 所以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来表述, 而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 这是作者对读者的了解和尊重。
以上教师的点拨指导要避免“满堂灌”, 可采用提问、提示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自己导出结论, 倘若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应允许他们相互争辩。教师在点拨指导过程中, 尤其是在此课教读的结束前, 不仅应检查学生动口讨论答问的情况, 还应随时了解学生动笔点画、在课本上作旁批摘要的情况, 始终坚持语文课的教读必须动笔的原则。
【创意说明】这个教学设计的创意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 这两节课的课型设计定为“自主学习课型”。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读、自理、自析的活动自己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把握。学生在大量自我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了自我阅读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发展, 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
第二, 这两节课也重视教师的点拨、指导, 但他的任务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启发和导引, 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的时间配置上, 可让学生占用70%-80%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些, 训练得更有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