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14 15:4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其中也是包含了作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其中“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沉郁顿挫”说的是扬雄,“随时敏捷”说的是枚皋。其中,“顿挫”就是“抑折”,就是“抑折前人之心”,就是批判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的自我推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涵。杜诗的“顿挫”风格,首先是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思想、杜甫在国家动荡中的遭际与情感及其性格等因素,促使杜诗形成沉郁之风。
B.杜甫把自己的诗文风格概述为“沉郁顿挫”,后代文论家即以此作为杜诗的主体风格。
C.“顿挫”在思想内容上是指杜诗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王和朝政的讽谏功能。
D.杜诗与百姓立场相同,面对国家讨伐南诏,他在诗中揭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和“沉郁”“顿挫”的成因时,都是从内容层面和形式层面分析的。
B.文章将杜甫与高适、储光羲做对比,意在表明杜甫信奉儒家思想。
C.文章分别举了描绘山川景物和反映个人身世的诗句,来分析杜诗“时空并驭”的手法。
D.文章对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的论述,既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有独出机杼的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中“时空并驭”的手法就是前一句从时间着笔,后一句从空间着笔,或者反之。
B.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将自己于杨雄、枚皋相提并论,希望皇帝能重用自己。
C.历代文论家不知道《进〈雕赋〉表》中的“沉郁顿挫”描述的是杨雄,曲解了“沉郁顿挫”。
D.杜甫在用景抒情时,总是选取与情感相冲突的景物,这使其诗具有了“顿挫”的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多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借助外力来进行传播,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但鸟类的饭量不小,且进食频率又较高,对于大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只能每年“宴请”一次。于是,许多植物将眼光投向了蚂蚁。
蚂蚁个体虽然小,但它们的力量从来不是以单个个体来衡量的,它们是社会性生活群体,一个蚂蚁家族凝聚起来的力量,可使比其大数十倍的动物都闻风丧胆。另外,一只蚂蚁可能跑不了多远,但地球上的蚂蚁分布非常广泛,在陆地上几乎随处可见。那么,植物究竟是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
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其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靠它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植物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大多为红色的果实或种子,来让鸟类发现它们的存在,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
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
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
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为了保护种子不受损伤,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为光滑,蚁颚不易咬住,而油脂体则可轻易被蚂蚁咬住,从而顺利实现搬运。
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且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被蚂蚁咬伤。
一只虫子被蚂蚁吃掉体液后,剩下的坚硬外骨骼是没法再利用的,于是就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蚁巢。 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油脂体就是它们的“体液”,而种子本身就是那个啃不动的“外骨骼”,于是被啃完油脂体后的种子自然也被蚂蚁当作垃圾丢出了巢穴。幸好如此,不然种子发芽形成的小苗将会破坏蚁巢结构,并耗费其中的氧气,威胁蚁群的生存。
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
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
在蚂蚁的垃圾堆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下安全室内,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到来,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
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
(摘编自叶峥嵘《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几种传播媒介中,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鸟类就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
B.蚁播种子通常个体较小,种皮比较光滑,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独有的油脂体,这些都能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
C.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这一特点被植物有效利用,既吸引它们来搬运种子,又促使它们把种子当垃圾扔掉。
D.油脂体可以作为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其与种子并非牢不可破的结合形式还可以防止蚂蚁咬伤种子。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植物的角度来介绍蚂蚁这一特殊的“种子传播员”,有种反客为主的意味,令人感觉新颖而有趣。
B.文章先后使用多个问句,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又可以引起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有逻辑。
C.蚂蚁的垃圾堆成了种子的“地下安全室”,一粒种子被蚂蚁当成一只“虫子”,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
D.为了说明种子便于被搬出蚁巢,作者详细介绍了紫堇属的不同种子的精巧构造,举例翔实,研究细致。
6.蚂蚁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泉水润泉城
王国政
济南因泉水闻名。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我对济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从邻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济南真的到处都是泉吗?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样用手捧着直接喝吗?读到这里,我年少的心里产生了好奇。一个乡下孩子,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机缘出现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调入省城工作,梦一样走进了济南。那时候,单位办公楼在杆石桥一侧,属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往东数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周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冒着寒冷走进趵突泉公园观赏。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喷涌之势令人惊叹,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暖融融的。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为了保护泉水,规划修建的地铁工程多番论证,谨慎施工。作为群泉之首的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前几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几近停喷,三股水偃旗息鼓,爱泉的济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断了电一样,心急不已。这些年,随着护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护意识,趵突泉再现生机。那汩汩喷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脚步。
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形容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一隅的漱玉泉,相传李清照曾在泉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从众多脉孔里喷涌而出,谓之“百脉泉”。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
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受其影响,我也参与其中,与书友、文友交流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参与这些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读书、讲座、交流活动时间久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写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开拓。我一面用心感受着济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身边的城市和身边的人。
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轰轰下泻,澎湃万状”的黑虎泉边,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门对面,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条小河从街上穿过,河里流淌着清清的泉水。闲暇时我常去曲水亭街转转,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厌。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临街摆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递给我一杯用泉水冲泡的绿茶,然后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曲水亭街及济南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从身边经过,我担心影响老燕的生意,便起身准备告辞。可老燕却拉住我,笑着说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临别时,实在过意不去的我要付钱给老燕,可老燕说什么都不收。三个多月后,我写的《曲水亭街》一文刊发在晚报上,我将报纸送了一份给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读到了自己,“嘿嘿”笑个不停。
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记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办事,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个环节怎样办理,使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霖。还有平日里,公交车司机的一句“您好”,出租车司机亲切的笑容,困难面前好心人的热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
时间像是流动的水。如今,我已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视济南为第二故乡,感情和依恋与日俱增。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样涌进心头。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既照应了题目,也写出了济南泉水的数量多、分布广。
B.文章引用《济南的秋天》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济南泉水的好奇和向往,设置悬念,为下文描写泉水蓄势。
C.文章写到疏浚护城河,使泉水再现生机,说明济南人爱泉惜泉,依泉而生,伴泉而居,与泉水结下不解之缘。
D.文章写到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为了说明“百脉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和才华。
8.文章着重描写了老燕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用意?(6分)
9.本文题目是“泉水润泉城”,请联系全文,探究“润”字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B.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C.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D.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官名。战国及汉初王公贵官都有舍人,是对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
B.三军,周制,天子可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上军最尊,中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C.西面,面向西,表示屈从于别人,《鸿门宴》“张良西向侍”中“西向”也是此意。
D.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游说各诸侯国,未遇到了解自己的明君,后被苏秦用计入秦,张仪知道后感慨自己比不上苏秦。
B.苏秦主张六国“合纵”抗秦,他游说韩国、齐国时,都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切中利害,让国君信服。
C.临淄城富足殷实,城中百姓整天玩乐斗殴,所以苏秦建议齐王将他们编军,然后厉兵秣马,与秦国抗衡。
D.苏秦在游说齐王时先指出齐国的优势,接着分析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齐国的原因,最终成功说服了齐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2)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贾岛
姚 合
懒作住山人①,贫家日赁身。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野客狂无过,诗仙瘦始真。
秋风千里去,谁与我相亲。
【注】①住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此处指贾岛曾经为僧之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用“懒”字展现出贾岛的客观境遇和主观追求之间的矛盾。
B.诗中明写野客不来访问贾岛,暗写贾岛为潜心作诗而主动谢绝他们。
C.诗人称贾岛为“诗仙”,是赞美他才情高超、气韵飘逸,饱含敬佩。
D.尾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对贾岛深深的祝福之情。
15.诗歌的颔联塑造了贾岛怎样的形象?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哲理,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资与他人并无差异,通过“ ”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李白在《蜀道难》中“ , ”借助细节动作摹写,把行人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山来。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换一种方式认识黄文秀,不同于以往 ① 的英模题材剧,《大山的女儿》情节跌宕起伏,节奏飞快,艺术表达新奇,开场就以倒叙手法将观众的情绪迅速拉到顶点。暴雨之夜,黄文秀独自驾车行驶在崎岖山路上,父母担忧行程中的女儿,百坭村同事不停打电话,挂念她的安危,村民们祈祷着她的平安,可惜一切都来不及了……该剧开篇用急促紧张的镜头真实再现了黄文秀生命的最后时刻,令人心痛。然而故事讲到这里,导演却 ② 地采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电影语言——杨蓉饰演的黄文秀直接面对镜头,像对观众诉说一样,平静地介绍自己:我叫黄文秀,由此拉开了她30岁的无悔青春。
《大山的女儿》作为脱贫题材剧,无论是人物造型,故事场景还是人物表演都返璞归真,让观众 ③ ,直言土味十足,有《山海情》般的美学质感。没有美颜、没有美白、没有磨皮。剧中人物皮肤黝黑,穿着朴素,都以真实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非常接地气。崎岖的山路、绿色的大山,美丽但也贫苦,去一趟村里就要十几公里,不开车根本不行,村里也是萧瑟破败,当时广西百坭村的风貌也在剧中真实呈现,有着鲜明的“粗粝”感。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形体的简化提高了书写效率,同时也造成了字体区别度的减弱,从而 ① 。例如:“言”旁简化为“讠”后与“氵”旁、“冫”旁、“扌”旁相近,形成多组读写易错的形近字,如讯—汛、诀—决、译—择。国家语委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字表的3000个汉字中共有449组形近字,其中因汉字简化产生的形近字有167组。
如何消解汉字形体近似带来的形体识别和语义理解难度?汉字演变中的区别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汉字的区别性主要体现为意符的语义范畴化和音符的语音提示性。汉字的表意部件系统即汉字的意符系统,它反映了古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和概括,是一种民族思维的外显,体现为一种语义范畴。 ② ,即音符系统,则是汉字语音区别的体现。音符具有明显的类推作用,对汉字的整字读音具有较强的提示性。
汉字在易于书写的前提下,其字形简化会减弱或丧失其象形表意功能,而为了实现辨识功能,又要增加音和意的区别标记。因此,汉字的发展在简约的前提下要求承载更多的区别信息,这对内在矛盾属性在汉字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不断权衡,推动着汉字螺旋式演进,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虽然汉字历经沿革,因此其展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得以代代传承。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习近平2021年新年贺词
你对以上材料有何理解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B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杜甫与百姓的立场相同”无中生有,文中有“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杜甫认识到讨伐南诏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不能据此说杜甫与百姓的立场相同。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意在表明杜甫信奉儒家思想”曲解文意,原文“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可见文章将杜甫与高适、储光羲做对比,意在证明杜甫看问题比别人更深入、更慎重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偏概全,文中举例是“前一句从时间着笔,后一句从空间着笔,或者反之”,但并不能根据两个例子就说明所有的“时空并驭”的手法都是如此。C.“不知道……曲解了……”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没有提到选项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D.“总是选取与情感相冲突的景物”错,根据原文“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的冲突”可知,是在“言愁”时“更多”用哀景,不是“在用景抒情时总是”,选项扩大了范围。
D 5.C
6.①蚂蚁首先被种子的营养丰富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的油脂体吸引。
②然后凝聚一个蚂蚁家族的力量,大家一起咬住油脂体,将种子搬运回蚁巢。
③蚂蚁啃光油脂体后将种子搬出蚁巢,丢到垃圾堆,蚂蚁的垃圾堆肥力充足,为种子提供营养,而种子等待时机,适时萌发,茁壮生长。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鸟类能将种子传播得较远,传播成功率最高,所以……”错误,结合原文“在风、水、动物等几种传播媒介中,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而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因为它们能飞,可将种子传播得较远,所以,很多植物都倾向与它们建立合作关系”可知,原文是“动物的传播成功率是最高的”,选项“鸟类……传播成功率最高”于文无据;原文是“动物中最主要的‘传播员’为鸟类”,不是“自然界”,选项“所以……成了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员’曲解文意,而且因果关系失当。B.“这些”错误,结合原文“油脂体为蚁播种子所独有,它的作用不只是蚂蚁的劳动报酬,还可用作蚂蚁搬运种子的重要结构”可知,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的只有油脂体。选项“这些”扩大范围。C.“蚂蚁视力较差,味觉灵敏”错误,结合原文“但是大部分蚂蚁的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可知,原文是说大部分蚂蚁视力较差,蚂蚁的嗅觉灵敏。选项“蚂蚁……较差”扩大范围,“味觉灵敏”于文无据。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C.“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手法”错误,结合原文“由于视力的原因,一粒种子也自始至终被蚂蚁当成了一只‘虫子’”可知,这里不是打比方。
D
①点面结合,老燕是济南人的代表,集中体现了济南人的友善、低调、包容、热心;②具体描写老燕的形象特征,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人与泉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内涵。
9.①“润”是“浸润、润泽”的意思,生动传神地写出泉水对济南这座城市的滋养。②泉水孕育了济南的文化,泉水孕育的文化又影响着济南人。③点明文章主旨,泉水是济南的灵魂,表达了作者对泉水和济南城的喜爱和依恋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是为了说明‘百脉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和才华”有误。文中“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的“也许”可看出这是推测,是为了说明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孕育了这里的文化。
10.D 11.B 12.C
13.(1)用有限的土地来应付无穷的贪欲,这就是常言说的花钱买怨恨,自找苦吃。
(2)现在齐国没有俯首屈从(称臣侍奉)秦国之名,却有强国之实,因此我希望大王要稍加注意谋划此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忧”的内容(宾语)是“秦伐赵败从约”,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C。“君”作“激怒”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C。“君资”作“给”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上军最尊,中军次之”错,应为“中军最尊,上军次之”。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城中百姓整天玩乐斗殴”错,文中“斗鸡、走狗、六博、阊鞠”指古代的各种游戏。斗鸡,鸡与鸡相斗的游戏。走狗,纵狗行猎。六博,也作六簿、陆博,共十二枚棋子,黑白各六,每人六枚相博,故名六博。阊鞠,也作踏鞠,是一种踢球游戏。没有“斗殴”。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逆”,应付;“已”,停止,穷尽;“市”,买。(2)“臣事”,称臣侍奉;“是故”,因此;“少”,稍微,稍加。
参考译文:
张仪,魏国人,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如张仪。张仪游说各诸侯国,没有遇到了解自己的明君,被困于楚国,苏秦故意将他召回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想到各国只有秦国能对赵国形成威胁,于是他到秦国。苏秦私下暗派门下小官,带着金钱资助他,才使张仪见到秦王。秦王很高兴,任命他做客卿。这时苏秦派来的人与张仪告辞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军攻打赵国将会破坏合纵盟约,认为只有您才能执掌秦国国政,因此才故意激怒您,并派我暗中资助您费用,这些都是苏先生的计谋。”张仪感慨地说:“哎呀!原来我的行动都是在苏先生的安排当中,自己却全然不知,可见我比不上苏先生这已是很明显的了。请代我感谢苏先生,在苏先生用事的时候,我张仪绝对不再说别的!”
于是苏秦又去劝说韩宣惠王:“韩国方圆九百多里的土地,有甲士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产于韩国。以韩国士兵的勇猛,披上坚固的盔甲,带上强劲的弩弓,手拿锋利的宝剑,以一当百不成问题。如果大王屈服于秦国,秦国一定要你割让你的宜阳、成皋两城。今年给了,明年又提出割让别的地。这样下去将无地可给,如果不给就会前功尽弃引来祸端。况且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贪婪是无止境的,用有限的土地来应付无穷的贪欲,这就是常言说的花钱买怨恨,自找苦吃,没打一仗就丢了土地。俗话说:‘宁为鸡头,不做牛尾。’大王您这样贤明,拥有韩国强大的军队,却落个牛尾的名声,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羞愧!”韩宣惠王接受了苏秦合纵的建议。
苏秦又到齐国去游说齐王说:“齐国四面险要,土地两千余里,披甲士兵数十万,粮食储备堆积如山。精锐的齐国三军,可抵挡五国的兵力,进攻如飞箭迅速,作战如万钧雷霆,撤退时如风雨消失,无影无踪。有了他们,即使军队需要兵丁,也不需翻泰山、过清河、越渤海去征取。临淄城富足殷实,城中的人没有不斗鸡、遛狗、下棋、踢球的。临淄街道上,车多得轴头相互碰撞,人多得肩挨肩,他们的衣襟连起来成了帷帐,众人挥起汗来如下雨一般。韩、魏两国所以非常害怕秦国,是因与秦国边境接壤的缘故,双方作战,用不了十天,胜负存亡就可决定。韩国、魏国如果战胜了秦国,则兵力也损失过半,四方边境难以坚守;如果败给了秦国,国家便面临着危亡。所以韩国、魏国对与秦国交战很慎重,常常表示出忍让屈服。如今秦国进攻齐国就不同了,秦军要背靠韩国、魏国的领土,经过卫国阳晋的要道,再通过亢父的险要地段,车辆不能并行,骑兵只能单行,只要派一百名士兵守住险要,即使一千人也不敢通过。秦国虽然想冒险深入,却又畏惧韩国、魏国在其背后活动,所以秦军疑心重重,只能虚张声势,而不敢贸然进攻齐国。由此看来,秦国难以侵犯齐国是明摆着的。你们不仔细考虑秦国对齐国的无可奈何,却想向西屈从于他,这是齐国群臣的失策。现在齐国没有俯首屈从秦国之名,却有强国之实,因此我希望大王,要稍加注意谋划此事!”于是齐王也听取了苏秦的建议。
B
15.塑造了贾岛勤奋刻苦的形象。说明如果要使自己有所成就,就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的意志,要达到某一境界、实现某一目标,就必须作与之相对应的努力和实践,也就是说,实践是实现某种境界和目标的动力和条件。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暗写贾岛为潜心作诗而主动谢绝他们”错误。“野客”指粗野鄙陋之人,“过”指造访。前一句明地里是说狂妄浅薄的野客不来访问,实际上是指贾岛谢绝了一切无知的粗野之人,而只与当代的硕儒交往,切磋诗艺,而不是“为潜心作诗而主动谢绝他们”。
16.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7.①平铺直叙 ②出人意料或出乎意料 ③赞不绝口或赞叹不已
18.父母担忧着她的行程,同事挂念着她的安危,村民祈祷着她的平安。
19.①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三个“没有”突出了《大山的女儿》这部电视剧追求返璞归真,尽最大努力还原真实情景,用真实打动观众的艺术特点。
②运用对比,不同于很多影视剧里使用“美颜、美白、磨皮”等技术让演员和表演与观众有距离,该剧里的人物“皮肤黝黑”“穿着朴素”“非常接地气”,突出其质朴真实的特点,也突出这样的电视剧更受观众欢迎的原因。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分析原句可知,先以“村民们祈祷着她的平安”为标准,确定一个一致的句式“主语+谓语+着+偏正结构”。然后将“父母担忧行程中的女儿”变为“父母担忧着她的行程”;将“百坭村同事不停打电话,挂念她的安危”变为“百坭村同事不停打电话,挂念她的安危”。最后组成整齐的排比句。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没有美颜、没有美白、没有磨皮”,三个“没有”,每句都是四字短句,突出了《大山的女儿》这部电视剧追求返璞归真,尽最大努力还原真实情景,用真实打动观众的艺术特点,语势强烈,一气呵成,语言有感染力。
“剧中人物皮肤黝黑,穿着朴素,都以真实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非常接地气”,“没有美颜、没有美白、没有磨皮”运用对比,不同于很多影视剧里使用“美颜、美白、磨皮”等技术让演员和表演与观众有距离,突出其质朴真实的特点,也突出这样的电视剧更受观众欢迎的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形成书写认读中易错的形近字 ②汉字的表音部件系统
21.汉字虽然历经沿革,但是其展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得以传承。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而”表示结果,结合前文可知此空应填汉字“字体区别度的减弱”的结果,再根据后文“形成多组读写易错的形近字”,可以推断此空应填“形成书写认读中易错的形近字”;第二空,前文提到汉字的区别性主要体现在“意符”和“音符”,随即介绍了“汉字的表意部件系统即汉字的意符系统”,再结合后文“即音符系统”,根据结构一致原则,此空应填“汉字的表音部件系统”。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共有三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历经沿革”和“其展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主语都是“汉字”,因此“汉字”应放在“虽然”前面;第二处,搭配不当,“虽然”应与“但是”搭配,形成转折关系,“因此”是因果关系连词,无法进行搭配,故应将“因此”改成“但是”;第三处,成分赘余,“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与“代代”语意重复,应删去其一。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