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优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章分别写于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学习时要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也是这两篇文章贯彻始终的基本观点。学习这两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把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概括主要观点,梳理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论证方法,学习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高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梳理论证思路,赏析论证语言,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理论文章有助于我们丰富思想,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两篇文章第二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任务一:了解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观看视频:“北漂”毛泽东,如何一步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③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内容为: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写作背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下所写。该文章既是当时党开展工作的具体指导,也是精辟的理论著作。
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这一问题,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教育我党同志提高认识,树立理论源自实践,并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作风),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请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谈一谈两文写作的针对性与现实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写作时期:延安整风运动时期
针对性: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
现实性: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写作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针对性:针对“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
现实性:不仅对当时人民群众有深刻教育意义,而且对今天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的思想认识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任务二:梳理论证思路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证思路
解决问题 点明认识论的意义 层进式
2.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何好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三问三答,连续设问。
连续设问的好处:①制造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正误对照,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任务三:赏析论证语言
1.议论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准确严密
鲜明性:观点、感彩鲜明
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
生动性: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语言准确性
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分析:用两个“只能”起限制作用,强调没有例外,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唯一的,论断十分肯定;而且“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由低级到高级,是递进关系,三者的顺序不能互换。
②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分析:“一般的说来”“特别是”讲的是一般规律,实践的成败与思想正确与否是一致的。但在社会斗争中,有时出现特殊情况,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进势力暂时失败的原因;又用“有时候”“暂时”“总有一天”等词语,十分精确地论述了失败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
③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分析:“往往”既说明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又说明这种情况并不是一概如此。“反复”说明正确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语言通俗性
①文章的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用一个疑问句,反映了文章的内容,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讲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
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是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因此语言通俗易懂;用疑问句,有引起读者注意和深思的作用。
②文章开头的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
③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存在-思想、实践-认识、物质-精神。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任务四:学习论证方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道理论证:
1.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①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
②理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印象反复了多次,积累的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
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①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②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③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任务五:思考现实意义
1.本课两篇文章是系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它对于今天的我们年轻一代有哪些重要启示
①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现状。现在一些人在搞研究写论文的时候,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就开始大发议论。只有实事求是地研究现状,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我们年轻一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应该系统地周密地调查研究现状。
②要认真全面地学习研究历史。毛泽东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个人奋斗的自信心,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忘记学习我们厚重的历史,而且要养成认真学习研究历史的良好习惯。
③要有的放矢地去学习运用理论。毛泽东指出,“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现在,也有一些学生崇尚空谈,理论与实际脱节,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青年一代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养成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学风,有的放矢,确保理论学习取得实效。
2.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获取知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如果离开实践,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展学习活动,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试联系课文和党中央倡导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阐述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观。
观点一: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观。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更要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有的放矢的态度”的迫切性。我们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成为一个只拥有一纸文凭,而没有真才实学的学生。
观点二:树立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求知求学必须讲究实证,踏踏实实。从校园到社会,各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放眼今天的校园,考试作弊、学风浮躁、作业抄袭等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育中倡导严谨的学风,还需要进一步弘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重要品质。
观点三:树立独立思考的学习观。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混杂,令人难辨,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我们要多一分理智,多一点责任,多一点思考,头脑清晰,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