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热战”》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的原因,知道“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2、知道北约和华约,了解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
重点:“冷战”政策的步骤
难点:理解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一)“铁幕”降临
1、“冷战”原因:二战后, 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
力量也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 和社会主义之间矛盾日益加深。
2、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加深,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 以外的一切手段和 来遏制 。以美苏为首的冷战展开。
3、拉开冷战序幕的是: 。冷战正式展开的的标志是 。影响: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 。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4、美国国务卿 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欧洲复兴计划”,又称“ ”。
(二)“两极”对峙
5、1949年,以 为首的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
组织。
6、1955年5月,苏联等8国在华沙缔结《华沙条约》,以 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
组织正式成立。
7、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的建立。
8、1991年, 正式解体,两极对峙局面瓦解,“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朝着“一超多强”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朝着“多级化”方向发展。
(三)局部“热战
9、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虽没有全球性的大战爆发,但局部战争层出不穷。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两场较大规模的战争。
二、展示与质疑
1、展示上述问题
2、展示活动:“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咨文)和马歇尔计划(讲话)任选其一
三、点拨与归纳
四、巩固检测
(一)单项选择:
1、“冷战”正式展开时,美国总统是( )
A.丘吉尔 B.华盛顿 C.杜鲁门 D.罗斯福
2、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和平,这场战争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3、杜鲁门说:“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标志着( )
A.美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B.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意图
C.“冷战”的开始 D.美国打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
(二)简答:
4、以《北大西洋公约》为基础建立的军事同盟是什么?为首的是哪个国家?
5、以《华沙条约》为基础建立的军事同盟是什么?为首的是哪个国家?
6、列举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下节课堂展示活动:
学习后记: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一)“铁幕”降临
1、“冷战”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
苏联力量也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矛盾日益加深。
2、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加深,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 敌对行动_来遏制共产主义。以美苏为首的冷战展开。
3、拉开冷战序幕的是:“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展开的的标志是 杜鲁门主义 。影响: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4、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欧洲复兴计划”,又称“ 马歇尔计划 ”。
(二)“两极”对峙
5、1949年,以美国 为首的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约
组织。
6、1955年5月,苏联等8国在华沙缔结《华沙条约》,以 苏联 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
华约组织正式成立。
7、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 的建立。
8、1991年,华约 正式解体,两极对峙局面瓦解,“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朝着“一超多强”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朝着“多级化”方向发展。
(三)局部“热战
9、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期间,虽没有全球性的大战爆发,但局部战争层出不穷。朝鲜战争______和越南战争___________是两场较大规模的战争。
巩固检测
(一)单项选择:
1、“冷战”正式展开时,美国总统是(C )
A丘吉尔 B华盛顿 C杜鲁门 D罗斯福
2、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和平,这场战争是(B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3、杜鲁门说:“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标志着( C )
A美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B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意图
C“冷战”的开始 D美国打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
(二)简答:
4、以《北大西洋公约》为基础建立的军事同盟是什么?为首的是哪个国家?
北约 美国
5、以《华沙条约》为基础建立的军事同盟是什么?为首的是哪个国家?
华约 苏联
6、列举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铁幕”演说 华约解体(苏联解体)
冷战序幕:
冷战开始标志:
冷战与热战
“欧洲复兴计划”又称:
冷战
“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冷战结束标志:
局部热战
5 / 5《“大危机”与“新政”》参考学案
【课程导入】 这是一幅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美国失业大军等待领取救济品的历史照片。长长的队伍,毫无生气地在街头蠕动,为了什么?就为了能够获得一块用于果腹的面包。这些纯朴的工人怎么也无法弄明白,昨天还是繁华似锦的世界,今天却一下子就从“柯立芝繁荣”跌入“大萧条”的低谷。也许伫立街头的这些失业工人还在回味着胡佛总统曾在竞选时向他们许下的诺言:“每一个工人下班回家,桌上都有一只热气腾腾的鸡。”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在经济危机期间,工人们买不起牛奶、面包和燃料,许多家庭靠救济度日;为了御寒,人们甚至把报纸塞在衬衣里取暖。与此同时,资本家却把大量的牛奶倒入河中,任凭成熟的水果烂在枝头,玉米和小麦被当作燃料付之一炬。你能解释这些奇怪的现象吗?2.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时说:“我准备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提出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在一个灾难深重的世界中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他所说的“措施”就是后来拯救了美国的“新政”。你知道罗斯福新政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吗?它的实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出现在( )A. 1919~1929年 B. 1924~1929年C. 1924~1933年 D. 1919~1933年2.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先( )A.从日本发生 B.从美国发生C.从德国发生 D.从英国发生3.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超过( )A.三千万 B.二千八百万C.一千五百万 D.四千万4.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新建了许多公共工程,其目的是( )①调整资本主义制度②减少失业队伍③刺激生产和消费④加快经济复苏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二、填空题1. 20世纪20年代, 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年,资本主义空前严重经济危机从 爆发,迅速波及到整个 世界。2.在经济危机中, 身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超过 万。就业工人的 也大幅度下降。三、简答题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有何特点?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资料下载】“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在“大萧条”中,整个美国企业破产109 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到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1933年初,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由于工、农、商业的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到1 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危机期间,一方面是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由于人们对未来普遍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但结果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话。如: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棚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思维拓展】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信奉自由竞争的原则,而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则是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如罗斯福实行的新政措施规定:调整经济结构,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合理分配社会财富,防止两极分化的扩大;政府承担解决社会福利的责任,不允许企业自行其事;等等。对此,一些资本家认为罗斯福在推行社会主义,甚至连美国最高法院也以授权不当等理由,宣布违宪或无效的新政立法包括《全国工业复兴法》、《铁路职工退休法》、《手工业妇女最低工资法》等十几种。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罗斯福采取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政措施?
1 / 4《“大危机”与“新政”》参考学案
知识梳理
1.“繁荣”及其崩溃:20世纪20年代,特别在1924一1929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但是,这一“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严重的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终于在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体表现: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2.罗斯福新政: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主要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大力整顿银行、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生产过剩”是这种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的。1825年7月,在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大约平均十年。1837、1847、1857、1866年,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爆发了经济危机。1857年危机爆发于美国,蔓延到欧洲,是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罗斯福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其特点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下,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但是它毕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典型例题
例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从哪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能力。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1825年),1929年大危机是从美国开始,法、德两个国家是陪衬选项。
答案:A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年代中,哪一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
A.1929—1933年 B.1924—1929年
C.1918—1923年 D.1933—1939年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 ( )
A 、战后市场持续萎缩
B 、盲目扩大生产与销售间矛盾日益尖锐
C 、股票投机破坏金融秩序
D 、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始的国家是 (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范围 ( )
A.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美国
C.整个资本主义 D.欧洲
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不包括:( )
A.波及范围特别广 B.持续时间特别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 各国法西斯上台
6.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失业人数有 ( )
A.三千万 B.二千万 C.一千万 D.五百万
7.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
A. 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改革
B. 缓和社会和阶级矛盾,实行社会福利措施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
8.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兴建公共工程
9.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
A 、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C 、为美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D. 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叹交易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语
材料三: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们的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德意志民族就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世界近代史精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演说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面对这种情况,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3)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么?
(4)德国是如何实施“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这一设想的?结局如何?
三、简答题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即对新政的评价
四、问题与探究
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却带来了危机
知识拓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这声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的消费却没有相应提高。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引起生产过剩。这一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这次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已经停滞不前,一些人已预感到生产过剩危机的临近。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交易所里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几天之内,股票价格连续暴跌。经济危机就从这里开始,迅速蔓延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人;就业工人工工资收也大大减少,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失业者的队伍越来越大。1933年初,完全失业的工人总数达到1500到1700万人。此外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勉强保住工作的,工资也大大减少。为了找到职业,失业者通宵达旦等候在职业介绍所门前。但找工作谈何容易。那时,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都要求有学士学位。就连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都四处奔走,谋求职业。
那时候,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费尽心机。男人的刮胡子刀磨了再用;吸烟的人买不起烟,就自己动手卷。很多人排长队等待救济面包和稀粥,艰难度日。冬天,为了御寒,有人只能把报纸塞在衬衣里面;有人估计在职业介绍所外要排几个钟头的队,就事先用麻包片把裤腿包扎起来,以便保暖。
经济危机期间,人民的生活状况十分悲惨,而垄断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他们的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当时,商品大量积压,人民却无力购买。很多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猛跌。这就出现了看来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人衣无着,另一方面,农业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毁坏产品。他们拔掉地里未长成的棉花,杀掉小猪,把牛奶倾入河中,让果子烂在枝头,玉米和小麦当作柴禾,付之一炬。英国的资本家把整船桔子倒入大海。巴西销毁了2200万袋咖啡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C 5.D 6.A 7.C 8.C 9.B
二、材料解析题
(1)1929--1933美国经济危机的情况
(2)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结果使美国之间消除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统治得到稳定
(3)不能实现。因为他的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没有触及危机产生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
(4)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侵占欧洲一系列国家,德国最后被打败。
三、简答题
内容: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大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量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1933年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美国兴建许多公共工程,减少事业队伍,刺激消费生产。
作用:使美国的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固。
评价:新政虽然使美国逐渐消除了危机,但是危机产生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
四、问题与探究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这些矛盾一直没有解决,暂时的“繁荣”背后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PAGE
1 / 6《“大危机”与“新政”》参考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主要措施及其效果等相关史实。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
2.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分析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难点是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知识及《国家工业复兴法》。
课前预习
1.20世纪20年代,特别在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________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_____________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______________,以消除经济危机。
4.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选讲
探究点1:罗斯福新政
例1仔细观察下面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图相关的历史问题。
请回答:
(1)图片1、2、3反映了历史上哪一事件?
(2)图片4中人物是。面对这一事件,他就任总统后马上宣布实行新政。为此,请你以一个记者的身份为某电视台写一则电视新闻。(要求: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学校和电视台名称,可用××代替)
(3)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他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请你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指出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本题所选图片全部来自于课本,其中图1、2、3都显示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解答第(1)问时不但要注意图片,而且要特别注意图片下面的文字说明,这样更能够把握图片的真正含义。解答第(2)问首先要认识图4的人物为经济危机期间,上任的美国的总统罗斯福,其次要注意题目的基本要求: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学校和电视台名称,可用××代替。再次要回忆课本中关于罗斯福演说的内容或者句子,提炼出新闻的要点:鼓励人们战胜困难,树立消除经济危机的信心。最后按照新闻的格式和要求,组织成一篇新闻报道即可。(3)(4)问相对比较简单,答案都来自于课本的基础知识,根据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今天,我们的总统罗斯福走马上任,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要实行“新政”,希望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消除经济危机。他在发表的讲话中还鼓励美国人民应当用巨大的勇气和信心和他一起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4)新政取得了显著效果。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训练
1.(2010年 菏泽)毛毛听到同学们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什么,他听到了国家干预经济、上世纪30年代、兴办公共工程、蓝鹰运动等字眼,由此毛毛断定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应该是( )
A.巴黎公社运动 B.工业革命 C.罗斯福新政 D.辛亥革命
2.(2010年 扬州)小施同学写了一篇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小论文,其中对新政评价正确的是( )
①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探究点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例 2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从哪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能力。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1825年),1929年大危机是从美国开始,法、德两个国家是陪衬选项。
【答案】A
●针对训练
3.(2010年 黔东南)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中,下列哪一现象不可能出现
A.货币贬值,大量商品积压 B.纽约股市出现抛售股票的浪潮
C.取消商品买卖,实行实物配给 D.失业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
当堂训练
1.在以下年代中,哪一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
A.1929—1933年 B.1924—1929年
C.1918—1923年 D.1933—1939年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范围 ( )
A.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B.美国
C.整个资本主义 D.欧洲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不包括( )
A.波及范围特别广 B.持续时间特别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 各国法西斯上台
4.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有 ( )
A.三千万 B.二千万 C.一千万 D.五百万
5.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兴建公共工程
6.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涉及中国问题的国际会议和条约的名称:
1919年1月——6月:
1921年——1922年:
课后作业
●基础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 ( )
A .战后市场持续萎缩 B .盲目扩大生产与销售间矛盾日益尖锐
C .股票投机破坏金融秩序 D .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始的国家是 (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
A. 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改革 B. 缓和社会和阶级矛盾,实行社会福利措施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
4.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家销毁产品的目的是 ( )
A.刺激消费 B.扩大再生产 C.稳定价格 D.改换新产品
5.在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 ( )
A.广大人民群众 B.资本家 C.资产阶级政府 D.垄断资本家
6.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B.根 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C.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程度 D.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提高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叹交易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语
材料三: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们的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德意志民族就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世界近代史精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演说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面对这种情况,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3)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么?
(4)德国是如何实施“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这一设想的?结局如何?
8.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美国的崛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陈明同学选取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美国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
材料三: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摘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 美国》
(1)华盛顿和林肯分别领导了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争?它们分别在美国历史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2)美国充分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请列举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的两项重大发明。
(3)材料三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它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在活动总结会上,陈明同学准备作《美国崛起的启示》的发言,请你为他拟一个发言提纲。
9.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中考链接]
1.(2010年 江苏徐州)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
A.大力整顿银行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劳资关系 D.缩减农业产量
2.(2010年 扬州)小施同学写了一篇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小论文,其中对新政评价正确的是( )
①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 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世界经济危机 2.希特勒 国家元首 3.1922 4.德 意 日 轴心国集团
例题选讲
●针对训练
1. D 2. C
当堂训练
1. B 2.C 3.A 5.D 5.A
6.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新政使美国的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稳定,但是,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德国和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两国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展开激烈的争夺。两个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了,世界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
点拨: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有出现了两种有影响的方式来摆脱,一种是罗斯福新政,一种是法西斯专政,本题来考查二者对世界的不同影响,抓住其性质来分析。
课后作业
1.D 点拨: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首先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C 点拨: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集中地和支持者。
3.C 点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在政治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制造了“国会纵炎案”,并乘机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其他所有政党。
4.C 点拨:1936年2月,日本军部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建立起来,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5.C 点拨:在经济危机影响下,意大利于1922年首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和日本也分别于1933年和1936年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6.A 点拨:面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1936年日本也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7.C 点拨: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者是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是军部。
8.(1)俾斯麦;德意志的统一和强大;德意志通过“铁血政策”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德国要与英国、法国、俄国等列强争夺殖民地,以称霸世界;(3)德国占领胶州湾及青岛,并把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掀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局面。(4)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第二次打败法国,占领法国北部地区。
点拨:本题是一道跨越时空界限的综合探究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思考、推理的能力,能够把中国的实际同当时世界背景相结合的能力。
9.(1)德国、意大利、日本;“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即轴心国集团;(2)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意、日三国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他们疯狂对外扩张侵略,且互相勾结,相互承认并支持各自掠夺到的果实,并于30年代后期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即轴心国集团;(3)通过扩张巩固自己的侵略成果,并扩大自己的殖民地,巩固法西斯专政完成霸业。(4)对世界和平和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
10.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中央政府几乎瘫痪,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建立法西斯专政。1929-1933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国、日本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出现社会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
影响:德、意、日三国疯狂对外扩张侵略,他们互相勾结,相互承认并支持各自掠夺到的果实,并于30年代后期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即轴心国集团,对世界和平产生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
点拨:回答这道题目,抓住“经济危机──法西斯专政──战争源地──侵略扩张──相互勾结”这个线索,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1 / 9学习内容 《“冷战”与“热战”》探究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史实,了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2、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3、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深入理解“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
学习重点 了解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学习难点 了解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认识和平的可贵;注意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法提示 系统解剖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学习导航:(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_______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它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________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________。2、1947年3月,_________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_______ _。这种“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_____________”。3、美国在经济方面还推行了援助西欧的“___________”,在军事方面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__________。两极格局由此形成。4、___________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二)质疑问难:二、探究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平坦的和平之路,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又缓缓地降临……■“冷战”的缘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历史再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用及时的行动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阅读上述演说材料,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材料中所说“前不久”发生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2、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是怎样“降落”的?3、分析上述材料你认为丘吉尔的演说隐含着什么对苏政策?这是后来什么政策的信号?■“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材料链接: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美国对外政策的总原则是:帮助自由民族保持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想把共产主义强加给他们的侵略活动。……美国对受到共产主义威胁需要援助的国家给以金钱、原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阅读上述文字,讨论下列问题:1、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2、为了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杜鲁门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冷战”的实施:北约和华约的对峙读图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非常直观和有效的方法。阅读上面插图,结合所学知识,分组抢答下面问题:1、图例中的“A组织”是____________组织;图例中“B组织”是_____________组织。2、从图中可以看出“A组织”和“B组织”的范围各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3、图中“A组织” 建立于何时? “B组织”又 建立于何时?4、举二例说明“A组织”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冷战”的终结:1991年苏联解体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分组讨论并交流展示下列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什么体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哪两个国家为首的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你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 ●找一找:通过围绕“冷战”问题的系列解剖和探究,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亮一亮:我有哪些解决同学疑难问题的妙招? 三、训练反馈:(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A、一战 B、二战 C、冷战 D、科索沃战争2、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长达40多年的“冷战”局面,根据你学习过的有关“冷战”史实,请判断以下属于“冷战”范畴的有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科索沃战争 ④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二战后,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的霸权主义措施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铁幕演说 D、北约的成立4、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丘吉耳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阅读探究(共6分)人类在20世纪上半叶连续遭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下半叶又陷入长达40多年“冷战”的磨难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出现了长期的对峙。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习题:1、表格归纳法有助于人们对探究主题的系统把握和对相互关联知识的鲜明对比来强化记忆。按照相关提示,填全下述图表:(2分)项目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政治/经济拉拢西欧,实行援助 联合东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不断把人类推向战争边缘。你认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和平的因素有哪些?(2分)3、2001年,胡锦涛在法国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多极化是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中华民族从来是一个爱好和平、与邻为善的民族,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根据上述演讲材料,请你概括有利于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2分)四、学习感悟: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的一个不灭的梦想,人们渴望和平,但当今社会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那么,我们人类究竟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与发展呢?本节课我们一同学完本课《“冷战”与“热战》,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我想说: 。
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首位、苏联、冷战
2、自由国家、杜鲁门主义
3、“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
4、1991年
二、探究交流:
■“冷战”的缘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苏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过程中进入东欧一些国家。
3、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冷战政策。
■“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2、“马歇尔计划”
■“冷战”的实施: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1、北大西洋公约 华沙条约 2、“A组织”主要集中在西欧地区;“B组织”主要集中在东欧地区。3、“A组织”建立于1949年;“B组织”建立于1955年。4、 “A组织”成为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举例:冷战时期遏制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轰炸南联盟。
■“冷战”的终结:1991年苏联解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苏联和美国、苏联解体(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等。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
1、C 2、C 3、A 4、C
(二)阅读探究
1、政治 杜鲁门主义 军事 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2、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宗教纷争。
3、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联合国的作用;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题1分,共4分)
PAGE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